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词翻译中的文化认同

2014-04-17 13:37袁爱林李玉英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外来词外来文化意译

袁爱林 李玉英

(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 江西南昌 330022)

外来词翻译中的文化认同

袁爱林 李玉英

(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 江西南昌 330022)

外来词是外来文化的使者,它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外来和本土语言文化双重性。不同的翻译方式翻译了本土对外来文化的认同程度的不同,根据文化因子的量化数值分类,外来词中意译词和仿译词为归化翻译,对外来文化认同低,音译词和零译词就为异化翻译,对外来文化认同高。

外来词;外来文化;翻译;认同

一、外来词概念

外来词,在汉语中存在的历史悠久。国内曾出现过不同的术语,有 “外来语” “借词” “借语”,国内学者有感于术名的不统一,酝酿修改,于1958年正式确立了“外来词”一名,现在该术语已得到广泛认同。 因此,文中采用该术名。

外来词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也就是意译词是不是外来词的问题。吕淑湘,高名凯,刘正埮认为意译词不能算为外来词,外来词只包括语音借入词,因此意译词字形和语音都是本土的,算不上外来词,只能算外来影响词。

而葛本仪,罗常培,马西尼,岑麟祥则从社会文化的广义视角研究外来词,认为能反映外来来源的词就属于外来词,不管是语音借入还是语义借入,因为从词的发明权来看,该词是由外民族首先发明并凝聚了词的概念,它反映了某一部分外来文化。

文中将采用外来词的广义概念,作者认为外来词的翻译研究不能只注重语言影响还应该考虑到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因素。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考察文化接触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才能为外来词翻译提供更合理的启示。

二、外来词的分类

汉语中的外来词从来源来看,可以分为英语外来词、日语外来词、俄语外来词等;从运用领域来看,可以分为科技外来词、文体外来词、政经外来词、及日常生活外来词。文中则从外来词引进时所采用的翻译方式,分为五大类:意译词、仿译词、混合译词、音译词、零译词。

意译词就是原来是传统词汇中固有的词,后来从外语词中吸收新的概念产生新的意义。如“电脑”一词,词的构成发音都是汉语中固有的,只是语义借入了英语的“computer”。

仿译词就是根据外语词语的语素或句法结构而创造的汉语词语。与意译词不同的是,它不仅借入了外来语义,而且还借入了外来的构词方式。如在“蜜月”(honeymoon)一词中,“蜜” 对应“honey” , “月”对应 “moon”。

混合译词就是外来语言成分与本族语言成分相结合,又可以分为三类:a.半音半意译,如“motorcycle”译为“摩托车”;b.音译加义标,如“DDT”译为“滴滴涕”;c.音义兼译,如“vitamin”译为“维他命”

音译词就是词义和语音都是从外语中借入,词的构成是散性聚合,字与字之间一般没有语义联系,外来特征十分明显。如“比基尼”(bikini), “迪斯科” (disco)。

“零翻译”的概念首先由邱懋如提出 (2001),零译词就是指直接借入外语词,词形,语音,语义都是外来的,借入后只有在语音上有细微的变化。如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 “DVD”(digital video disk) 。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学者称之为字母词。

三、外来词与文化

(一)外来词是外来文化的使者

每一种语言都深刻反映了某一社会的文化积淀,外来词是向目标语文化传播外来文化的使者。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中,外来词大举进入汉语都是伴随着中外文化的密切交往。

第一次高潮是出现在东汉时期,持续到唐宋年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带来了大量的梵语外来词,据梁晓红统计,这一时期,汉语吸收了1050个梵语外来词。

第二次高潮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播西方宗教和科技,其中著名的有罗明坚(1580),利玛窦(1583),傅泛际(1621)等.他们和中国学者一起,翻译了大量的宗教和科技译著,这些著作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大量的科学术语。

第三次高潮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唤醒了中国的仁人志士,使他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必须要西学强国,这主要是翻译军事和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以林纾、苏曼殊、为代表的文学翻译也大大发展。

第四次高潮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文书籍、报刊、杂志引进中国,新的外来词也不断涌现。王力先生在《现代词汇史》中粗略估计:拿现在书报上的文章用语和鸦片战争以前的文章用语相比较,外来的词语恐怕占一半以上;和“五四”时代的文章用语比较,恐怕也占四分之一。

作为外来文化的使者,外来词携带着异质文化特征,因此目标语对外来词的接纳过程也就是固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认同过程。在该过程中,译者和目标语文化的制约都不可忽略。

(二)外来词是语言文化融合的产物

外来词不仅是外来文化的使者,还是两种语言文化融合的产物。两种语言文化在外来词上的融合,自然就造成了外来词的语言文化二重性。史有为先生(2000:129)认为这种融合可以体现在外来词的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包括语义内容和语法内容;一是形式,包括语音形式、构成形式和书写形式。对外来词所蕴含的两种语言文化的含量进行模糊量化,清楚地显示了各类外来词所含有的不同语言文化的不同程度。他将两种语言文化各自的最高分值定为10,最低为0,将外来词分为五个构成因素(词义、词音、构成、词性、字形),并按照形式为主的观点分别配以一定的分值。分值的分配比例为:词义2分;词音6分;构成1分;词性;字形1分。各种不同类别的外来词的外来文化和固有文化分值如下:

H319

:A

:1000-9795(2014)011-000123-02

袁爱林(1979-),女,江西都昌人,讲师,湖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李玉英(1964-),女,江西南昌人,教授,江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外来词翻译中的文化认同机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Y1217。

猜你喜欢
外来词外来文化意译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