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长安意象

2014-05-25 00:29李雪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宋词词人长安

李雪丽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宋词中的长安意象

李雪丽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长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盛唐,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安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时期,长安意象又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宋词中的长安意象,更显得萧索冷清、哀婉凄凉,从而反映出宋代的社会状况和宋人的精神风貌,寄寓词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都城的怀念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长安在宋代经济、政治地位的下降,以及宋人对国家、社会的某些寄托和希望。

宋词;长安;意象;文化符号

长安,作为十三王朝的古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盛唐,长安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安逐步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同时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兴盛,长安又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建功立业的圣地。因此,长安已经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但在不同时期,长安意象又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与唐代朝气蓬勃、恢宏大气的盛世景象相比,宋词中的长安景象则显得萧索冷清、哀婉凄凉,从而反映出宋代的社会状况和宋人的心理状态及精神风貌。

长安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宋词中的“长安”,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符号来指代北宋都城汴京或南宋都城临安,在抽象的指称中蕴涵着宋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据统计,仅在《全宋词》中就有335处出现了“长安”,而一些与长安相关的词组在《全宋词》中直接出现的频率较高(见表1)。

表1 《全宋词》长安词组统计表

本文主要通过对有关长安词组的分析,来展示宋词中长安意象的丰富内涵。

一、自古凄凉长安道——长安道景象及含义

在诗词中,“长安道”又称“长安路”或“长安陌”。《全宋词》中有335处提及“长安”,而有关“长安道”“长安路”的词组出现近90次,单“长安道”就出现44次,可见“长安道”在宋词中的普遍运用。长安道已不仅仅指通往京都的道路,还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长安作为唐王朝的首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唐代文人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所在。因此唐人往返在长安道上,忙忙碌碌。长安道上的斜阳暮草、红尘紫陌、离人孤驿、倦客饥马,以及离别的凄凉心境、奔波的心酸劳累都成为文人笔下所记录的对象。逐渐“长安道”已经不仅仅实指长安古道或通往京都的道路,也指朝廷、权贵,或者成为出仕为官、追名逐利的代称。

“长安道”在诗词中的出现也由来已久。在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长安道》被归于“横吹曲辞”一类,它最初多写长安道上的景观。如唐代韦应物《横吹曲辞·长安道》中对长安道景象的描写:“汉家宫殿含云烟,两宫十里相连延。晨霞出没弄丹阙,春雨依微自甘泉。春雨依微春尚早,长安贵游爱芳草。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1]195写出了长安道宫殿耸立,十里连延;香车宝马,穿横驰道的繁华热闹景象,都城的繁华富丽就可想而知。再如沈佺期《横吹曲辞·长安道》:“秦地平如掌,层城出云汉。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日晚斗鸡回,经过狭斜看。”[1]196词中写出了长安道楼阁高耸、车马川流、人来人往、逍遥自在的都市景象,展现出唐代朝气蓬勃、瑰丽恢宏的气象。

以上两首诗都将长安道的景象写得雍容华贵、热闹繁华,而到了宋词里,长安道的景象大都显得衰败、冷清、凄凉。词中多写秋天或日暮景象,如雁度蝉鸣、凄风残照、霜林白雪、红尘暮草、断桥孤驿、冷云饥马。词中之景要么染上词人悲秋之伤感、离别之凄凉,要么蕴含着自己仕途波折之心酸、今古沧桑之慨叹,呈现出一种萧索凄清的景象和哀婉凄凉的格调。如苏氏《鹊桥仙·寄季顺妹》:“马嘶人语隔霜林,望千里、长安古道。”[2]200柳永《引架行》(红尘紫陌):“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迢迢匹马西征。”[2]35贺铸《御街行·别东山》:“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2]531都是写长安道上凄凉的景象。再如周邦彦《西河》:“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尘埃车马晚游行,霸陵烟水。乱鸦栖鸟夕阳中,参差霜树相倚。 到此际。愁如苇。冷落关河千里。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 对此景、无限愁思。绕天涯、秋蟾如水。转使客情如醉。想当时、万古雄名,尽作往来人、凄凉事。”[2]627这首词通过萧瑟景象的描写,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愁思。词人清秋时节再度羁旅长安,触目所及,萧条冷落,不由感慨万千。昔日汉唐繁华已化为烟影。那当年的霸陵烟水,曾目送过多少兰舟离人,如今却乱鸦栖鸟、霜树参差;那往日的未央宫阙,是何等的瑰丽恢宏,如今却断壁残垣,不堪入目。此情此景,使人不由想起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五题·乌衣巷》)[1]4127的诗句来。于是历史之兴衰、世事之沧桑、人生之短暂,凡此种种,都化作无限的愁思涌上词人的心头。这里长安道的萧条凄凉、冷清衰败的景象与唐代的豪华气派、雍容华贵的景象明显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衰落和世人落寞消极的心态。

