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曲辞中诗词典故的引用

2014-06-06 09:49王晓宁
关键词:西厢记典故诗词

王晓宁

摘 要:《西厢记》历来为古今中外所津津乐道,除了其“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反封建爱情主题外,还因为其华美清丽的语言。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对唐诗宋词的借鉴和典故的灵活运用有关。

关键词:西厢记;诗词;典故

中图分类号:I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43-02

元末明初贾仲明曾在《凌仙波》中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从中不仅可知《西厢记》的地位,也可看出其语言之华美清丽。明代朱权也有关于这一语言特点的描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其秾丽清莹由此可见,尤以“花间美人”传神生动。其中对诗词的借鉴和典故的引用对这一语言特点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花娇月媚文字妙,如诗似画意境美

《西厢记》曲辞中借鉴诗词,堪称登峰造极。其全方位、立体式地化用诗词,表现在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言情各方面。

(一)记人

如“惊艳”折写张生佛殿与莺莺邂逅,描写莺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上马娇】“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崔、张二人一见钟情,为后续感情逐步升温打下基础。

(二)叙事

如“后候”折写红娘对张生和莺莺感情的怀疑和讥笑。

【圣药王】“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诗对会家吟‘?”

化用苏轼《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是张生接到莺莺书信后,红娘知道书信内容,看到了张生的高兴,想起了莺莺昨宵的“假意儿”和张生的迂腐,讥笑他们与其今日再约幽会,何不昨宵成就。曲辞几乎全部化用苏轼的春宵美好的诗句,却改变了原意。

(三)写景

如“哭宴”折有关长亭送别的秋景描写。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样一幅秋风扫落叶的情境,更好地表现出秋天的凄凉,衬托出莺莺与张生别离时的痛苦压抑心情。

(四)状物

如“惊艳”折大篇幅的描写九曲黄河的澎湃气势。

【油葫芦】“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

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黄河汹涌之势写张生出场,暗示张生英年才俊,踌躇满志。

(五)言情

“寺警”折写莺莺见张生后的百般情思。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其中“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句源自贺铸《木兰花》的“纷纷花雨红成阵,冷酒青梅寒食近”和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句源自欧阳修《千秋岁》“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明似写春景,实则写莺莺思念张生的情怀。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二、等闲拈出便超然,浑然无迹巧用典

如果说化用诗词使《西厢记》充满诗情画意,文采斐然,那么用典则使《西厢记》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王实甫用典,美不胜收,典尽其妙,使语言丰满生动,人物性格鲜活个性,心理活动富有感染力。

(一)非浅则显,雅俗共赏

明代李渔曾说:“古来填词之家,未尝不引古事,未尝不用人名,未尝不书现成之句,而所引、所用、与所书者则有别焉。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随出诗、书,实则街谈巷议无别者。总而言之,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鱼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的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用典也是如此。王实甫用典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妇孺皆知。

如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中“酬韵”折:“我虽不及司马相如,我则看小姐颇有文君之意。”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了文君的芳心。这里写张生欲和诗表白心意,也意指两人心有灵犀。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中“赖婚”折:【殿前欢】“老夫人慌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恁个母亲,今日败也是恁个萧何。”

借“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典故,写崔莺莺埋怨母亲赖婚一事。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中“闹简”折:【三煞】“他人行别样的亲,俺根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为头儿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这里有三个典故:孟光梁鸿举案齐眉,离魂倩女,掷果潘安。孟光梁鸿故事本为妻敬夫,这里反说妻接夫案,意在讥讽莺莺主动约张生幽会。离魂倩女和掷果潘安分别代指多情女子和美男子,这里指崔莺莺和张生。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中“哭宴”折:【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借“红泪”和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写莺莺与张生离别时内心的凄苦。

第五本第二折:【四煞】“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

连用三个典故:黄犬音、红叶诗、梅花使,都有难通音讯的意思。借指张生因路途遥远而不能及时与莺莺通信的惆怅心情。

以上可见王实甫用典无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体现了“浅”;即使有的不知道具体来源出处,也可以猜测会意,这体现了“显”。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从而得以雅俗共赏。endprint

(二)人物塑造,典型个性

《西厢记》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而用典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张生的形象塑造。

第一本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篷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虽不出费钻研。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南二愿。空雕虫篆刻,缀断简残编。”

一方面写张生“书剑飘零”、“游于四方”而“功名未遂”的状态。用“游艺中原”、“日近长安远”、“云路鹏程九万里”描述张生湖海飘零、羁旅困顿的生活现实。另一方面写张生心怀鲲鹏鸿鹄的伟岸志向,少年英姿,意气风发,漫游苦海无涯的勤学道路。用“棘围守暖”、“铁砚磨穿”、“雪窗萤火”、“雕虫篆刻”四个典故塑造了张生勤学苦读、“学成满腹文章”的读书人形象。还有“刮垢磨光”、“悬梁刺股”的典故也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本第一折:【油葫芦】“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用“锦囊佳制”、“织锦回文”、“东邻宋玉”三个典故勾勒出张生的风流倜傥和生性多情。还有“风流隋何”、“浪子陆贾”、“窃玉偷香”、“盼行云眼睛”也阐释了这一点。

(三)心理刻划,真情实感

除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用典在心理刻划上也发挥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使人物情感表达的传神可信。

第三本第二折:(末云)“天,你有万物于人,何故争此一日?疾下去波!读书继晷怕黄昏,不觉西沉强掩门。欲赴海棠花下约,太阳何苦又生根?(看天云)呀,才晌午也,再等一等。(又看科)今日万般的难得下去也呵!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恨杀鲁阳贪战,不教红日西沉。呀,却早倒西也,再等一等咱。无端三足乌,团团光烁烁。安得后羿弓,射此一轮落!”

这里用“鲁阳贪战”和“后羿射日”两个典故,写张生迫不及待的想要天黑赴约见见莺莺。

总之,王实甫《西厢记》曲辞中诗词、典故的引用是使《西厢记》语言艺术得以“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诗情画意意境的开拓,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乃至对爱情主题的刻划都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钟嗣成.新校录鬼簿续编[M].成都:巴蜀书社,1996.

〔3〕朱权.太和正音谱[M].北京:学海出版社,2011.

〔4〕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2007.

〔6〕鲍丽雯.等闲拈出便超然—《西厢记》用典探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4):80-82.

〔7〕杨柳青.《西厢记》中典故的运用及其独特之处[J].文教资料,2012,(9):12-13.

〔8〕许荣生.《西厢记》曲辞中诗词典故的引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48-52.

〔9〕袁启明,张粤名.等闲拈出便超然—略论‘王西厢活用典故的语言艺术[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2,(3):79-83.

〔10〕曹岚.论《西厢记》对古典诗词的吸收与运用[J].丝绸之路,2011,(4):74-75.

〔11〕李清.独收精华 浑然无迹—谈王实甫《西厢记》对唐宋诗词的化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12):19-20.

〔12〕王华杰.本色当行 雅俗共赏—论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特色[J].戏剧文学,2006,(8):47-49.

〔13〕李春英.花娇月媚文字 如诗似画意境—谈《西厢记》的语言艺术[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1):106-107.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厢记典故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诗词之页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