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看“微”

2014-04-22 23:40彭敦运
中小学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班会班级学校

彭敦运

“喻”,一个使用频率并不高的汉字,因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一本书《文化与承诺》,竟然与文化结下了缘,带上三个不同的前置词,就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喻”,从“口”,从“俞”,其义为“直接口头告诉”,引申为“传授”与“开导”。 所谓“前喻”,就是晚辈向长辈学习;“后喻”则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班级教育属于何种文化?不好说。但今天的学生通过网络会比班主任更早、更多地获得许多信息却是事实。而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一旦与班主任所教发生冲突时,几乎都会大胆质疑乃至批判。传统的班级人格教育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教育信息化是拓展教育资源必要的手段和途径,也可能是我国改革应试教育,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微班会就在这个突破口脱颖而出,它巧妙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班级人格教育,虽然从发端至今不过一年,但强大的生命力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涌起的新潮

什么是微班会?

“微班会”是以微视频(10分钟以下)为主要载体的后延性班会,它以一个短小视频提出主题而引发讨论,并利用“学习单”,引领学生跟踪主题,自主探究,最后达成班会教育目标的微课程。所谓主题,就是微班会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微视频是突出这些中心思想的影像材料,而学习单则列出班会后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的“任务”。

众所周知,中小学的主题班会向来都是一次成型的宏大“课霸”,虽然不同于思品课,也缺少系统的学科知识脉络,而且多注重学生的主体实践,并以此为载体,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但是,传统班会的巨大投入,隆重的场面是任何学科课堂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信价比”一直不太高。也正因如此,在科技进步与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传统班会大有被微班会所替代的趋势。

就微班会,我曾在不同省市的42所学校里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校都举行过微班会;42所学校共678个班级,其中有307个班级举行过微班会(占45.2%)。以往,一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最多为9次/年,接触主题9个,总时长为360分钟;现在,有的班级半年就举行17次微班会,接触的主题17个;若按年度估算,总时长达到272分钟。

以这42所学校为例,举行传统班会最多的班级(44个学生),学生参与人次总数为284(占71.7%);而举行微班会最多的班级(37个学生),学生参与人次总数为3542,达到281. 5%(微班会上网后,学生还在网上延伸参与,并拓展相关的链接)。参与传统班会设计的学生平均4. 8人/次;而参与微班会设计、摄像、导演的学生平均为14. 1人/次(学生在网上延伸原有设计)。家长介入传统班会的平均为3. 7人/次,而在微班会里为11. 5人/次(多为网上介入)。学校领导或社区成员参与传统班会平均为1. 4人/次,而在微班会里为11. 8人/次(多为网上介入)。传统班会后续跟踪同一主题并参与讨论的师生平均3. 1人/次;而微班会延伸讨论的师生平均为54. 2人/次。

每次传统班会吸收外班学生参与的为0.7人/次,向外推介并扩展影响极为有限;微班会由于能在网上浏览,游客平均达300人/次以上。有的学校还利用电子白板轮流展示某些班级的微班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会文化。传统班会多在下午的正课时间进行,而微班会由于消耗时间少,既可以在早上(朝会、晨会),也可以在中午(午会),还可以在下午(夕会)或晚上(夜会)闪亮登场,甚至还能衍化为学生的佐餐会(在学生食堂播放录像,或者幕课)。

在接受调查的来自这42所学校的678位班主任中,愿意坚守并尝试微班会的有611位(占90.1%)。调查数据表明,全国27个省市的学校都在探索微班会,其中广东、湖北、山东、上海、北京的部分学校已经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如果将微班会比喻成刚起的春潮,那么,这个潮头正在一阵紧一阵,一阵高一阵地涌动。

