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概念隐喻的理据视角

2014-06-06 10:04刘恒
关键词:概念隐喻

刘恒

摘 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汉语成语作为隐喻性语言,应该也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有人认为成语的意义是随机的,而Lakoff认为成语的意义并非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用汉语语料验证概念隐喻的文章很少,汉语成语的研究大都关注跨文化的相似与区别。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阐明分析某些汉语成语意义与概念隐喻的关系,部分成语是有理据的,其意义是由普遍存在的并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概念隐喻决定的。

关键词:汉语成语;英语成语;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07-02

一、理论背景

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来研究可以追溯到与亚里士多德同期的孔子时期。自从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从一种修辞方式提升为一种认知工具,使我们能够用一个领域的知识来概念化另一个领域的知识,用一种经验来理解另一种经验,它挑战了隐喻语言不能描述客观现实的基础这一传统假设。他的研究发现时间、状态、变化、原因、目的和方式都能通过隐喻概念化。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中, Lakoff 和Johnson 进一步提出思维本身是体验型的,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 人类的思维过程大多是隐喻的。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隐喻被定义为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 这种跨域映射是系统的, 并且在跨域映射过程中意象图示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构成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恒定原则。隐喻表达是跨域映射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争论就是战争”(ARGUEMENT IS WAR)涉及两个域(ARGUMENT & WAR)中的实体对应关系,如两个域中都有对手和策略,都有输赢之分。下列的语言表达反映了这种跨域映射:

如果你用这种策略,他会消灭你(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 will wipe you out.)。

他攻击我论点的薄弱点(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我从未赢过与他的辩论(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用汉语语料验证概念隐喻的文章很少,汉语成语的研究大都关注跨文化的相似与区别。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某些汉语成语意义与概念隐喻的关系,发现部分成语是有理据的,其意义是由普遍存在的并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概念隐喻决定的。

二、概念隐喻和英语成语

“语言是隐喻地建构”,成语作为语言的构成部分之一,也应该是隐喻地构建起来的。Lakoff否认传统的关于成语的意义是随意组成的观点,他说:“当成语具有相关的常用思维意象的时候, 被独立激发的概念隐喻把源域知识映射到目的域是很普遍的。”

英语成语spinning ones wheels 是由概念隐喻“爱是旅行”(LOVE IS A JOURNEY)激发的。传统的意象是车的轮子在旅途中陷在泥里,轮子转但车不走。独立存在的概念隐喻“爱是旅行”(LOVE IS A JOURNEY)将源域(JOURNEY)旅行的意象用来描述目的域爱情(LOVE)。这个习惯用语用在爱情中是形容一个人采取了行动,但是令他非常懊丧的是,他的行动毫无成果。

英语成语“早起的鸟有虫吃”(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是有两个概念隐喻激发的,他们是“生命是用来打击对手的”(LIFE IS A STRUGGLE AGAINST AN OPPONENT)和“实现的目的是获得的财产”(ACHIEVED PURPOSES ARE ATTAINED POSSESSIONS)。

英语成语“勃然大怒”(hit the ceiling)、“失去冷静”(lose your cool),和“口吐白沫”(foam at mouth)是由概念隐喻“愤怒是容器里的液体的热量”ANGER IS HEAT OF A FLUID IN A CONTAINER激发的。“容器里的液体的热量”是源域,“愤怒”是目的域。

三、概念隐喻和汉语成语

汉语成语与概念隐喻的关系可以从表1中看到。

概念隐喻“人体是容器”源于我们日常关于容器的经验,概念隐喻将我们的关于容器的认识映射到我们的经历感情上,从而产生了某些成语的意义,如“三缄其口”、“守口如瓶”、“才华横溢”等。概念隐喻“手即是人”源于使用我们的双手的共同的亲身经验,手的经验和能力代表着使用手的人的经验和能力,从而产生了成语“一手遮天”、“丹青妙手”和“高手如云”。概念隐喻“愤怒是容器里的火或水”激发出成语“怒发冲冠”、“七窍生烟”、“怒火中烧”。这一概念隐喻来自普遍的民间理论,愤怒的身体经验像受热的液体或气体一样,压力上升,自动释放压力,很难逆转。汉语中概念隐喻“愤怒是容器里的热气体”,而在英语中则是“愤怒是容器里的液体的热量”,Ning Yu认为这是由于不同文化模式造成的。中医中“火”和“气”对人的生命力非常重要,心或肝有火了,人就容易生气和焦虑,火和气的传统意义与愤怒的比喻义就联系起来了,如成语“心头火起”、“火冒三丈”、“火上加油”、“怒气冲冠”等。概念隐喻“焦虑是火”还引出成语“忧心如焚”、“火烧火燎”、“心急如火”等。

概念隐喻“胆是勇气”引出了成语“胆战心惊”、“提心吊胆”、“魂亡胆落”。我们是通过概念隐喻“胆是勇气”或“胆是勇气的容器”来理解勇气的。Ning Yu用下表解释了基于容器意象图示基础上的概念映射。endprint

如果胆被损坏,那么勇气就没有了,如成语“心胆俱裂”“、闻风丧胆”。如果胆变大了,那么勇气就多了,如成语“肝胆过人”、“明目张胆”。概念隐喻“痛苦是尖锐的力量”引出了“肝肠寸断”、“万箭穿心”、“心如刀割”等成语。通过“源域”“物理力”和“目标域”“情感”之间的跨域映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习语。

概念隐喻具有文化特异性,汉语中人们似乎更愿意用身体器官来表达感情,因为概念隐喻植根于我们身体经验。Ning Yu从中医角度解释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概念隐喻,中医认为,“心”指挥精神和心理活动,汉语中有概念隐喻“心是感情的容器”HEART IS THE CONTAINER FOR HAPPINESS,对应的成语有“心悦诚服”、“忧心忡忡”、“心神不定”、“心花怒放”、“心旷神怡”、“满心欢喜”等。而英语里则是“身体是感情的容器”BODY IS THE CONTAINER FOR HAPPINESS,对应有“He is filled with anger”或“He is filled with envy”的语言表达方式。

李福印在分析成语的时候说概念隐喻提供了一个将很多成语组合在一起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探索源域和目的域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对成语的理解,帮助我们发现概念隐喻后面的意象图示。Seana and Teenie认为,研究隐喻理论有利于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厘清隐喻的表达过程及一些词汇的正确用法和不断变化规律。汉语成语是独特的,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些成语的意义远远不仅仅是表面上几个字的简单加法,它们是有理据的。尽管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在音系、形态、结构上不同,但人类思维存在着共性。概念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概念体系当中,给我们提供了分析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的不同视角,同时验证了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汉语语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证实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性。概念隐喻与成语的关系曾经被美国心理学家Raymond Gibbs等人通过大量实验验证过, 笔者也曾经用同样的方法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实验数据证明这些成语的意义并非“死喻”,他们的意义不是由它们的字面意义即组成成语的单个字的意义决定的,也不是由这些成语的比喻义决定的,而是由概念隐喻激发的。

参考文献:

〔1〕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3〕束定芳.亚里斯多德与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1996,(1).

〔4〕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5〕周榕.隐喻表征性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