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2014-05-07 22:12李建英戴龙辉
关键词:高管薪酬盈余管理

李建英+戴龙辉

摘要: 选取2008-2010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高管年薪、持股及两者交叉项分别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年薪可以促进盈余管理,高管持股可以抑制盈余管理,但短期年薪和高管持股两者相乘的交叉项却可以抑制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高管薪酬;盈余管理;Jones模型;应计利润

中图分类号: F8309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011-08

1引言

现代企业制度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两权分离也导致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产生代理问题。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拥有天然信息优势的管理层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通过设计一套完善的薪酬契约体系,将股东、公司利益与高层管理者自身的利益统一起来以达到提高管理者努力程度的目标,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所以,管理者薪酬契约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盈余管理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因此,关于薪酬契约是否真正有效地激励管理层努力并使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能否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取其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代理变量;取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作为年薪的代理变量,用高管持股数与股本总数的比值作为高管持股变量,配合控制变量,对盈余管理和高管薪酬进行回归。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年薪可以促进盈余管理,高管持股可以抑制盈余管理,但短期年薪和高管持股两者相乘的交叉项却可以抑制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丰富了有关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有利于薪酬契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方式有许多,不仅包括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为达到满意的盈余水平而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也包括高管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虚假经济交易[1,2](Scott,1999;Healy,1999;包世泽,2008;李延喜,2011)。盈余管理具有一些相同点:首先,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其次,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后,盈余管理的目的都是管理层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

(二)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对于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对一致,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Steven Balsam (1998),Watts(1986),Ferdinand A1Gul等(2003)指出, 公司高管短期薪酬契约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设定的,为了年薪和自身效用最大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管会选择有利于提高盈余报酬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从而达到短期年薪的最大化。[3,4]王克敏,王志超(2007)选取了我国沪深两市2001-2004四年共191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运用代理理论框架和LISREL模型, 分析了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包世泽,高锐等(2007),毛洪涛,沈鹏(2009)则从作为高级管理层的CFO出发,引用Dechow模型计算应计项目,研究得出其年薪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高管有为提高自身薪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傅琳琳、李延喜、冯宝军,2011)。

然而,也有少数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刘斌等(2003)研究发现,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经理层的年薪报酬,CEO均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魏国强(2009)利用修正截面的Jones模型计算出操控性应计利润,取其绝对值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6-2008年间的管理者薪酬与盈余管理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薪酬契约中的短期年薪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黄文伴,李延喜(2011)也利用相同的方法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得出管理层年薪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三)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对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Bergstresser等(2006)通过实证研究高管持股与经营性应计项目关系后发现,高管薪酬体系中的管理层持股激励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呈一致方向变化,说明管理层会通过调整报告盈余使其自身效益最大化。Burns,Kedia(2006);Nagar、Nanda(2003),Wysoky(2003)的研究也得出CEO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越显著的结论。国内学者赵息等(2008)选取截止至2007年12月实施股权激励的4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授予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比例为股权激励程度的代理变量,以加入费用项目后的扩展的Jones模型来估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后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管理层持股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2009),何凡(2010),周晖等(2010)等通过不同的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也认为,管理者的股权激励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但也不少学者认为两者具有负相关关系。Jensen(1993)研究认为,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促使管理层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减少对盈余项目的操控,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以,管理层持股可以加强其与公司价值的一致性,减少盈余管理和代理成本(Warfield,1995; Hanlon et al,2003;王克敏,2007;胡国强2009)。

从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针对短期年薪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观点相对一致,即多数学者认为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关系,较少学者认为其负相关或者不相关。而针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两者正相关,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负相关甚至是不相关。薪酬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在国外比较成熟,国内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股权激励、薪酬契约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上市公司具有明显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报酬的自利动机,盈余管理的薪酬契约视角研究将显得越发重要。因此,从薪酬契约的角度出发并将之分成短期年薪与股权激励,并综合两者的作用衍生第三变量,研究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研究的热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管理者薪酬契约在实证会计理论发展的初期就被西方学术界当作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来研究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薪酬契约包括短期年薪(基础薪酬,绩效薪酬),也包括股权激励(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等)。早期研究的薪酬契约主要集中在短期年薪中的奖金计划,认为管理层会根据奖金的设置情况相应地调整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以获取更高的薪酬。[6]随着股权激励的实施,许多学者纷纷研究了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的关系。一方面,管理层可能为了股权激励而进行盈余管理。[7]即为获得约定数量股权,高管有动机倾操控应计利润。而公司业绩越高,股票的价格也越高,这使持股数量越大的高管就越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满足行权条件。[8]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出现董事会成员与高管交叉层叠的情况。这就统一了公司、高管和股东的利益,约束了他们的盈余管理的行为。薪酬与利润和绩效挂钩,就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本文跳出薪酬与绩效的关系,直接研究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管理层年薪总额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增加管理层年薪会促使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加强。