整合产生的魅力

新课改后,“整合”开始成为教育热词,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也逐渐涌动成优化教育资源的高潮。新兴的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整合,更是不断引领着课改潮流。班会模式的改革,也是踩着这个整合的鼓点隆重登场的;滥觞于2013年的微班会更是将这一整合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准确地说,微班会属于准微课。什么是微课?就是教育目标明确、内容短小、以视频为载体,时间在10分钟左右的小课程。可见,微课彰显的是“微”和“课”的双体功能,是教育力大于简单加和的又一种创新。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性注意力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课堂运行10分钟后,会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兴趣激发,以谋求解决因学生注意松懈而产生的教学困难。然而,这种激发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已经错过了学生因课间休息催生的“注意高潮”。而微课则不同,它的全程也就10分钟左右,恰好能一次性嵌入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空。也正因为主客体“供求”的巧妙同步,才提高了教学效率,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由于班会与升学没有直接联系,所以许多学校并不重视;更有甚者干脆将小学一、二年级以及毕业班(六年级、九年级和高三)的班会取消。然而,班集体的道德教育、学生的人格引导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怎样在两难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不少班主任进行过大胆的探索,但收效甚微。而“微班会”独树一帜,它借助自身“微”与“会”的优势,高效利用了班级的边角时空,开出了艳丽的人格教育之花。更有趣的是,由于微班会便于录制,在网上共享,因此它能快速抢占班级博客、校园网,为学生的自主移动学习和家长的远程互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微班会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化艰难为曼妙,还因为它具有 “课性”(有学习任务单、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模块),却又不止于课性。到底什么是微班会的最大魅力?窃以为是学生登上了主体地位,是班主任只提供了画外音,而将班会还给了主人。别小看这个微视频的主人,它对于学生的心理刺激,远远大于一般性表扬;尤其是学生以第三者的身份“观看”微班会中的“自己”时,那种勃发的成功感,足以唤起他们再次深入实践的兴趣、信心和勇气。另外,一旦微视频被学生的亲友团看到,他们从中能了解到孩子的在校状态,无疑会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配合。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最基础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而后是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样的需要层次描述的是一种递进式的心理需要,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有家长监护,他们更凸显出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综观学校的各类教育活动,有哪一种比微班会更能满足学生频频展示自己,自主探究问题,延伸课内学习的心理需要?显然,这也正体现出微班会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因此,我们相信,随着学校绿色评价工程的全面启动,随着大数据教育时代的到来,微班会将越来越受到师生和网民的关注,成为推动学校人格教育,翻转课堂的不竭动力。

任何学科都是有边界的,但学生走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未必就有边界。学生在校又怎样获取那些不受学科边界约束的知识?从目前的状况看,综合实践是最好的途径。而微班会就是这种最富自主性、最灵活、最富有创新意识,效率又高的综合实践。由于微班会的命题小、接触社会的几率高,容易超越学科知识边界,举行又相对频繁,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因此它成为了催生班级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创新的极好“拉手”,无疑也成为了社会关注教育、关注学生发展的新视窗。学校之外的关注,又往往成为教育创新的新推力。学生利用微班会开展合作,探索白板交互、在线学习、班级虚拟、家校联动……内化关于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些新概念;从他们特有的角度,观察教育变化(包括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行为、管理等变化),进行自我教育环境设计、教育实验场景布置,教育时空转换、学习场景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自主管理等,而这些却是传统班会完全不能给予的。所以,像班级博客、网络论坛、远程学研、呱呱对话……这些虚拟和真实的交互教学,成了培养和内化学生信息意识的好途径,也因此将他们推上了并喻文化的要角,甚至成为后喻文化的主导。在后喻文化中,学生也是专家,这已经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专家(教师)—资源—服务—教学—组织”这个链条,不再是成人的专利。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们,正在大踏步登上舞台,成为班会改革的主人;而主人意识与地位的确立,正是他们享受成功的关键,是引导他们从乐学走向会学的指南,也是微班会最大的教育魅力所在。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微班会的价值,首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努力培育和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这种“培育”与“坚守”,是离不开学生的道德实践的,所以,微班会后续的道德践行比班会本身更重要。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价值取向。班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抽象的叙述,中小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将这些变成学生能够理解的道德实践?微班会做了非常好的尝试,这就是“学习单”导行。