词中也有很多词通过描写京都途中人饥马疲的奔波劳累来反映自己为官的艰辛。如晏几道《秋蕊香》(歌彻郎君秋草)中“红尘自古长安道,故人少”[2]254写京都途中的孤独、思乡之情;贺铸《将进酒·小梅花两首》中“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2]509写京都途中人饥马疲的奔波之苦;曹组《青玉案》(田园有计归须早)中“寂寥孤馆残灯照。乡思惊时梦初觉。落月苍苍关河晓。一声鸡唱,马嘶人起,又上长安道”[2]803,写京都途中寂寥思乡、起早贪黑的辛劳。

在宋词里,长安道不仅仅指通往京都的路,也常常被虚化,用来借指京都为官或朝廷权贵。如史达祖《满江红·书怀》:“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2]2343词中的“长安陌”就是指当朝权贵,这句写出了词人因贫而仕、欲归不能的无奈心理,“索米长安陌”不由使人想到杜甫旅食长安十年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2252的遭遇。再如晁端礼《蓦山溪》(轻衫短帽)中开头几句“轻衫短帽,重入长安道。屈指十年中,一回来、一回渐老”[2]424,词中长安道有两层含义:一层指京都;第二层指朝廷或官场,“重入长安道”即词人再次在朝廷为官。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中的诗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1]4830,不过白居易的诗句意在说明人生短暂,荣华富贵来之不易,应及时行乐。晁端礼化用此诗句,意在表达自己为官的艰辛孤独和仕途的不顺。

二、万里长安回首望——宋词中的恋京情结

都城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古代文人建功立业的梦想所在,是皇权威严的象征,是文人心灵的归宿,因此古代文人都有一种普遍的恋京心态。尤其是唐代,科举考试为无数的寒门士子打开了通向仕途的大门,使他们可以实现经世治国的理想,特别是中唐以后,去京入幕更是成为文人入仕的重要方式。同时,作为最强盛王朝的首都,长安又成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长安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首都,文人心中的圣地,梦想中的天堂。因此“长安情怀”便成为唐代乃至后世文人的普遍心理,由此便形成一种普遍的“长安情结”,即恋京情结。不过宋人的恋京情结又不同于唐人。由于外族的入侵、国家实力的衰退、国土的沦丧、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政治的日益腐败,宋人对京都的情感更为复杂。宋代词人常常用“念长安”“恋长安”“觅长安”或者“闻道长安”“空梦长安”“回望长安”等词来书写自己与京都的距离及记忆,从而抒发个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京都的眷恋,寄托自己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恢复汉唐盛世的梦想。

1.天涯望极长安远——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朝廷的眷恋

能够在都城赢得功名几乎是所有文人的梦想。可实际上,很多文人仕途坎坷,或沉沦下僚或被贬他乡,政治才能不得施展,理想抱负不能实现。于是他们通过回忆里的、梦境里的或回望中的“长安”来抒发个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及对朝廷的眷恋之情。如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2]691毛滂一生沉沦下僚,不得展其才华。这首小词正是他客居江南,困顿潦倒时所作。词的上阕以“闻道”引出元夕盛况,通过想象和夸张虚写京城车水马龙、灯山泄瀑的五彩缤纷、热闹繁华的景象,将元夕盛况写到极致。然而繁华之景也只是“闻道”而已,佳景无缘欣赏,其失落心绪可想而知。下阕“谁见”二字遥承“闻道”,极写自己景况之落拓:江南倦客,百般忧愁憔悴,又有谁怜惜呢?于是词人也只能独自“懒步芳尘”,把酒望月。这看似孤高潇洒,实则悲苦凄凉,使人不由想起杜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其二))[1]2292的诗句来。词中将想象中的京都之繁华与实际中的个人处境之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流露出词人闲居江南,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

再如张舜民的《卖花声·题岳阳楼》写于元丰五年(1082)冬作者谪监郴州茶盐酒税的途中。其词末尾“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2]265,一个“回首”,写出了词人对京城的情牵意绕,不忍离去,抒发了词人被贬的愤懑和对朝廷的眷恋之情。

