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4-05-06 05:12徐文清刘汉波袁泉英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30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缺血性针灸

徐文清 易 莉 刘汉波 袁泉英

1.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内科,江西宜春 336000

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徐文清1易 莉1刘汉波2袁泉英2

1.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内科,江西宜春 336000

目的 评价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 年3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9例选用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38例仅选用早期康复训练进行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针灸;康复训练;缺血性脑卒中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出血或血栓形成导致的脑组织灌注不足,神经细胞大量死亡,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后遗症,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多在于早期抗凝、提高脑灌注以及功能训练方面,效果不是很明显,我国传统医学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有较深的理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风邪可以侵袭人体,引发中风的观点,从而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利用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本院通过对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评价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62.3±5.6)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6.2±4.9)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7.2±1.9)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8.5± 2.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0.1±4.2)分,其中脑梗死15例,脑出血24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63.7±5.2)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5.9±5.5)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7.1±1.5)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8.9±2.3)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39.7±5.8)分,其中脑梗死17例,脑出血21例,两组患者均为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脑卒中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取穴以患侧肢体阳明经、少阳经腧穴为主。主穴为头部的百会穴,患侧上肢取穴为: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患侧下肢为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2]。操作方法:先用75%的乙醇对针灸部位皮肤进行消毒,选用苏州华佗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进行治疗,将针快速垂直刺入各穴位至皮下25 mm左右处,留置30 min后拔针,1次/d,连续针灸6 d后休息1 d,共治疗4周。康复训练: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进行训练。①由专业医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根据正常的生活规律分析患者的异常表现,从而确定训练的目标;②针对患者所异常的运动进行练习,30 min/次,1次/d;③训练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如吃饭、走路、下楼、洗脸等动作,30 min/次,1次/d;④将患者的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多进行患肢灵巧性的训练。康复训练每天进行,共持续4周。对照组:仅选用与观察组相同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共分为8大项,最高分为45分,最低分为0分,得分越高则缺损情况越严重。患者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满分为66分,下肢为34分,得分越高则运动功能越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选用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9±3.5)分,对照组为(28.7±7.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49.9±8.2)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8.3±7.7)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上肢运动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观察组对照组39 38 49.9±8.2*35.2±4.9 18.3±7.7*14.5±4.1

2.3 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5.2±7.9)分,对照组为(67.6±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的一类心血管疾病,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且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研究显示,因脑卒中死亡的患者有75%左右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此可见,脑卒中已经成为严重危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大疾病,且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与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的家庭与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3]。在我国,脑卒中后遗留的肢体运动障碍占所有残疾患者的首位,因此如何使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工作的重点[4]。现代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患者其脑梗死灶周围有较大面积的半暗带,半暗带属于未完全坏死的脑组织,如果能及时恢复其血流供应,这部分脑组织将有可能完全恢复其功能[5]。现代医学对于恢复半暗带血供的方法主要为使用抗凝药物、提高脑灌注与早期的康复训练,效果较为有限,仍有部分患者遗留较为严重的后遗症。我国传统医学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较深,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病变部位在脑,但与心、肝、脾、肾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病变主要为“上盛下虚、本虚标实”,是由于老年患者脾肾两虚,气血、中气不足,容易被风邪趁虚而入,当其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或用力过度时,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行,冲击大脑,使“脑脉痹阻,神机受损,半身不遂”。明代医学家许叔微曾提出“中风往往因中气而起,中风多夹中气”,中气就是指人体气血紊乱的现象,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治疗在于理气,而理气应首推针灸治疗[6]。由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且头为精明之府,因此针刺头部的穴位可以调节手足的经脉,当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时,可以选取头部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头部的穴位以百会穴最为重要,有中医典籍中提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其盖”,这里的“盖”指的就是百会穴[7]。百会穴位于人体正中,属于督脉,与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等经脉相交会,当人产生喜、怒、哀、思、恐等情绪时,都会有阴邪冲击上脑,这里冲击的部位就是百会穴[8],因此,针刺百会穴可以起到总领全身,压制阴邪的效果,在现代研究看来,刺激百会穴能够恢复脑部动脉血供,提高神经系统的活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针刺结合早期康复治疗的观察组,在治疗4周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其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治疗对于辅助脑卒中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1]任国平,孙智军,漆成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6-137.

[2]张建泉,刘正芳,陈坤.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穴位选择文献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3):9-10,75.

[3]焦慧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个体化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27-29.

[4]黄统强.分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18-19.

[5]闫仲超,许蕾,许晓花,等.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100例疗效观察及综合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7-9.

[6]张红岩,李佩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73-75.

[7]李鸿杰,钟宝亮,范银萍,等.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3-6.

[8]朱丽凌,王卫星,郭小刚.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3):325-328.

[9]韩冰,何扬子,冉春风,等.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5):119-121.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XU Wen-qing1YI Li1LIU Han-bo2YUAN Quan-ying2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Yichu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Yichun 3360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Yichu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Yichun 336000,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Methods77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Sept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39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hile 3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onl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After 4 weeks,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 of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ing ischemic stroke is good,and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 training;Ischemic stroke

R743.9

A

1674-4721(2014)10(c)-0096-03

2014-08-05本文编辑:许俊琴)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缺血性针灸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