譬如,为了配合全社会开展反浪费,反大吃大喝的“光盘行动”,成长班就举行过这样的微班会:同学们将第一个镜头对准了碗里的一颗饭粒,然后移动着扫描大群大群吃饭的学生,最后定格在泔水桶……班主任的画外音并没有使用“触目惊心”“浪费惊人”这样的词语,只是在“锄禾日当午”的背景音乐中,用学习单的形式留下了探究的问题:13亿人每人丢弃一粒米,能供1个人吃几天?如果13亿人每人浪费1两粮食呢?会后,同学们都做了计算,并迁移了问题,拓展了探讨,写出了不少感人的文章,上传到班级博客。出乎意料的是,微班会后催生了许多反浪费的姊妹篇,得到的跟帖与评论达四千多条,引发了好几个月的热议。这堂微班会不仅成了思品课的生成性资源,也为数学、语文、物理课堂找到了链接学生的切口。

“德”的本意就是“得”,道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内化。学生不做,永远也“得”不到。而“实”就是引导乃至督促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关键。怎样把班级人格教育做“实”?微班会用学习单来引导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感恩教育是班会的永恒主题,记得阳光班以“第一块蛋糕给谁吃”为标题,制作了一段微视频,布置的学习单是:“为爸爸(妈妈)做一次虔诚的服务”。这本是一个班级的微班会,结果引发了全校各班的道德实践,诞生了诸如“我为卧床的奶奶洗头发”“敬老院里的歌声”“十八个饺子”等一批主题鲜明、情节生动的微视频,让许多师生和网上游客为之动容。学生从中不仅锻炼了自主、自律、自芳的能力,也学习了诸如导演、拍摄、编辑等平时学不到的技术。

这样的微班会,涉及的主题不大,关注的全都是学生生活,貌似与核心价值有距离,但当类似的微班会集合起来时,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赫然其中;展开这个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坚守活动的主体,却不再是班主任,而是学生自己。

不能驻足的回望

微班会还只是不足周岁的婴儿,虽然生机勃勃,但也有诸多成长障碍。

首先,技术不足严重制约了普及程度。许多师生不仅不会处置信息、不会编剧、不会导演、不会拍摄、不会剪辑、不会上网,甚至连基本的配套硬件也不具备,没有显示终端,没有数影仪,没有录像机,没有校园网……如此自然不能让科技附加值极高的微班会走进班级,也自然无法由此来创新班级文化。

刘延东副总理在2012年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其实,从2006 年开始,教育部就通过实施教师远程项目,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师培训。“国培计划”也将教师远程培训作为重点,培训教师人数已经超过400 万,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2年开始,教师司又开始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常态化研修的路径,将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为国培学员建立“个人空间”,利用名师打造教师网上工作坊,依托高校和专业机构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了“空间—工作坊—研修社区”立体化格局。

其次,没有相关的教研机制,也是遏制微班会发展的瓶颈。我们应该研究微班会的支持理论,讨论微班会的研制、发布、观察、评估与拓展的相关技术,并通过域本、校本和远程培训,培训相关教师和学生,提高微班会的质量,让它真正成为班级人格教育的主要手段,成为学校和社会开展德育的两栖资源。

再次,班主任缺乏班会课程化意识的培育与坚守。微班会既然是微课,理应具备课的意识,这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重视。微班会的课意识,应该充分体现内容的教育性与适切性,主题的预设性与系列性,资源的广泛性和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和生动性,质量的可测性与稳定性。显然,眼下的微班会还没能完全体现出这些要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班级不断探索,微班会将不断与校园文化糅合,不断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程意识必定会为师生内化,微班会也将成为引导班级发展的动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

困难是暂时的,在困难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回望,但我们不能驻足,因为,改革向来都是时不我待的。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猜你喜欢
班会班级学校
班级“无课日”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学校推介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