2.长安不见令人老——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恢复汉唐盛世的梦想

北宋灭亡以后,许多词人也随之南渡,流寓江左。金军又不断南下,使本来就偏安一隅的南宋政局更加动荡。可是南宋统治者又软弱无能、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胡世将《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2]941的山河残破的形势,词人无不痛惜愤慨。他们以沉郁苍凉、凄婉哀思的笔调来抒写内心的悲凉忧愁,表达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及恢复汉唐盛世的梦想。如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2]932,通过“空梦长安”,抒发汴京被占的凄凉和哀思;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中“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2]1586,通过移情于物的手法,用望南山时的想象之景来表达自己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及乐观心态;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中“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2]2203,则直抒胸臆,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中抒发自己的忧愁和对汴京的怀念。再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2]1880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声作结,上片由眼前之景引出对历史的回忆,抒发兴亡之感;下片抒写局势已去的愁苦。“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正是词人对大好山河落入金人之手的无限感慨和痛惜。全词凄楚悲凉,读来感人至深。

三、千里长安名利客——宋词里的客居意识

京城为官几乎是大多数文人的渴望,去京之时,对都城情牵意绕,表现出一种依恋之情,可是他们一旦身居其中,则又表现出另一种疏离感,体现出一种客居心态。宋代词人常常以“倦客”“游子”自居,表达自己的流落感和飘零感。如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2]282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2]2923周密《水龙吟·次陈君衡见寄韵》:“叹长安倦客,江南旧恨,飞花乱、清明后。”[2]3285

文人的这种客居心态由来已久。一方面,文人特有的气质使他们在喧嚣的市井中仍渴望和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因此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和官场的黑暗腐败格格不入,表现出与都市、官场生活的疏离感,如仲并《念奴娇·和耿时举赋雪韵》:“应念有客长安,履穿东郭,无与怜穷独。”[2]1289另一方面,官场黑暗复杂使词人的仕途跌宕起伏,他们有时虽身居京都,但不得重用,只能闲居京城,其内心的焦虑苦闷可想而知。于是词人常常借“长安客”的身份伤叹自身境遇,抒发客居的辛酸悲苦。如袁去华《水调歌头》(天下最奇处):“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而今憔悴长安,客里叹淹留。”[2]1492辛弃疾《念奴娇·用韵答傅先之》:“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2]1933

也正因为官场的不自由和仕途的不顺等原因,文人在客居京都时有一种不如归去的意愿和对家乡的思念。如周邦彦《苏幕遮·般涉》:“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2]603此词是久客京城的作者由眼前的雨后风荷而引起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故乡遥,何日去”,作者也只能“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通过故乡归梦聊以自慰。再如陈瓘《满庭芳》(扰扰匆匆):“江湖手,长安障日,何似把鱼竿。”[2]632周铢《蓦山溪》(松陵江上):“渔蓑清贵,休羡谢三郎,红蕖月,白蘋风,何似长安道。”[2]783

南宋灭亡以后,宋词里的客居意识又有了新的内涵。南宋文人的身份随着国家的灭亡而随之改变。虽然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改变,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他们失去了家园,没有了归属,成了真正的移民流客,国家的灭亡、人世的沧桑、人生的短暂都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客居心理。他们便通过词来抒发这种亡国的隐痛和飘零的身世。如王易简《齐天乐·客长安赋》写道:“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晴窗户。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临流笑语。映十二阑干,翠嚬红妒。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东风为谁媚妩。岁华顿感慨,双鬓何许。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心期暗数。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2]3422这首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怀。上片是对往事的追忆,写清明寒食的热闹景象;下片是重来临安的感受,抒发了年华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从表面上看,作品的内容只是对当年风月冶游的眷恋、追惜而已,但结合作者身世考察,并不如此简单。作者是宋末进士,他身历亡国巨变,怆痛于怀,但不敢或不愿明说,便通过含蓄委婉的笔调把亡国隐痛和客居的愁闷表现出来。

再如张炎《绮罗香·红叶》写道:“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2]3472词人托物言志,借咏红叶来写亡国移民的飘零身世和不屈异族的节操。其中“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正是词人作为亡国移民对自身飘零无依的沉痛哀叹。

四、宋词中对有关长安典故的化用

宋代词人大都学养深厚,作起词来诗句典故信手拈来。宋词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长安”的出现就是运用有关长安的诗句典故,从而推陈出新,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1.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京都遥远,仕途渺茫

《全宋词》中有十几处出现有关“长安远”的词句,也有七八处出现“长安近”的说法。如晁端礼《金人捧露盘》(天锡禹圭尧瑞):“天涯望极长安远。”[2]423李元膺《蓦山溪·送蔡元长》:“青嶂晚,碧云深,日近长安远。”[2]447陈允平《浪淘沙慢》(暮烟愁):“望日下长安近,莫遣鳞鸿成闲绝。”[2]3129这里的长安并非实指长安,也不是指汴京或临安,而是化用典故。《晋书》卷六“明帝纪”载:“明皇帝讳绍,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3]158《晋书》所记载的表明了明帝少时的聪慧善辩,而后代文人化用这个典故,用“长安远”来指自己远离朝廷,不得重用,仕途渺茫。而“长安近”则反其意而用之。如晁补之的《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就是词人在哲宗亲政后,因坐元祐党籍被贬信州时所作。晁补之27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均名列第一,黄庭坚称他“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的人,却半生潦倒,功名蹭蹬。所以词中就有“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2]562的感叹。“长安远”用来抒发被贬他乡、政治失意的感慨成了宋词中普遍的现象。

