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思考*

2014-06-07 01:59刘芳王君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16期
关键词:艺术类医学院校医学生

刘芳 王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艺术教育对高等院校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疗专业人才,其特性决定了更要有敬德修业、扶伤济世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公共艺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医学生素质提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更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通过对全国1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调查,针对艺术类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高等医学院校艺术课程的改革方向,希望有助于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1 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现状

普通高等院校中的艺术教育通过公共艺术类课程和艺术文化活动来实现,它不仅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还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2 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总体要求

200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现阶段高等院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在各高校大力推行下,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并取得初步成果,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新形势下,我国对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艺术教育对立德树人独特和重要作用,抓住严守课程计划、创新活动内容形式、加强统筹力度、整合资源等重点环节,对建立评价制度,加强组织领导两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地部署,特别提出要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以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

3 国家对普通高等院校及医学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是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年出台的《意见》中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点落在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课程开设、建立评价体系,并提出明确要求,设有分管艺术教育工作要校级负责人,并加强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艺术课程要在开齐开全的基础上,鼓励开发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鼓励开展小型分散的学生艺术活动,鼓励建立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艺术教育要纳入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明确提出21世纪的合格医生除了应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外,还要突出增强人文精神、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强调医学生在专业教育之外要有更广泛的文化陶冶,进而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提高整体素质[1]。艺术教育作为医学院校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突破口,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医德医风”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整个医学生培养计划中强化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促进人文学科的全面系统地可持续发展。

4 医学院校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4.1 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分类现状 根据本次全国14所医学院校的1410份问卷调查,共统计到311个不同的课程名称,体现了当前艺术课程更加丰富、细致、多元的特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正规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至今,医学院校在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进展。医学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以美术、音乐、舞蹈、摄影、雕塑、戏剧、文学7大类的鉴赏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为主,并逐步迈出了对单纯理论知识的了解、对某一技能的训练和掌握的局限,衍生出更多的创新型课程,如音乐治疗、创意人生、综合艺术鉴赏、诗词绘画艺术中的美、足球艺术等交叉学科类课程,又如社交礼仪、潜意识分析与人际交往、趣味哲学、世界服装鉴赏等强应用性类课程,如爱因斯坦与霍金的宇宙、诺贝尔文学鉴赏、奥林匹克文化等热点专题类课程,交叉学科特别是如“音乐治疗”医学与音乐结合的课程开设,将艺术融入于自然科学并得到应用,是艺术教育辅助专业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体现,新颖的课程设置大大提高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多学科的融合授课大大加强了学生艺术和人文气质的修养。

4.2 医学生个人素质现状 调查中可以看出医学生的个人艺术素养发展相当不均衡,且有较大差距。如表1所示,学生中有专长的要比没有专长的少将近20%,而有专长的学生中将近有2/5的学生身怀不仅一项专长,说明器乐是医学生个人艺术培养的主要选择,有54.9%的学生选择。调查发现,医学生普遍有兴趣爱好,占97.1%,以爱好体育类、艺术类为主,选择率分别为54.3%和51.47%,对文学类持有兴趣的医学生也为数不少,为34.82%。

4.3 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现状 本研究中,83.2%的医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开设非常渴求,也有一部分医学生无所谓或不需要参与学习艺术课程。器乐在医学生更愿意学习的艺术类课程中占主导地位(34.8%),分析原因可能是,学习器乐对个人自身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比起需要更好身材的舞蹈课程,需要较强图像、用色能力的绘画类课程,需要较高音准和较好音色的声乐类课程等,只要持有乐器就可以起步,经过勤奋练习尚可达到一定水平。还可以看到,高等院校艺术课程开设还应保留以选修课为主(40.6%),教学班(18.7%)、社团活动(17.4%)等其他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为辅,从而提高对医学生的吸引力。见表2。

表1 医学生个人素质情况

表2 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现状

4.4 医学生对艺术课程学习的态度现状 医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态度是非常积极友善的,90.6%的人认为艺术课程重要,且多数人认为对增强自信、开拓视野、加强人际交流、培养创新思维、健美体魄、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提高素质与修养、舒缓心情、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方面都非常有帮助。见表3。

表3 医学生对艺术课程学习的态度现状 人(%)

5 改进高等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对策

在调查中,从高等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来看,高等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虽然课程种类较多,但缺乏系统规划,也缺乏个性化教育,没有重视医学生培养的特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说过:“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高等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高等医学院校应在开足开齐教育部规定的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注重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安排,要避免现状中课程知识化的倾向,加强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总体设计和措施保障,更应准确把握医学生专业和职业特点,结合艺术课程的规律,辅助专业课渗透医德医风的人文教育,从理论知识的传授、艺术技能的实践,到多学科交叉的启发、应用于实际的锻炼,应做到面面俱到、层层递进。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医学生生源来自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农村较为平均,说明接受中等教育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跨度大,导致个人艺术素养呈现不均衡、两极端化现象,无专长的学生占调查中的多数,有专长的学生有两项及以上专长的也不为少数,但对艺术类课程学习的渴望都较为高涨,这也说明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认同的,进一步说明加强艺术教育是尤为重要和迫切的。由于医学院校课业繁重的专业特点和医学科学严谨规范的思维特点,更应探索有针对性的更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设置。从课程内容上,按照年级的升高可从分科到综合,尤其应加强交叉型应用类艺术课程的创建;从教学方式上,可按照艺术素养的不断积累,采取接受式、体验式、参与式、自发式逐步递进[3]。

5.2 拓宽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和自主化,这要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变。教学资源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在提高课程上起决定性作用,是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主要实施者。加强艺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增加艺术课程专任教师编制,同时兼顾兼职教师的培养;其次可外聘优秀社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是普及知识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手段和载体,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提高课程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3]。要在选修课、必修课、教学班、社团活动等形式的基础上,研究拓展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最合理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艺术教育特点,探讨更具有启发性、更多实践参与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课程吸引力及教学效果。

5.3 延伸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高等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包括知识课程、欣赏课程、实践课程、高端课程[4]。选修课具有前瞻性、研究性、文学性、艺术性强的特点,使文化性科学思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入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去。艺术教育的观念已在人们心中普遍形成,面对艺术基础参差不齐、甚至没有基础的非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类课程,艺术实践、理论延伸是提升综合艺术素质的关键环节。在不忽视艺术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强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的完美过度,对艺术课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从“各顾各”、单部门走向多渠道、多部门共同配合,需要艺术课程教学管理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密切联系宣教科室、团委、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共同做好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王君,刘芳.艺术教育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2012,(11):59-60.

[2]俞健.钱学森与《艺术科技》的一段交往[N].中国文化报,2009-08-25.

[3]杜华,刘理.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43-45.

[4]苗贵松,孙钦荣.高校艺术类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与管理规范[J].贵州大学·艺术版,2005,4(19):79-82.

猜你喜欢
艺术类医学院校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