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养心的相关理论及动态模型探析

2014-04-18 01:41袁爱清
新闻界 2014年3期

摘要:由媒介带来的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引起了传播学及心理学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观影养心致力于关注观看影视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共振及情绪共鸣的现象,探讨观影养心这个话题会使生活变得富有意义。本文首先提出观影养心的定义、结构及相关理论观点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观影养心的静态影响因素,并对建立动态机制模型做了尝试;并且鉴于观影养心作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以动态的观点阐述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重新建构观影养心的结构性成分,进而改变促发媒介幸福感的条件,本文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量化研究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观影养心;媒介幸福感;动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袁爱清,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28;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江西南昌330022

由媒介带来的幸福感的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在媒介生态学提出之前,对媒介幸福感的研究多依赖心理学,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者对媒介幸福感的研究多局限在受众的心理及行为上,关注的焦点也多从如何运用媒介获得幸福感,而对于媒介幸福感的产生机制及模型研究较少。

媒介生态学是建立人-媒介-社会系统的和谐关系和实现媒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而作出认识和理性思考媒介幸福感作为人与媒介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共振及情绪共鸣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研究,同样应该遵循这一宏观的理论框架。本文旨在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其研究动态理论模型,因媒介幸福感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因而仅从观影养心这一个微观角度进行探讨更具有可行性。本文首先提出观影养心的定义、结构及相关理论观点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观影养心的静态影响因素,并对建立动态机制模型做了尝试,以期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观影养心的结构

观影养心是观看影视获得心理营养从而得到幸福感的一种简化表述,包括三个层面:积极的情绪体验、个体自我实现以及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和影视作品交互过程产生的认知感受。其一,观影养心是受众在影视作品中获得的一种普遍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其二,观影养心是一种自身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其中移情是幸福感产生的基础。其三,观影养心是一个动态过程,幸福感觉体验发生在观看影视过程与心理变化这一动态变化之中。总体而言,要了解观影养心的概念结构,就要分析与受众相关的各种心理满足。

(一)需要成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划分出具体细密的层次,随着需要层次的升级,人的幸福度也得到逐级拓宽和上升。幸福的层次愈高,愈能取得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对需要和幸福关系的心理分析,证明了需要层次和幸福层次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对应性。观影心理表征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分别是感官满足层、精神慰藉层和神志澄悟层。而在精神慰藉层里,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求爱心理、求胜心理、求知心理和求根心理。亚里士多德所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观看电影为喜欢和需要两种,并认为社会关系是通过刺激与喜欢加工相关。

(二)情绪成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埃克曼致力于情绪的研究,埃克曼邀请了一些志愿者来到他的实验室,用机器持续测量它们心率和体温,然后让他们观看令他们感到快乐的电影时,他们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反应,心率降低,体温上升。其它实验也证明,观看影视所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在人群中像传染病一样传播,并会感染周围人的情绪。观众观看特定类型的影片可以起到疏解压力、释放焦虑、平定紧张情绪的作用。影视片虽然与音乐有不同之处,它除具有声音外,还具有图像及故事情节,能够满足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但特定类型的电影可能与音乐有着相同的作用机制,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起到放松情绪的效果。在观看电影过程中,受众全神贯注而进入另外一种状态,即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迷狂”状态。

(三)认知成分。相关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受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感知场景和情境,而是有一个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包含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说明,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人自身天性的兴趣,来源于人自身身心的舒展,来自于人自身个体需求的真正满足。进一步可以推导,影视等客观因素并不总是对幸福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深入理解认知与动机因素在持久快乐和短暂心境中的作用,是导致幸福的心理过程。

二、观影养心的理论视野

(一)文化同化理论

随着近年来对于不同国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跨文化研究的开展,基于实证研究探索的成果,我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所面对的价值观、民族性、社会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即文化个性。然而,文化差异的存在,也可能使得受不同文化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人们未必如实地表述幸福感,也使得不同文化群体中的电影观众对影片中的某些场景进行误读。东西方文化中,对基本物质(如房子)的拥有,对衣食住行的需要得到满足,获得尊重和爱以及家人团圆都是幸福感的来源,但是,不同的幸福体验和表达也使得我们发现:深受儒、道文化影响的中国人较易满足于现状,具有极强的忍耐性,对人际亲和有着极强的需求,而西方人的幸福观念中则包含着较多的兴奋、刺激、成就感以及个性张扬。王世朝曾在《幸福论》一文中称:“西方人是在征服外在中求快乐,中国人是在自我克制中求快乐。文化认同、人文关怀,电影能给我们心理幸福感一种补充,强调了社会支持首要作用。

文化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每种文化都作为一个群体发展了自己的平衡系统,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可能对平衡有不同的知觉和体验。上个世纪90年代末,贺岁影视剧粉墨登场,它以节庆气氛为依托,针对人们对日常生活幸福感的需要,以家庭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为本位叙事,以喜剧为叙事的基本格调,在都市的日常化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编织着一个个温情的日常伦理和世俗情感故事,以影像代偿大众对日常生存与幸福意识的期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手机》等近年来出现的贺岁影视剧展示了都市生活的变迁,以影像方式敏锐地捕捉到急剧变化的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将人生论理及情感欲求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受到观众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