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卫校傣族、佤族学生普通话水平调查分析

2014-05-27 08:38宋定秀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佤族傣族普通话

宋定秀

(临沧卫生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大多为傣族和佤族,受本民族语言和当地方言影响,这些学生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语调生硬。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傣族、佤族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既是沟通的需要,又是就业的需要。

1 目的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

通过对我校傣族、佤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成绩进行调查,寻找影响这两种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原因,为提高其口语水平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参考。

1.2 调查方法

调查分3步进行:(1)统计2011—2012学年我校傣族、佤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2)统计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工测试和机辅测试)学生的成绩;(3)统计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校各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

1.3 调查时间

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

1.4 调查对象

(1)我校参加2011年12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2011级傣族和佤族学生,共203人,其中傣族58人,佤族145人,涉及专业为普通护理(154人)、影像(16人)、药剂(21人)、检验(12人)、年龄均在16~18岁。参加2012年6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2011级傣族和佤族学生共105人,其中傣族52人,佤族53人,年龄在16~17岁,涉及专业为普通护理(80人)、助产(15人)、康复(10人)。

(2)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工测试和机辅测试)的全体学生。

(3)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各民族学生,共3 712人,其中汉族1 930人,傣族279人,佤族356人,彝族616人,其他民族531人。涉及专业为普通护理(2 499人)、影像(152人)、药剂(362人)、检验(182人)、初高级涉外护理(78人)、高级护理(176人)、康复(36人)、临床医师专业(227人)。年龄均在16~20岁。

2 调查结果

2.1 傣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见表1)

表1 傣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人)

2.2 佤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见表2)

表2 佤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人)

2.3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人工测试,见表3)

表3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n(%)]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测试人数2 091人,二甲159人,占 7.6% ;二乙 1 362 人,占 65.1%;三甲 564 人,占 27.0%;三乙 6 人,占 0.3%。

2.4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机辅测试,见表4)

表4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n(%)]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测试人数1 621人,二甲11人,占 0.7% ;二乙 402 人,占 24.8%;三甲 1 155 人,占 71.3%;三乙 53 人,占 3.3%。

2.5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校各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人工测试,见表5)

表5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校各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n(%)]

测试人数2 091人,少数民族学生926人,占总人数的44.3%。其中傣族学生154人,占少数民族的16.6%。傣族学生成绩中二甲18人,占少数民族的1.9%;二乙99人,占少数民族的10.7%;三甲37人,占少数民族的4.0%。佤族学生175人,占少数民族的18.9%。其中二甲2人,占少数民族的0.2%;二乙88人,占少数民族的 9.5%;三甲 83人,占少数民族的 9.0%;三乙有2人,占少数民族的0.2%。

2.6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校各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机辅测试,见表6)

表6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校各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n(%)]

测试人数1 621人,少数民族856人,占总人数的52.8%。其中傣族学生125人,占少数民族的14.6%。傣族学生成绩中二甲3人,占少数民族的0.4%;二乙35人,占少数民族的4.1%;三甲68人,占少数民族的7.9%;三乙19人,占少数民族的2.2%。佤族181人,占少数民族的21.1%。其中二甲1人,占少数民族的0.1%;二乙21人,占少数民族的2.5%;三甲115人,占少数民族的13.4%;三乙44人,占少数民族的5.1%。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基本情况

我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人工测试达标率均在99%以上;二甲和二乙等级者占测试人数的72.7%,三甲及以下等级者占27.3%,大部分学生是二级乙等以上,低等级三甲及以下较少。机辅测试达标率有所下降,成绩比人工测试低4~5分,其他民族达标率没有明显变化,傣族和佤族学生二级乙等及以上者很少,低等级三甲及以下者较多。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傣族、佤族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有0.3%的学生达到二级甲等,16.2%的学生达到二级乙等,62.7%的学生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甚至不入级的占20.8%。

3.2 不同民族学生成绩比较

中职学生普通话学习习惯差,成绩普遍较低,识字太少,说话写作能力弱,基础相当薄弱。因此,随着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下降是傣族、佤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机辅测试中,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的成绩没有明显变化,傣族学生达标率下降了15.2%,佤族学生下降了23.2%,主要原因如下。

通过培训,傣族、佤族学生识字量虽然明显增加,但仍有形近字、近似音混读的情况。由于这些学生从小讲本民族语言,接触汉语比较晚,受方言影响深,表情达意的能力不强,因此普通话学习非常吃力,花费功夫不少却收效不大。如调查2012级193名傣族和佤族学生对100个常用字的掌握情况,结果音节识读方面分值在90~100分有148人,80~89分有29人,70~79分有 8人,60~69分有 3人,50~59分有 3人,40~49分有 1人,30~39分有1人,20分以下有0人。汉字注音方面分值在90~100分有 73人,80~89分有 68人,70~79分有 26人,60~69分有 11人,50~59分有 4人,40~49分有 4人,30~39分有 3人,20~29分有3人,10~19分有1人。

3.3 机辅测试与人工测试成绩比较

(1)傣族、佤族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发音方法不正确,因此语音不标准,缺陷音多。单音节词读音测试时,若发音不标准,人工测试测试员判缺陷,扣0.05分,而机辅测试可能因听不清楚而判读错,扣0.1分;双音节词读音测试时,人工测试测试员因学生调值不到位或儿化不标准、轻声词读不准判缺陷扣0.1分,而机辅测试可能因调值不到位、轻声词读得重或儿化不标准判读错,扣0.2分。学生朗读短文无轻重音格式、停连不当、高低升降调值不到位、阳平和上声混读,都是影响测试成绩的重要原因[1~3]。

(2)这两个民族学生由于从小讲民族语,普通话不流畅且语文基础差,组织和表达能力弱,因此,测试说话题时学生说话时间基本上没有超过1分钟,甚至只有30秒左右。但人工测试时测试员会不断提示考生说到3分钟,缺时这一项没有扣分或少扣分;而机辅测试喜欢语音纯正、音量适中、比较圆润好听的音色,对语法不规范、无效话语多(如重复、口头禅等)的学生扣分比较严。因此,机辅测试傣族、佤族学生分值降低[4,5]。

经比对分析,傣族、佤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较差,等级较低,掌握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弱。因此必须提高这些学生学好普通话的思想认识,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

4 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和制约傣族、佤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难点主要是语音上平翘舌音不分;ian和in不分;前后鼻音相混;无轻声、儿化词不到位;声调混乱,语调生硬。词汇和语法上主要是学生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对普通话学习造成干扰。沟通交流时由于基础薄弱和不经常讲普通话,组织语言能力较弱。建议在教学中,对难点音先找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做到发音时语音标准;再把3 500个常用字中的难点音进行归类整理,根据形旁和声旁类推、记少不记多、找规律等方法强化记忆。普通话词汇和语法要和当地方言进行对比转换学习。教无定法,只要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规律,迅速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口语等级将不是难题。当然我校在普通话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口语教师和高级口语教师不多,师生尚未形成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今后应为师生搭建普通话交流平台,倡议师生校内外一律用普通话交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形成良好的语感[6,7]。另外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营造师生说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同时也可让学生搜集当地民间故事,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演讲,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还可让学生找出教材中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给这些汉字注音,增加识字量。此外还可以建立语音室,改革普通话教学模式,分期分批针对个人语音缺陷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切实掌握发音要领,扎实训练,分散提高,进而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8]。

猜你喜欢
佤族傣族普通话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