H2:管理层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水平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即管理层股权激励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短期年薪可以促进高管盈余管理,而股权激励可以抑制高管盈余管理,在同时有短期年薪和股权激励的综合作用时,到底是促进还是抑制盈余管理众说纷纭。本文认为,虽然短期的薪酬激励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者为达到绩效而进行盈余管理,但管理者在拥有股权的情况下会考虑自身作为股东的立场,长期利益大于短期利益[9],基于此而提出以下假设:

H3:同时拥有短期年薪、持股激励的交叉作用项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即高管年薪、管理层持股激励的综合作用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8-2010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为保证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以下操作:

①剔除新上市的公司,因为修正的Jones模型涉及到相关的滞后工具变量;

②剔除ST及*ST的公司,避免因亏损而被迫退市对模型产生影响;

③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其行业应计利润也具有特殊性;

④剔除数据缺失及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

本文数据均取自国泰安金融数据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CSMAR)。经过处理后得到1349家样本公司,共4029个样本观察值,其中2008年有1338个样本观察值,2009年有1345个样本观察值, 2010年有1346个样本观察值。

2001年证监会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分为13个行业,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将样本公司按照各自所属行业进行划分,对数量较小但性质相近的行业进行合并、对数量较大的行业进行拆分,最终将1349家样本公司的4029个观察值拆分为16个行业。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盈余管理程度。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取其绝对值后的︱DA︱来衡量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

2解释变量

(1)短期薪酬激励。由于特殊的经济背景,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和所有者为政府(刘芍佳,2003)。虽然董事、监事的职能包含对经理层进行监督,但国有控股企业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往往使董事、监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利益趋同。对于终极控制人来说,董事、监事也包括在企业激励的管理者范围内。所以,本文选用样本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Sal的自然对数作为年薪的代理变量。

(2)高管持股情况。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延期支付、管理层持股等。[10]本文所提到的股权激励、长期激励均设定为高管持股,但目前股权激励没有普及到所有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也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引入虚拟变量,当高管未持股时则Stock为0,持股时则Stock为1来表示。

(3)年薪与持股交叉项。年薪、持股分别对盈余管理有正向、负向的影响,但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考察管理层年薪与股权激励交互项对盈余管理程度的作用,建立交叉项 Sal*Stock,其值的大小为对应数值的乘积。

3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Asize:假设公司规模越大,盈余管理动机越弱,代理变量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2)资产负债率Lev:假设资产负债率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资产负债率用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

(3)现金流Cash: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现金流Cash,并假定该值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小。

(4)总资产收益率ROA:假定总资产收益率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总资产收益率用企业净利润和企业总资产的比值表示。

(5)成长能力Growth: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成长能力Growth。

具体的变量定义和解释如表1:

表1相关变量的定义与解释

变量 变量符号 变量定义 变量解释被解释变量 ︱DA︱ 盈余管理程度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 Sal 短期年薪 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年薪总额的自然对数解释变量 Stock 高管持股 虚拟变量,当高管持股时为1,未持股时则为0 Sal* Stock 交叉项 Sal值与Stock值的乘积 Asize 公司规模 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 Lev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控制变量 Cash 现金流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和资产总额的比值 ROA 总资产收益率 企业净利润和企业总资产的比值 Growth 成长能力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多元回归模型设计

①DAi,t=β0+β1Sali,t+β2Stocki,t+β3Asizei,t+β4Levi,t+β5Cashi,t+β6ROAi,t+β7Growthi,t+εi,t

②DAi,t=β0+β1Sali,tStocki,t+β2Asizei,t+β3Levi,t+β4Cashi,t+β5ROAi,t+β6Growthi,t+εi,t

模型一研究高管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二研究高管短期年薪和股权激励薪酬契约综合作用下的交叉项目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β0为常数项; β1,β2,β3,β4,β5,β6分别是待估计参数;εi,t为残差项。

5盈余管理计量与分析

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分行业估计的修正琼斯模型能更好地揭示盈余管理程度(Young,1999;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黄梅和夏新平,2009;李延喜等,2011),因此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量操纵性应计利润,并将其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计算步骤如下:

