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及点评

2014-06-07 10:00武汉市育才中学尹小华
成才 2014年9期
关键词:纳谏齐威王邹忌

■武汉市育才中学 尹小华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及点评

■武汉市育才中学 尹小华

课堂实录

师:有这么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投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大臣魏征的一句评价。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谏言的大臣是不可能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主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一位贤臣——邹忌。(投影显示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师:我们先来看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师:为了使大家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前我们做了一定的预习工作。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请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吧。(同学推荐,一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帮他更正吗?

生:他读的时候,声音很响亮,只是有两个字的读音不准确:一个是“谤”,bang应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因为是地名。

师: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了。

启动powerpoint,落实课前预习作业,内容如下:

1.辨别下列两组加点字的解释

师:从检查词句的情况来看,大家的预习很充分。谁能用三个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生:比美、讽谏、纳谏

师:概括来说,“比美”就是“三问”“三答”。大家看着多媒体读一读这“三问”“三答”,你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出示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城北徐公孰美?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生:邹忌的“三问”问法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师: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俊美。

师:很好,那他的问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问妻子用“我”,问妾和客用“吾”。

师:据我所知,“我”和“吾”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不统一成一个字呢?

生:我觉得他与妻子说话,显得很亲昵,而且一大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了镜子之后他非常满意,心里很得意,所以用“我”。他与妾的关系同他与妻的关系不一样,所以应该严肃些,用“吾”就显得比较严肃。

生:他家来的客人也不像他与妻那样亲近,关系一般,所以用“吾”也比较合适。

生:“孰”的位置不一样。

师:说一说吧。

生:“吾孰与徐公美”,把“吾与孰”并列,我感觉他想知道谁美的心情非常强烈。而问客人的时候,就不能表现得这样强烈,应该委婉一些,就把“孰”放后面了。

师:老师太喜欢你这样有个性的思考了!大家再读一读这“三问”,琢磨一下,是不是这样?(生自由地读)

师:原来,一个字在句中位置的不同会使整个句子表达情感的程度发生变化,这是多重要的发现啊!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妻比妾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

师:那就有什么不同吗?

生:妻和妾的回答都用了反问句,都表示了一种肯定的口气,但妻的回答更肯定些。

生:“君美甚”就是说“您美极了”,就显得更肯定。

师:我们把“甚”放在“美”的前面试一试,会有什么变化?

生:“君甚美”就显得平淡一些了,不如“君美甚”更能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

师:是呀,在妻子的心里,他的夫君是谁也比不上的。“君美甚”三个字让我们感觉到了妻的热情洋溢,那种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古人用字多巧妙啊!那么,妾为什么不也说“君美甚”呢?

生:妾的地位跟妻的地位不一样,她不敢那样说。

生:妾觉得自己地位卑微,对邹忌以及妻有一种胆怯、畏惧的心理,所以她不敢像妻那样亲昵地表达出来。

师:老师很欣赏这样一种智慧的解读。如果说妻子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话,那么妾在畏惧的同时语句还有点迟疑。还有谁想说吗?

生:客人的回答明显有讨好的意思。

师:我们请五位学生代表大家把这段课文朗读一下。(五位学生读,其余学生听)

师:谁愿意给他们作一下点评?

生:我认为他们读得很好,读出了四个人各自的身份。

生:由于每个人的心理不一样,所以语气、语速也不一样。

生:有一个同学还加上了表情,显得很生动。

师:精彩的演读、恰当的点评,让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看来,根据人物的身份进入情境,揣摩心理才能读好文章啊。

师: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有欣赏价值的。好在什么地方?

