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创新

2014-04-23 16:00康良生
艺术评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创新高职院校

康良生

摘要: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聆听等方式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音乐欣赏课程作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公共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高职音乐教育欣赏课的现状分析,对音乐教育欣赏课的教学提出一些探析性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欣赏 教学创新

音乐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产物。一般来说,对音乐的欣赏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感官的欣赏,其次是感情的欣赏,最高层次是理智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就必须进入感情与理智的欣赏。那么,作为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音乐教育课程目前的现状是怎样的?对于其发展又有哪些更好的策略?本文主要立足于高职院校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的音乐教育,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学创新方法。

一、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管理、生产、技术专业人才。依据国家教委印刷发行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普通高等教育的艺术选修课应当列入到教学计划中,并考核评分。各个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教育规划,该规划的具体落实族中降临到了各大高校,其中高职院校也应当努力实践这一规划。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课程的安排,把音乐教育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努力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陶冶学生音乐情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目前部分院校为了践行国家教委的要求,已经陆续开设了音乐教学课程,供学生选修。音乐选修课的设置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已经对于音乐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生音乐素养等等原因,音乐教学尚未能实现其目标。下面我们来分析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观念

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规划,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专门开设音乐课程以供学生选择,但是实践中开设音乐专业课的高职院校还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的院校来说,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的理念,往往都流于形式,没有教育足够的重视,更加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要求。

(二) 教学设备

音乐欣赏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对音响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没有好的音乐设备将音乐中的各个元素表现出来,就很难达到多渠道获得信息和全方位享受的效果。但是,现在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响设备仅仅是多媒体操作台,没有专业的音乐器材供学生动手实践,或者是即便有部分音乐器材但是不能满足众多的学生的要求,这无论是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是教学设备的硬伤。没有足够的音乐设备,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音乐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无疑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大多选取的是音乐专业的教材,采用的是音乐专业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很少能够涉及到实践方面。这就形成了两种局面,一是教学方式的过于单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把握音乐内涵更是无从谈起;二是过于深奥的专业知识使得学生望而却步,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上课秩序。

(四) 教材师资

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选修课,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也很难找到真正适合高职学生的音乐欣赏教材,这就为系统地组织教学造成了困难;而高职的音乐教师有一部分是专业院校毕业,另一部分是在扩招和高校升级时原有的师资,这就使得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五) 学生水平

音乐欣赏课程大致分为四部分内容:乐理知识、西方音乐欣赏、民族音乐欣赏和戏曲鉴赏。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地区差异,在音乐知识水平上也是良莠不齐的:有些地区的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高中阶段几乎不设音乐课;有的学生是从初中直接选择3+2模式上的高职院校;这对于要求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音乐欣赏课程都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兼顾学生水平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部分浪费,同时也浪费了部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会没有办法兼顾到每个学生。

二、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创新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高职音乐欣赏课上的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特点不突出以及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现状的认识是我们意识到对音乐欣赏课程现状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与其等待教学制度的重大变革为音乐欣赏课带来巨大的改变,不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的做一些创新,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创新举措: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昂的兴趣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感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接受的容器,而没有发挥出自主性,没有从时间与空间上去充分感知音乐,体会音乐带来的美。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过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他们更多的是要通过音乐发展自己的感知与思维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音乐的欣赏方面,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聆听作品,感受音乐中的情绪与律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去和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在展示的过程中不限形式,可以是传统的陈述,也可以运用绘画和歌舞。

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协奏曲》时,我先让大家欣赏了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通过它引出了《黄河协奏曲》,学生们在气势磅礴的号子声中仿佛看到了船夫们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的画面、从深邃低沉的大提琴中听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身影,每个学生都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有的听到了人民的悲愤、有的听到了生活的激昂、有的听到了黄河的怒吼……当大家把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在全班分享时,就形成了对《黄河协奏曲》的整体感受,这个感受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而这样的感受无异是来自于思想与情感的碰撞,自然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深地陶醉于音乐的魅力。endprint

(二)欣赏众多的作品

当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产生兴趣后,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和全面的理解音乐作品,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首先,要从欣赏素材入手,大致的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国内到国外、从通俗到传统,逐渐扩大欣赏范围。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死板的套路,而是交互的穿插。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欣赏的音乐作品达到一定数量自然会形成欣赏作品的风格。西方古典音乐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是人类宝贵的文明财富,体现出人们在音乐上取得的难以企及的高度。通俗与流行音乐则以娱乐性极具流传性,此外,我们民族丰富的传统音乐作品都呈现了音乐的不同元素,对它们大量的欣赏是扩展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的了解,使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情况下,延展出了无限的内涵,以重要的“点”,带动音乐欣赏的“面”,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有全方位、多元化的了解,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作用。

(三)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绝不会是孤立存在的,它的魅力离不开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将音乐欣赏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在这里我主要想说说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结合。文学语言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文学语言声情并茂的描述对音乐欣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实上,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早从古代的汉乐府收集民间曲艺就被列为官方的音乐文学标志,这也说明早在此之前,民间对与两者的结合就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而我们现在读到的唐诗名篇很多在当时也是以歌曲的形式表现的。再比如《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名曲更是通过乐器的不同特性表达了意义深远的文学内涵。

除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作品之外,还有一些西方的文学艺术,也创作成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如《卡门》、《胡桃夹子》、《蝴蝶夫人》等等,代表了一批艺术家的艺术高度与时代高度。关于中西方优秀的文学音乐作品真是不胜枚举,教师要做到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帮助学生证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王立宁.论流行音乐的德育功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

[2]李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3][美]哈维·席尔瓦,理查德·斯特朗,马修·佩里尼.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张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教学创新高职院校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巧用图谱 事半功倍
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分析
浅析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