1本公司的总应计利润:TAi,t=NIi,t-CFOi,t(1)2估计行业特征参数:TAi,t Assetsi,t-1=γ01 Assetsi,t-1+

γ1ΔREVi,t-ΔRECi,t Assetsi,t-1+

γ2ΔPPEi,t Assetsi,t-1+εi,t(1)3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i,t=01 Assetsi,t-1+

1ΔREVi,t-ΔRECi,t Assetsi,t-1+

2ΔPPEi,t Assetsi,t-1+εi,t(3)4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TAi,t Assetsi,t-1-NDAi,t(4)TAi,t为第i个样本公司在第t时期的总应计利润;NIi,t为第i个样本公司在第t时期的净利润;CFOi,t为第i个样本公司在第t时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Assetsi,t-1为第i个样本公司在第t-1时期期末的资产总额;ΔREVi,t为第i个样本公司在第t时期主营业务收入相对上一期的增加额;PPEi,t为第i个样本公司在第t时期的固定资产原值;γ0,γ1,γ2为待估计的行业特征参数值;εi,t为第i个样本公司在第t时期的残差项, NDAi,t为计算得到的样本i公司在t时期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ΔRECi,t为第i个样本在t时期期末公司应收款项余额相对上一期末的增加额;0,1,2分别是γ0,γ1,γ2的OLS估计值。DAi,t为计算得到的样本i在第t时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Ai,t Assetsi,t-1为应计利润总额:由于不同的企业资产规模有所不同,将总应计利润与上期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应急利润总额,可以扣除因公司规模差异导致的不可对比性;NDAi,t的定义同理。

5盈余管理程度T检验

如果︱DA︱显著不为零,说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不显著,接下来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为此,对样本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如表2所示,2008-2010年样本T检验中的均值分别为0103、0104、0105,Sig值均为0000;同时总体样本T检验中,均值为0104,t值为27640,Sig值为0000;这都共同说明2008-2010年期间样本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显著不为零,上市公司存在非常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6盈余管理程度分析

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平均值来看,样本公司在2008-2010年期间总体偏向于正的盈余管理,普遍存在调高公司报告盈余的行为。从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正向盈余管理的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负向盈余管理的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无论是正向盈余程度还是负向盈余程度,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总体上均出现正向盈余的趋势,并且2008年和2010年的盈余管理平均值大于总体样本观察值的平均值。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DA︱)的平均值来看,盈余管理程度代理变量︱DA︱的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2008-2010年盈余管理程度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且均值增大的幅度比较平稳。

如表4所示,从盈余管理的方向来看,2008年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A股上市公司有705家,占当年样本公司的5269%;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有633家,占当年样本公司的4731%。2009年,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数和比重都有所下降,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数和比重相对上升。但到了2010年,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增加到834家,比重上升到6196%;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减少到512家,比重下降到3804%。从总体来看,在4029个样本观察值中,进行正、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数分别为2243和1786家,即超过一半的A股上市公司都倾向于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管理层薪酬契约描述性统计

表5列示了公司高管持股的情况。2008年高管持股的公司数为678家,占当年样本上市公司数量的5067%;高管未持股的公司数为660家,占当年样本上市公司数量的4933%。2009年高管持股公司比例有所下降,降到4877%。到了2010年,高管持股的样本上市公司数比例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总体来看,高管持股公司数略高于未持股的公司数,但大致对半分,这也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持股不普遍的情况。在国外,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是管理者薪酬的一部分,普遍实现了高管持股。我国2006年才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高管持股不普遍,高管的持股比例更低。

(二)实证检验结果

将模型①所有研究变量带到多元回归模型中,分析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与短期年薪、高管持股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多元回归模型①回归结果显示调整R2为0111,F值为73100;Sig值为0000,总体上具有显著性。这些都说明了模型①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上,短期年薪具有促进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作用,但股权激励具有抑制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效果。验证了前文的假设1和假设2。

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都与盈余管理程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大、总资产收益率越高、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越快的情况下,高管会倾向于越强的盈余管理行为。另外,资产规模、现金流与盈余管理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资产规模越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越大,高管盈余操控动机就越弱。

将模型②所有研究变量带到多元回归模型中,分析盈余管理程度与短期年薪、高管持股综合作用交叉项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多元回归模型②回归结果显示调整R2为0113,F值为85581,Sig值为0000,总体上具有显著性。短期年薪、股权激励交叉项与盈余管理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短期年薪与股权激励的综合激励作用具有抑制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效果,验证了假设3。同时盈余管理程度与控制变量关系和模型①的回归结果方向一致,并达到显著性水平。

