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2014-06-09 12:34唐代兴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为官不为为官者干活儿

文 唐代兴

“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文 唐代兴

官,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个体,选择“为官”,就是运用合法的职位公权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从职业角度讲,“为官”必须尽官职所赋予的责任,如同当教师必须尽教书育人责任、当医生必须尽救死扶伤责任一样。“为官必为”就是必须安于自己的官职,勤守自己的官责;反之就是“为官不为”,就是放弃做官应尽的责任,这是渎职。这种行为一旦泛滥,就有可能使整个社会沦为“无责的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官业群体看成是“无私奉献”的特殊群体,以至于忽视了官业群体本身是一个“俸禄”群体,即当什么级别的官,就有对应标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为官不为”的实质是只拿“俸禄”,不干实活儿;只讲报酬,不做付出,因此是一种“不劳而获”的“食利”行为。这种行为一旦合法化,就会破坏“按劳分配”制度,引发人们的不满。

任何人不论从事任何职业,其享受多少权利、获得多少利益,就必须担当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付出相对应的劳动。对为官者来讲,国家给予某个职位的薪酬福利和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是与该职位的为官者为人民尽了多少责任,办了多少好事实事相对等的。同等职位的人,为人民谋利越多,获得升迁的可能性就越大。“为官不为”既是在破坏权责对等的基本社会道德,也是在消解普遍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导向。

其实,“为官不为”现象一直存在,只是目前被反“四风”的“照妖镜”照出了原形,使一些官员备感“为官不易”。反“四风”不过是要求所有在职为官者遵守基本的职业要求。但反“四风”为何引发出某些公务员备感“为官不易”的反弹效应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在未反“四风”之前,当官太容易、太自由了,可以想干活儿就干,不想干活儿就不干。正因为如此,才有反“四风”。反“四风”,就是反“为官不为”,就是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坏风气。所以,“为官不为”的根本危害,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官不为”何以会造成“四风”盛行?这是因为:第一,“为官不为”就是不干活儿,就是不干实事,但又要出政绩以谋求升迁,所以只能搞既应付上面、又应付下面的形式主义;第二,“为官不为”就是只追求权力,不担当责任,自然就会形成官僚主义,因为官僚主义本质上是权力主义:权力创造淫威,淫威逼迫服从。而淫威与服从,是当官既不作为,又有政绩的两种操作方式;第三,当官一旦放弃责任而追逐权力,其生活目的就是享乐。追求权力和谋取更大的权力,是为了保障享乐和提升享乐的水平,而享乐自然滋生出奢靡之风的盛行。

“为官不为”不仅危害干部队伍,更祸害社会,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因为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建立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上的,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通过为人民群众解困解难而积淀形成的,因而,维护良好的党群关系,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以官员们“勤政为民”为己责;相反,“为官不为”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为官之道,凡事以说为能,以装样子、摆架子、做形式为要,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问题本身,凡事拖延、应付。所以“为官不为”一旦泛滥,不仅破坏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形象,而且将从根本上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国家,阻碍社会健康发展。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责编/梁晓娟)

猜你喜欢
为官不为为官者干活儿
Helping kids“heal”
厨师请吃饭
小拇指的自述
外国如何治理“为官不为”
着力整治“为官不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当戒“三气”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的“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