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2014-04-17 11:40喻晴闾振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学生

喻晴 闾振华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下逐渐孕育而生的。即便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也有很大差异性。文化从宏观层面来讲,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包含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性给中国高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示。笔者从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高校教育模式现状等方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带给高校教育的启示,以寻求更好的教育模式。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表现

1.集体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西方人追求个人主义。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被中国人所崇尚,其群体原则从古至今一直主导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因此重集体、轻个人成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主要特征。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独立成员,他们追求个人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与独立的思想。美国学者萨姆瓦曾经评论美国人是自认为与其他人及整个世界相分离的独立整体。

2.归属感。在中国,儒家以“仁”为思想核心,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中的父母子女相互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而由家庭伦理关系又产生了社会等级关系,所以中国人是在集体中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而西方国家在历史上主要以工商业和航海业为生,人们为了利益交往,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依附关系。西方的这种人际关系与心态,在心理上的表现是人际交往中下意识地相互排斥,从而突出个人的个性。因此西方人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人际交往的重心倾向。中国文化重心倾向于群体主义,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在交际中常常贬低自我,抬高对方,以示礼貌,达到和谐的目的,从而放弃了自己的竞争机会。而西方人注重自我,讲究人人平等。人际交往中不分高低贵贱,交往或竞争要在相对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因此西方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更懂得如何获得实践的机会。

二、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现状及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过于统一化、单一化。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强调学习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与运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一言堂”“填鸭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即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的质量,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当代高校教育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2.高校学生综合评定过于重视考试成绩。高校在综合评定学生时,过于突出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优劣,从而使许多学生想在班级中通过考试排名靠前来获取优越感,这是有弊端的。高校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一般从品德、学业、体育、课外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打分,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并对应成相应的分数。综合测评成绩包括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和奖惩分,不同高校对不同指标规定了不同比例。根据笔者收集与调查,大部分高校的智育分占学生综合成绩的60%~70%,德育分占20%~25%,体育分占10%~15%,而且有的高校学生如果智育分达不到优良标准就会取消评优资格。高校以学生成绩作为智育评价标准,会使学校教育者过于注重教学与考试的联系,忽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使学生过于看重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本身。这种评定有片面性,考试成绩在评定学生优劣时占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学生的种种成就感依附于考试成绩排名,学生过于追求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缺乏社会实践能力,这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巨大偏差。这种测评机制虽然表面上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大学整体发展的,因此是极不可取的。

3.高校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在高校提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今天,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过于谦卑害羞,从而失去了实践的机会。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谦恭礼让、赞赏深藏不露,因此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与西方国家的开朗、外向、张扬、表现自我的个性相比,我国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过于沉默不爱表达,不善于与教师同堂互动沟通,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1.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高校要明确教学导向、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谓明确教学导向,就是要明确高校教育的目标,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下,高校教育过于追求“大同”,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西方社会崇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认为个人应当突出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学校应当在培养学生大局意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突出自我在集体中的地位,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高校英语课堂上,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只有通过学生反复练习与实践才能掌握。语言课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引导者,通过引入西方社会的民俗文化、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并利用语音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等手段,为学生搭建英语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新课讲解中,通过一些互动游戏,让一名学生拿单词卡片站在讲台上,通过他对单词的英文描述让其他学生猜卡片上的单词,以此类推到其他同学。通过这种演绎法,可以让学生告别死记硬背的枯燥记忆单词法,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再如,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趣味活动,分辩论赛或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高校教育目标非常有益。每位教师都要始终抱着这样的理念,坚持将其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2.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判。大学生综合测评具有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积极的教育制约作用,是大学生素质开发与提高的起步阶段,是大学生素质管理开发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最终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来自于家庭的,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中国高校大学生集体观往往较强,通常视班集体为自己的家,加之小学至中学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每个人的成就感都来自于集体的综合测评排名,而考试成绩又是综合测评比例最大的部分;所以考试成绩无疑被学生看作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成功标志。西方人认为,人的安全感来自于个人的成功事业,西方社会突出个人自我的创新与独立,所以虽然我国十几亿人,却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多的创业家,而且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在大学时代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创业的,如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等。因此,高校在为学生做综合测评时,学科的学习成绩不应占有太高比重,可以下调至50%~55%,可以把下调的比例(10%~15%)作为学生学术创新或科技创新的综合评定,获奖者予以加分鼓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动手,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最后在综合测评中还要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建议,如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提出如何改进等。

3.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实践能让高校学生将在校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对校园外知识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实践活动能促进和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及行动能力。高校在确定开展素质教育、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及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等主要教育目标时,要把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环节。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当代大学生、高校还有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生性谦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极为被动,虽然谦虚礼让是中国人传统的优良美德,但在现实竞争中,过于的谦虚礼让会埋没在人群中的才华,造成他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失去许多实践的机会。而西方社会“人人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相对来讲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学生会比中国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要树立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观,完善大学生的实践培养体制。首先,提高实践培养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高校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其各自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活动,通过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要突出实用,营造环境,模拟实践。学生课堂上知识的接受并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一过程培养的只是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高校最终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掌握并利用知识进行知识再输出,培养实践能力。如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师可创建人为的“英语语言世界”或“英语教室”,可以建立现实场景,如会议室、报告厅、办公室、演讲厅、谈判室、休息室等,所有活动安排与相关标识语一律用英文,英语要作为所有场景下的唯一交际语言。英语教师和外教可以组成指导教师小组,在遵循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交际惯例前提下,有条理地组织自由演讲、报告、面试、公司介绍、谈判以及活动交流等,所有的活动都要为学生创造自然轻松的氛围,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英语课堂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合作式互动的教学模式,如团队合作、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及课堂展示等,都可以让学生尝试最大限度的仿真体验和实践活动。

中国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就是学生普遍集体主义观念强烈,在学习上缺少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与运用;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寻找集体之中的归属感,而对集体的过于依赖则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国学生性格虽谦虚礼让,但在人际交往的大环境下缺乏主动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以上的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高校教育中的种种长处与不足,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这种强烈的文化差异性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