(三)敏感性测试(稳健性测试)

为了测试以上结果对相关变量的影响,本文进行以下的敏感性测试:首先,测试盈余管理程度对控制变量的敏感性,五个控制变量从模型中剔除并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再次回归。新的回归结果除了短期年薪系数显著性有所降低之外,解释变量系数与显著性水平等结果基本与上述结果一致。其次,检验了异常值噪音对回归模型的影响,剔除3个以上标准差的观察值后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再次回归,新的回归结果也没有改变上述结论。再次,由于盈余管理与薪酬激励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盈余管理程度上升,高管薪酬也可能因此增加。因此,对短期年薪、股权激励和两者交叉项的薪酬激励代理变量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回归得出的结论也具有相似性,证明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间的会计盈余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高管短期年薪、高管股权激励、两者综合交叉项与盈余管理的角度验证了薪酬契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第一,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长期持股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第二,短期年薪、长期持股的交互项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结论说明短期年薪激励具有促进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长期股权激励具有抑制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作用,但长、短期薪酬激励交互项却可以抑制盈余管理。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薪酬契约机制

薪酬契约机制包括薪酬决策机构和薪酬制度,所以独立、健全的薪酬决策机构可以促进薪酬契约机制的完善。建议上市公司应该建立薪酬委员会或类似薪酬委员会的薪酬激励决策机构。其次,加强规范薪酬委员会相关制度,对薪酬委员会的构成、职责、运作等做出有效运作的参考规范并对其进行披露,推动薪酬委员会的完善。再者,将外部董事会成员引进薪酬委员会,实现薪酬委员会的独立运作。最后,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用于薪酬委员会发放机构成员报酬的专项基金,基金来源于各上市公司。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完善薪酬委员会,从而更好地激励管理层减少盈余管理、努力实现公司或股东价值最大化。

薪酬制度上,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主要为短期激励,对长期激励(如高管持股)实现不普遍,运用较好的并不多见。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薪酬契约机制,平衡长、短期薪酬激励以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在短期激励方面,如年终奖金制,引进经营现金流量指标信息并大幅提高其在薪酬激励计划中的比重。因为对应计利润来说,现金流量信息不易被管理层操纵,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会计信息。其次,在长期激励方面,加大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虽然现金流信息相对客观,但管理层仍有可能通过虚假交易对其进行操纵。通过加大力度普及股权激励并提高高管持股率,可以让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公司价值最大化相互统一起来,从而减少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因此,合理设置管理层薪酬契约结构[11],调整长、短期激励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实证检验部分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重视精神层面的激励

尽管短期激励的高管年薪和长期激励的股权激励综合作用可以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其抑制作用的经济意义特征可能较小。如模型二的实证检验结果所示,交叉作用项的系数仅为-0001,虽然起到了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但影响比较小。而其他因素(如IPO动机、配股动机、避免亏损退市动机等)可能会加剧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可能更大。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相关的研究,认为管理层不完全受薪酬激励的影响,而是希望得到诸如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因此,货币薪酬激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考虑构建非货币的薪酬激励机制是管理层激励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构建管理层幸福感的重要定性指标。通过提供更好的福利、人文环境、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整体的职业伦理并加强管理层事业奉献精神和自我价值实现观念,是提高精神激励的重要因素。在发展成熟、稳定的证券市场,高管的货币报酬一般很高,进行盈余管理所付出的成本可能要大于因此而得到好处的效用。他们也往往更关注尊重、声誉、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层面的激励。因此,通过引进非货币薪酬激励——精神层面激励,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的绩效。

(三)完善信息披露,加大监督力度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效率。要在现实中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需要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首先,有效地公开信息;其次,有效地接受信息;再次,信息接受者有效地判断信息;最后,信息接受者利用信息有效地实施投资。国内外学术界研究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基本可以达到弱势有效,但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许多应该披露的信息不披露,部分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及时,许多信息披露不规范而造成重复披露等,这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以抑制盈余管理,加强对股东权益的保护。[12]首先,上市公司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地持续信息公开,这样有利于外部投资者了解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和整体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实现证券市场的透明和规范。其次,监管部门应该对信息披露的对象、范围、时效性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监管部门应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调查,并实行信息披露信誉机制,消除失真信息滋生的土壤。[13]此外,对薪酬契约信息和盈余预测信息进行强制性披露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一方面,薪酬委员会对管理层考核指标的确定、薪酬的分配披露应该更为具体。另一方面,为防范高管操控盈余预测信息,应加大规范预测性盈余信息披露的力度。确立预测盈余信息与实际盈余产生偏差的权责主体,确保盈余预测信息的质量,建立预测性盈余信息生成、披露、监督和奖惩的规范体系,这会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的难度,从而抑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365-383.