生:邹忌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而这三层实质又将妻、妾、客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一一对照起来。短短的两句整句从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以私事比国事,使齐王从中悟出了自己受蒙蔽的本质。

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生(齐声回答):讽。

师(在板书的“讽”字下面加了着重号):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

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师:很好。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生:我知道有一种方式叫做“死谏”。古时候的忠臣为了国家利益,往往以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以换来昏君的彻悟。

师:很好,这是忠君爱国的表现。

生:我知道的这种方式是直言相告。当初魏征总是在唐太宗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的时候,坦然相告毫无保留。

师:的确,直言相告,即直谏。“忠言逆耳利于行”,古有“文死谏,武死战”,然而,进谏的目的是使对方接受,既然要接受又何必非得“逆耳”,让人接受不了呢。所以,讽谏的艺术也同样适用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师:大家把此部分读读,用略带诙谐的方式读读。(学生读此段)

师:同学们,邹忌如此入情入理、循序渐进的进谏方式,齐王有没有接受呢?

生:接受了。

师:怎么接受的?能从课文中寻找到依据吗?

生(齐):王曰:“善!”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异口同声):好!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诵读一遍,读出感情,加深我们对篇章的理解。(学生读课文)

生:老师,邹忌给齐威王提了这么好的建议,齐威王应该大大地表扬他一番啊,为什么文章只用一个“善”字呢?

师(老师愣了一下):我们刚才明白了齐威王说这话的语气,可为什么不大力表扬邹忌呢?你们看,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有大的进步时,老师家长总是把我们大大夸奖一番,肯定不会只是一个“真棒”吧?你们觉得呢?(学生思考)

生: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此时如果是我肯定也会拍案叫绝,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好”,最能表达齐威王此时的想法。

生: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就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激动时就有点“语无伦次”,或只会说“谢谢”一样,我想齐威王当时也是这种情形吧。

生:齐威王是大国的国君,在朝堂之上群臣之前他要维护自己一国之君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免得有失威严。

生:从齐威王斩钉截铁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也表现出他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师:对,一个“善“字不仅表现了齐威王的惊喜和决心,同时还表现出他的个性。他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我要感谢回答问题的同学,更要表扬提出问题的同学。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朗读实践的方式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其实类似值得欣赏的句子还有很多,诸如齐王纳谏之后齐王的“三赏”政策,以及齐国国情的“三变”等都有欣赏的价值,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后进行讨论。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所以,类似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战国策》里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读一读其中的《触龙说赵太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点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老师点拨引导从容,学生如沐春风,听课教师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以学定教、课堂高效。本课字词理解难度不大,而且有“预生案”指导预习,老师在课前基本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所以上课只是对一些可能的难点做了检测和疏通。之后教师就将重点转移到孩子们不太懂的方面,通过师生交流共同解决。这样避免了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正是有了课前的“预生案”指导预习,让以往要花两三节课才能完成的任务得以在一节课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以读代讲,生机盎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意思浅显。老师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句串讲、学生逐句记录的刻板模式,老师把“读”作为此课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如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对话较多,组织分角色朗读,读时表现出了人物的情态,读出妻、妾、客各自的身份和“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语气;第三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这种朗读也非常有个性。

3.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审美实践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展开的,在这堂课上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老师以学生的认知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做学生学习的同伴和向导,尊重学生独特、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读所悟所思,克服了过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集体讨论之中的弊病。因为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大大激发了课堂参与交流、质疑的积极性,焕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生命力,而且这堂课的实践体会将给我们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4.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本课老师精心预设了从预习检查、三问、三答、讽谏、纳谏等几个环节,学生也能够按照老师的引导思考。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时是大大出乎听课者的意料的,当一位学生提出齐威王“为什么只用一个‘善’字”来回应时,从教师一瞬间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没有预设这个环节,但教师没有压制学生,也没有转移话题,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入手思考,最后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善”字的用法,还顺便分析了解了齐威王的形象,可谓是精彩生成的意外收获。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纳谏齐威王邹忌
田忌赛马
邹忌劝齐王纳谏
邹忌比美
田婴巧荐王后
田婴巧荐王后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
栾书纳谏
嗜好可以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