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探析

2014-05-05 00:44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8期
关键词:全程心肌梗死静脉

闵 鹏

(宜兴市中医医院,江苏 宜兴214200)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探析

闵 鹏

(宜兴市中医医院,江苏 宜兴214200)

目的 探讨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探析。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给药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诊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对两组患者上述六项观察指标的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可明显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对提高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且一般均行急诊治疗。在急诊AMI患者的治疗中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而为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我院对全程护理模式进行优化,实施全新的急诊优化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所有患者均由急诊接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急诊护理模式,包括院前抢救或在院接诊的AMI患者,遵医嘱给予急诊抢救护理,无固定模式,并在确诊后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与做好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而观察组给予急诊全程优化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 接诊优化

对于由“120”护送的患者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包括院前急救所需的药品、物品以及抢救器械等,且对于危重症患者及时与内科急诊联系,以保证院内接诊的顺利进行;而对于自行就诊的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挂号的绿色通道模式。护士站处建立分流通道,仅留一名护士进行分诊,分诊护士在接诊后立即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并对其危险性做出准确评估,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立即送入抢救室,并紧急通知医师进行救治。

1.2.2 急救流程优化

在对患者的病情做好初步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定时、定人、定位、定责”的四定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1],“定时”即在规定的时间内为患者做好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等工作;“定人”即由责任护士和护士长负责协助医师做好抢救工作;“定位”即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用分别站在患者的左、右侧协助医师做好诊断、观察、抢救工作,根据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和动态病情的检测,积极主动的配合急救,并做好记录;“定责”即实行责任问责制,将各自职责划分明确,且护理人员全程陪同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备好各类急救物品等。对于诊断明确的AMI患者应立即给予患者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口服,同时对疼痛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处理。

1.2.3 交接工作优化

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法,如需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应及时通知介入医师,并在转运前做好交接工作,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抢救药物、心电图、生命体征以及各种导管的标识等,并签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2]。

1.2.4 加强护患沟通

在整个急诊护理的过程中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由于AMI具有起病急、进展速度快的特点,一般患者均无心理准备,且心理创伤较大,因此救治的过程中切勿忽视心理护理,应尽量用鼓励性的话语安慰患者,安抚患者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救治的配合度,同时也应对患者家属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争取取得患者家属配合,以使救治顺利进行[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从患者接诊到初步诊断的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接诊到采血完毕的时间)、静脉给药时间(接诊到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接诊到需要行手术治疗的观察给予手术治疗的时间)、急诊总时间(接诊到离开抢救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应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给药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诊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的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表1 临床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住院时间(d)观察组 0.5±0.1 4.6±1.9 4.8±1.4 39.7±6.849.8±6.515.3±3.4对照组 2.5±0.8 9.7±2.5 7.7±2.6 56.8±9.783.3±7.421.8±4.6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分诊评估时间(min)静脉采血时间(min)静脉给药时间(min)急诊手术时间(min)急诊总时间(min)

3 讨 论

众所周知,对于AMI患者来讲尽可能的缩短救治时间,尽早的进行灌注治疗尤为重要,临床有资料显示,AMI患者若在发病的12 h内未得到在灌注治疗,其病死率可高达20%[4],而越早使用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讲“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全程护理模式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合理急救分工模式,其可保证抢救功能的有序进行,而对全程护理模式优化是为了更好的缩短抢救时间,以使抢救工作最优化。

在本组的资料中我们对应用全程优化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和对应用传统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取时间、静脉给药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诊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程优化护理的模式中,我们为患者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并为患者就诊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四定”的抢救模式提升了绿色通道的有效性,使护理人员有自己明确的岗位职责,以保证抢救有条不紊的进行,并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抢救,同时医师的诊断与护理人员的护理同步进行,且多个操作也同时进行,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如把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实施心电监护等操作串联起来,有效节约了时间,并加强与各个相关科室的通力合作,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总之,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也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时间观念[5],这对提高急诊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1] 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11(5):9-11.

[2] 李卓.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3(8):132-133.

[3] 刘贤玲,闫加兴,刘贤宝,等.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4(31):6145-6147.

[4] 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21(3):25-26.

[5] 植秀珍,陈锦坚,刘超群.急救护理路径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3,9(3):72-74.

R473.5

B

1671-8194(2014)18-0320-02

猜你喜欢
全程心肌梗死静脉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手工制鞋全程LOOK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