[2]Scott WR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Croatia: Prentice Hall, 2003:178-179

[3]GuidryF Leone A, RockS Earnings-based bonus plan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by business unit manag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9, 26 :113~142 .

[4]Holthausen Robert, David Larcker, Richard Sloan Annual Bonus Scheme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19 (2):29-74.

[5]毛洪涛,沈鹏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5):82-93.

[6]郑欢薪酬契约、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D]. 大连理工大学, 20102-24.

[7]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09,(04):113-l19.

[8]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7, (07):111-119.

[9]黄文伴,李延喜管理者薪酬契约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关系[J]. 科研管理,2011,(06):133-139.

[10]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 A 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12,(09):31-39

[11]周泽将,杜兴强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与盈余成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财贸研究, 2009,(02):114-120.

[1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1999,(09):25-35.

[13]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6,(01):45-53.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以抑制盈余管理,加强对股东权益的保护。[12]首先,上市公司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地持续信息公开,这样有利于外部投资者了解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和整体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实现证券市场的透明和规范。其次,监管部门应该对信息披露的对象、范围、时效性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监管部门应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调查,并实行信息披露信誉机制,消除失真信息滋生的土壤。[13]此外,对薪酬契约信息和盈余预测信息进行强制性披露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一方面,薪酬委员会对管理层考核指标的确定、薪酬的分配披露应该更为具体。另一方面,为防范高管操控盈余预测信息,应加大规范预测性盈余信息披露的力度。确立预测盈余信息与实际盈余产生偏差的权责主体,确保盈余预测信息的质量,建立预测性盈余信息生成、披露、监督和奖惩的规范体系,这会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的难度,从而抑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365-383.

[2]Scott WR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Croatia: Prentice Hall, 2003:178-179

[3]GuidryF Leone A, RockS Earnings-based bonus plan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by business unit manag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9, 26 :113~142 .

[4]Holthausen Robert, David Larcker, Richard Sloan Annual Bonus Scheme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19 (2):29-74.

[5]毛洪涛,沈鹏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5):82-93.

[6]郑欢薪酬契约、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D]. 大连理工大学, 20102-24.

[7]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09,(04):113-l19.

[8]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7, (07):111-119.

[9]黄文伴,李延喜管理者薪酬契约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关系[J]. 科研管理,2011,(06):133-139.

[10]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 A 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12,(09):31-39

[11]周泽将,杜兴强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与盈余成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财贸研究, 2009,(02):114-120.

[1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1999,(09):25-35.

[13]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6,(01):45-53.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以抑制盈余管理,加强对股东权益的保护。[12]首先,上市公司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地持续信息公开,这样有利于外部投资者了解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和整体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实现证券市场的透明和规范。其次,监管部门应该对信息披露的对象、范围、时效性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监管部门应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调查,并实行信息披露信誉机制,消除失真信息滋生的土壤。[13]此外,对薪酬契约信息和盈余预测信息进行强制性披露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一方面,薪酬委员会对管理层考核指标的确定、薪酬的分配披露应该更为具体。另一方面,为防范高管操控盈余预测信息,应加大规范预测性盈余信息披露的力度。确立预测盈余信息与实际盈余产生偏差的权责主体,确保盈余预测信息的质量,建立预测性盈余信息生成、披露、监督和奖惩的规范体系,这会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的难度,从而抑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365-383.

[2]Scott WR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Croatia: Prentice Hall, 2003:178-179

[3]GuidryF Leone A, RockS Earnings-based bonus plan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by business unit manag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9, 26 :113~142 .

[4]Holthausen Robert, David Larcker, Richard Sloan Annual Bonus Scheme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19 (2):29-74.

[5]毛洪涛,沈鹏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5):82-93.

[6]郑欢薪酬契约、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D]. 大连理工大学, 20102-24.

[7]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09,(04):113-l19.

[8]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7, (07):111-119.

[9]黄文伴,李延喜管理者薪酬契约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关系[J]. 科研管理,2011,(06):133-139.

[10]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 A 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12,(09):31-39

[11]周泽将,杜兴强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与盈余成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财贸研究, 2009,(02):114-120.

[1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1999,(09):25-35.

[13]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6,(01):45-53.

猜你喜欢
高管薪酬盈余管理
高管薪酬激励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公司治理视角下国有垄断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研究
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分红、经营业绩的研究
对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相关性研究的评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