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高地外语人才培养对策探索
——以重庆为例

2014-05-25 00:29罗志高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内陆高地外语

罗志高

(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重庆 400067)

内陆开放高地外语人才培养对策探索
——以重庆为例

罗志高

(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重庆 400067)

随着内陆开放高地由“大开发”转向“大开放”,重庆经济正在快速国际化,正在形成向西、向南全面深入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给区域外语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内陆地区外语人才培养相对保守封闭,严重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因此,重庆高校应相应地调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语种设置等,当地政府也应制定区域经济快速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重庆是内陆典型中心城市,其案例可以为其他内陆开放高地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

内陆开放高地;外语人才培养;国际化;区域经济

从新中国建国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导向,外语教育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深入融合,单纯的技能型外语人才已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于是学者们开始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2007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这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质疑,主张外语专业应当回归人文学科,强调语言本体学习,体现人文本色。[1-2]

随着区域经济深入发展和快速国际化,也有学者结合区域经济国际化来探索外语人才培养。如,谢树华研究了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认为广州应该确立外语教育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方针、制订培养外语人才的发展规划。[3]朱慧敏结合山东省经济国际化发展现状,提出应开展本土化外语教育研究。[4]束定芳等就上海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上海应优化外语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注重通识教育等。[5]李丽生探讨了云南省外语教育现状,他认为,在东盟区域经济深入一体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实施多元外语教育政策,赋予教育机构更大自主权。[6]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鲜有学者结合内陆开放高地经济国际化来探讨外语人才培养。

一、内陆开放高地经济国际化与外语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打造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宁、贵阳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本文中所说的内陆开放高地即是指这些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内陆开放,典型内陆开放高地经济正在快速国际化。表1是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内陆中心城市2011年经济国际化数据。

邹为诚认为外语教育政策制定受内外两方面的限制,外部制约来自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与教育政策,内部制约来自外语教育内在特殊规律,即语言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7]内陆开放高地经济快速国际化必然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内陆开放高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必须及时作出调整,积极为区域经济国际化提供外语人才方面的智力支持。

表1 成都、重庆和西安2011年经济国际化数据

曹德明、庄智象等认为,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国际化,特别是海外投资急剧增加,我国急需大量“外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渊博、知识结构完善、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和熟悉国际事务运作规则、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强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8-9]。而内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机制相对保守和封闭。内陆地区外语学习主要是以应试为导向,哑巴英语现象严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差。在重庆,每年有两万多英语专业毕业生,但小语种毕业生很少。另一方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部分高校都是语言技能型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以通过全国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为导向。有些学校强调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一方面强调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强调学生掌握一定经贸知识,结果部分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成了“两不像”,即外语技能不扎实,而相关专业知识又只了解了个皮毛。

就外语教育规划而言,自新中国以来,我国没有很好地进行外语人才培养规划,只是在出现俄语过热或英语人才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才被动地进行外语教育规划,就内陆地区而言,中心城市的经济正在深入国际化,区域贸易正在多元化发展,小语种人才严重缺乏。

总而言之,重庆高校英语专业人才过剩,人才培养特色不明确,同时适应区域经济国际化需要的高端外语人才又严重缺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国际化的需要。

二、重庆快速国际化过程中外语人才培养对策

(一)针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人才培养单位不能闭门造车,应积极适应时代和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确定相应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方针、培养规划等。戴炜栋提出,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定位一般是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以主动适应本地区、本省乃至周边各省经济发展的需求。[6]所以,重庆高校外语教育要服务于重庆对外贸易与走出去战略的发展需要。

重庆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2011 年,重庆海外投资达60亿美元,重庆十二五期间投资达300亿美元。主要目的地国家是南非、拉美和东南亚。相应地,重庆高校应调整专业语种,并开设跨文化商务交际类课程,研究目的地国家的文化与商情等,培养掌握一门外语,同时又懂跨国贸易、跨国投资、跨国金融、跨国仲裁、跨国营销、跨国谈判的高端外语人才。

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是指南线欧亚大陆桥国际铁路通道,其沿途国家有白俄罗斯、比利时、德国、哈萨克斯坦、荷兰、波兰、俄罗斯等。根据重庆外经贸委的数据,重庆主要进出口贸易通道是渝新欧国际铁路,欧盟是主要贸易伙伴,重庆笔电产品主要出口到渝新欧沿途国家。相应地,重庆高校应针对区域国际贸易目的地国家开设新语种,特别是小语种,条件成熟的高校建立小语种基地。

2012年上半年,重庆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50.4亿美元,全国排第12位,同比增长1.7倍,增幅保持全国第一。有鉴于此,重庆应该大力发展教育部近几年新批准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同时,应增加应用外语硕士的招生比例。

区域经济国际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重庆市内的国家重点大学有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这两所高校应侧重培养研究型、创造型外语人才;重庆市普通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快速国际化需要,培养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同时,高校还应该发挥特色优势,财经类大学可以发挥财经优势,其外语人才培养可以实行外语与经管专业的复合,通讯类大学可以发挥其通讯类学科优势,实行外语与通讯专业的复合,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形成不同的培养特色,或是布局不同的外语语种,形成错位竞争局面。这既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重庆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针对公外学生外语技能培养的对策

