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2014-05-28 08:24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朝阳小学杨淑梅
天津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美德中华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朝阳小学 杨淑梅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是我校独立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加以推广。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就是把道德理论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结合起来,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思考,选择最佳实施方案和模式,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下面,我们愿将研究所得与大家分享。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设美德课程,进行学科渗透

1.传统美德走进校本课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美德课程的开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能够使美德教育系统化。我校在自编教材《中华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题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供1~5年级学生使用,为课题实施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科课程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不仅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更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取新知和丰富体验的过程。

教科书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为此,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不忘对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语文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ɑoe”时,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她看到春天的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大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的歌咏比赛做准备呢,看她张大嘴巴(ɑɑɑ)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她要演唱的歌曲正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学生们聆听、模仿、展示,不仅掌握了“ɑoe”的音和形,也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二、拓展美德资源,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创设美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优质管理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营造美德教育氛围,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美德和美育、规范和成长、体验和分享相融合,发挥潜在教育功能,走内涵发展之路,寓教育于方寸之间。

教师层面:作为管理者,我们坚信,任何人都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工作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也都有收获成功人生的可能,但是工作的质量往往来源于面对工作时的态度,推诿、拖拉、寻找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希望“不找任何借口”成为大家面对事业时的严肃态度,成为全体教师做人成事的准则。因此,“工作中拒绝任何借口”成了我校教师自觉遵行的行为文化,每一名教师力争成为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学生层面: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将《论语》作为校本教材中文字凝练的智慧导语,让学生理解“君子”与“美德”的深刻内涵。

六个楼层的整体设计,寓美德故事图片与文字于一体,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2.让学生理解、融入美德氛围,涵养品质。

为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学校文化氛围,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美德栏目,宣讲传统美德文化主旨及相关内容,让学生对美德教育入脑入心。同时,针对学生因分布楼层和行走路线所限而无法全面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布置的情况,学校组成文化氛围宣讲小组(由学生担任宣讲员),以班为单位组织专题参观活动,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分解美德教育目标,细化规范训练点

1.以“着力培养一个好习惯”为抓手细化文明礼仪,强化落实。

美德成块: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本着“小、实、活”的原则,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的《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在教育手段上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集和再现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以讨论、座谈、反馈的形式,情理结合,学生按具体要求去做;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学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文明班集体。

规范以点: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周训练实施,定期检查反馈,并以每周填写“笑脸卡”的形式记录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通过《朝阳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方案》《朝阳小学行为规范训练细则》、校园“笑脸卡工程”等,将一条条规范立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规范内容走进学生的心中,内化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学生们主动自觉地遵守一日常规,学校秩序良好。

2.开设礼仪讲坛,举手投足间传承文明。

我们立足校情,依据《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的要点,编写了《朝阳小学学生礼仪规范》系列校本教材,借助学校红领巾广播中的“礼仪与我同在,文明与我同行”栏目,开设礼仪讲坛。在落实措施上,以年级集会的方式上大课,开展礼仪要点的专题讨论,通过抽测、观察、知识竞赛、擂台赛、表演赛、问卷调查等方式,保证知、情、意、行等环节的统一,让责任与文明同在,理解与行动并行。

四、活动引领,制度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美德教育的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内容组成,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学生发展的联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开展“童话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中约有70%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境困难,父母多为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无暇照顾孩子,亦无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此,我们开设了电影课,让童话、美德故事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实现美德教育立体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华勤学故事》《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经典童话故事》等动画片、木偶剧,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悟传统美德,懂得敬老孝亲、自立自强。

(2)在校园广播中开辟“心灵品读”栏目,通过分享励志成功的哲理故事,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并把哲理故事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道德行为找到了最有力的情感支撑。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组织敬师会、表彰大会,国庆节组织书画摄影展,清明节举办诗歌朗诵和故事会;六一期间,除举办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还组织开展“我心中的老师”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结合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举办“传统美德伴我行”手抄报比赛、“中华美德代代传”故事大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小小校园导游员”美德宣讲活动等。学生们还在科技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创造的艰辛,感受科技的魅力;社区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践行公益精神,感受参与和奉献的快乐……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成为美德扎根在学生心中的重要途径。

2.学校、班集体制度形成规范。

学校加强德育制度建设,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小学生守则》《文明班集体评比条例》《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的基础上,开展常规教育和日常评比活动,促进美德教育目标的落实,达到让全体学生知晓规范、执行规范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目的。

我校通过对美德教育课程、资源、目标、活动、制度等的规范管理,使学生具有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识和表现。通过课题实验,进一步落实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校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一生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基础,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学生健康文明、富有生活情趣、与人和谐相处,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美德中华
身边的传统美德
诚实是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