也因为这个典故,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就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1843的诗句,因此宋词中也常常直接化用这句诗,用“长安不见”“长安何处”等词来表达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之情。如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2]2594

2.渭水西风,长安乱叶——对故人家乡的思念

在宋词里,“长安乱叶”或“渭水长安”也经常出现,如周邦彦《齐天乐·秋思》:“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2]605这里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也并非实景,而是化用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1]6702的诗句,以此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周邦彦此句是紧承词的上句对古人的思念,进一步追怀往事,想到当年秋天与故人结伴同游,或行吟水畔,或登高赋诗,而如今词人只能空怀当年婉转诗情,不免独自伤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云:“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4]20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中有“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2]3291的词句。“长安乱叶”即化用贾岛的这句诗,而“万家砧杵”则化用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1]1713。周密的这首词是在杭州重阳节思乡时所作,他化用这两句诗,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从而引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与词题“九日怀归”相照映。再如他的另一首词《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中写道:“还送远,甚长安乱叶,都是闲愁。”[2]3290以此表达对朋友的宽慰。

3.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吴文英《凤池吟·庆梅津自畿漕除右司郎官》中云:“长安父老相语,几百年见此,独驾冰轮。”[2]2902这里的“长安父老”也是化用典故。《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载:“温军力战,生众乃散。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雄遂驰袭司马勋,勋退次女娲堡。温进至霸上,健以五千人深沟自固,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3]2571因此,宋词中借“长安父老”来指失地的百姓对王师的渴望之情。如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中云:“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2]1868“新亭风景”也是化用典故,《世说新语·言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5]50辛弃疾这一句则借往昔旧京父老渴望王师之情,和东晋士大夫痛洒新亭之泪,慨叹今日偏安之局仍未改观。再如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2]2099陈亮与辛弃疾同为爱国词人,他们志同道合,都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词人借助典故,说南渡已经十年了,经过“靖康之变”的老一辈还剩多少,又有多少人渴望北定中原的王师呢?看来收复失地是没有希望了。从而体现出词人对收复中原的担忧和失望。

4.每话长安,引领西笑——对都城的怀念

贺铸《西笑吟》中云:“每话长安,引领犹西笑。”[2]506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6]29宋人则借“长安西笑”来表达对都城的怀念。再如沈邈《剔银灯》:“望千里、长安西笑。”[2]12葛胜仲《蓦山溪·送李彦时》:“出门西笑,千里长安道。”[2]721

总之,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长安已经作为一个经典的意象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不过在不同的时期,长安意象又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宋词中的长安意象既有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又有其新的时代意义。与唐代盛世首都不同,宋词中的长安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指称的文化符号,从而寄寓词人个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都城的怀念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同时,与唐代的朝气蓬勃、恢宏大气的盛世景象相比,宋词中的长安意象则更显得萧索冷清、哀婉凄凉,从而反映出宋代社会经济、政治的衰落和宋人消极、落寞的心理状态。宋词中的长安已经作为一个抽象的指称符号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长安在宋代经济、政治地位的下降,以及宋人对国家、社会的某些寄托和希望。

(指导教师 武国权)

[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5][南朝宋]刘义庆,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汉]桓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责任编辑 马小侠】

Chang'an Images of Song Ci

LI Xue-l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Chang'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world,especially in the Tang Dynasty.Chang'an has been a cultural symbol for a long time.At different times,Chang'an image shows different cultural implications.Coldness and sorrow in Chang'an images of Song Ci appears,which reflects the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 spirit of the Man's in the Song Dynasty,embodied the poets'political frustrated depression and the miss of capital as well as the desire to regain their lost land.To a certain extent,it also reflects the decline of Chang'an in the economy and political status in the Song Dynasty,as well as people's sincere hope to their country and society.

Song Ci;Chang'an;image; culture symbol

I207.23

A

1009-5128(2014)04-0088-06

2013-10-09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宋代关中文学与文化研究(201210723016);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宋代关中文学与文化研究(12XK002)

李雪丽(1989—),女,陕西镇安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宋词词人长安
我们长安
半小时漫画宋词
水VS火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西游新记 2
宋词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