内陆开放高地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国际性专业人才。如重庆离岸结算、国际电子商务与结算、国际区域金融中心等产业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结算、会计人才。为此,相关高校可采取多种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如与国外合作开展国际结算师(ISM)、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会计学ACCA国际项目、财务管理专业CIMA项目,中法、中加双学士项目等等。财经类院校可开设银行、证券、期货、投资等大学英语通识性选修课和专业外语选修课课程群(ESP)。重庆为此成立了重庆金融学院,高水平、高起点、国际合作共同培养与国际金融接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针对重庆支柱性笔电、云计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邮电、通讯类大学可开设计算机和软件类大学英语通识性选修课和专业外语选修课课程群。也可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如重庆师范大学与印度国家软件学院合作,共同培养国际性IT人才。针对重庆支柱性汽车、摩托车产业的进出口,相关院校可开设汽车摩托车类大学英语通识性选修和专业外语选修课课程群。

如前文所述,重庆对外贸易、海外投资快速增长。同时,重庆有西永综合保税区、寸滩保税港区以及两江新区的优惠政策,外资不断融入。截至2011年底,入驻重庆的世界500百强企业已超过200家,与成都不相上下,在中西部居前列。随着重庆国际贸易与对外交往的快速增长,重庆企业与国外的贸易争端、诉讼、交往等也必然大量增加,因此,相关院校可开设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英语翻译、英美文化等大学英语通识性课程群。

重庆的“一江两翼三洋”战略促成了其国际物流通道和内陆转口口岸的中心地位。为此,相关院校可开设大学英语通识性物流类和专业外语选修课课程群,包括铁路、航空、海运、报关、国际贸易类通识课程群。此外,重庆应成立国际物流学院,培养懂外语、懂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总体而言,公外学生外语课程规划方面,应遵循“专业+外语=专业为主型复合人才”理念,建立起多维、立体、面向国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英语、通识英语课程群、ESP英语课程群、出国课程群、考研课程群。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仍为必修课,但以多语种的形式开设,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外语学习背景选择一种或多种外语课。外语课程内容注重文化背景和科技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国际学术交流或职业发展作准备。[10]105

(三)职业技术外语人才培养对策

重庆设立了西永综合保税区和寸滩保税港区,其中的出口加工贸易区会吸引很多国际加工贸易类企业。这两大保税(港)区加上两江新区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惠普、宏基、华硕品牌电脑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电脑代工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仁宝、和硕、纬创。这些跨国性、现代加工制造类企业需要的蓝领工人应懂一定的英语,以操作有关设备或看懂产品上的简单说明。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也应重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

职业外语教育要有职业倾向性,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如训练学生在专门工作场合的外语听说能力、专门用途英语使用能力。职业外语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11]掌握常用专业词汇,如常用工具、设备、材料和各项工序的外语名称等;掌握常用职业套语,如职业指令、请求、提问、解释、报告等。培养单位应鼓励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各种国际性会议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为在校生创造语言技能实践机会。

三、内陆开放高地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调整

快速国际化中的内陆开放高地应制定外语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倡全民教育理念和制定市民外语教育规划。地方政府、人才培养单位、用人单位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好外语人才培养这一综合性工程。具体来说,重庆应摸清当地高校外语专业人才数量、语种结构、素质,了解外语人才培养和使用状况,预测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外语人才需求情况。

政府应确立适应区域经济国际化需求的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给予地方教育机构更多自主权。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应科学合理规划国家层面、地方与各高校之间的外语专业发展,外语专业、大学外语、高职高专外语、基础外语教育等要密切衔接。同时,大力实施外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

内陆地区还应针对当前快速国际化的迫切需求,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策略,政府和用人单位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更有吸引力的外语人才引进政策。

四、结语

典型内陆开放高地已向西、向南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深入国际化,这些给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外语人才培养单位应及时调整语种设置、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等,深入推进大学英语改革,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等等,以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内陆地区政府应统筹规划,制定区域外语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实施全民外语教育,实施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只有这样,外语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才会有良好的适应性。

内陆地区有相似的区位、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特征,重庆是内陆开放桥头堡,是内陆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探索其外语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国际化之间的适应性,可以为其他内陆开放高地外语人才培养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

[1]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5):243-247.

[2]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 (6):4-8.

[3]谢树华.试论国际大都市外语人才的需求与培养——广州外语人才问题初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1996, (5):84-88.

[4]朱慧敏,刘艳梅.经济国际化趋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0, (4):30-35.

[5]刘燕,华维芬,束定芳.外语专业改革与发展战略——上海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人才培养情况调查研究[J].外语研究,2011,(4):8-14.

[6]李丽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区域性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必要性[J].中国外语,2011,(4):55-59.

[7]邹为诚.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性质、任务和方法[J].中国外语,2011,(4):26-30.

[8]曹德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J].外国语,2007,(4):2-5.

[9]庄智象,韩天霖,谢宇,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6):71-78.

[10]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1]李建华,崔志云,刘海英.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的定位和长期规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7-40.

【责任编辑 马小侠】

Counter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the Inland Opening-up Bridgeheads in Chongqing

LUO Zhi-g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The national policies for China's west or inland provinces are transiting from“West Development”to“Inland Opening-up”;under this circumstance,Chongqing,as one of the central and influential cities in west China has been witnessing its rapid economic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aid the westward and southward framework of economic opening-up.This has posed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universities,whose cultivating modes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s rather conservative and lagging behind the rapid changes of the local economy,which commands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or modification of cultivation modes,philosophy,language kinds,etc.Correspondingly,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make the short-term,middle-term and long-term layout while carrying out diversifies policie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Chongqing is the typical inland central city and its cases can shed light to other inland cities.

inland opening-up bridgehead;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internationalization;regional economy

H319

A

1009-5128(2014)04-0012-04

2013-10-15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重庆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快速国际化的适应性研究(2012-GX-146)

罗志高(1977—),男,湖北咸宁人,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内陆高地外语
燕晗高地
高地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内陆移民(外二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