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玉平
未来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空气怎样才能飘满成长的花香?以下,我们以一些特例来观察、推测未来理想的教育状态,可能的自我的教育。
以下是几位高中生的日记,有些内容貌似有些理想的憧憬,有些好像是对现实的反思,不论怎么样,或许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思索、理想与追求,以及应对学校、对家人、对社会所负责任的思考。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学习》
4月8日 小雨
走在德福巷青石铺就的小路上,欣赏着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再加上那雨中不时闪过的油纸伞,让人好似又回到了唐朝......而那花瓣一样开满巷子的小巧而精致的咖啡屋又让你穿越回来!
西安的古建筑将力学与几何学完美运用到了极致。而整个建筑群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中国史,阿罔这小家伙还真有才,多亏他为我写的程序,可以轻松有序地整理资料。品着香浓的咖啡,自学《力》第二部分,竟也得心应手,幸好这段时间没有大课,否则还真不好办。晚上就去文化一条街看看吧,领略一下它那儒雅祥瑞、深藏若虚的氛围,洗尽连日来的疲惫。
晚上10点还要跟那帮小子们网上研讨一些数学难点,可千万别忘记,不小心睡着了!
点评:课堂是多少学子奋战的“沙场”,心情与理想不免经常有“埋骨”于此的感受,未来也许学习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习题,更多地是在自己热衷的领域去各地实地“专修”。有些理论学科基础内容通过同学或者资源自学完成,难题可以通过师生研讨学会,那样的学习是多么惬意,学校也许到那时只是一座可以朝拜的圣殿或者回归的故乡。
《设计天然的操场》
5月6日 多云转晴
终于收到一封邮件,那是Jack的设计图纸及实景效果图,激动!先发到圈子里让大家来品评吧。
今年下半年,最晚是明年,我的那些个学弟学妹们就可以在这散发着迷人气息的操场上散步、踢球,或许还会诗兴大发,诞生出惊世之作!再也不用被动吸收人造草皮那刺鼻的臭气。
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假草的侵扰。事不宜迟,先给校长信箱发个邮件,老先生一定会帮我的。当然,如果他不理我,我就在校内召开一个发布会,公布我的创意及设计,校报的那帮记者们一定会乐疯的,全校师生也一定会支持我......还是省省吧,还有两个月就高考了,别再麻烦我亲爱的同学了。那就去找市长谈好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以蔽之,我一定要把那片污染重灾区赶出校园,还学校一个自然、健康、清新又充满情趣的操场!
不早了,睡觉睡觉!明天还要早起,艺体楼前的草地上的虞美人开了。必须赶在太阳升起之前,戴上耳机,听着我最爱的《咪咪啦》,静等第一束阳光将那薄如蝉翼的花瓣上的露珠折射成一颗耀眼的钻石,我要将这撼人的一瞬定格在镜头下。我坚信一定可以用手机拍摄出盖过单反的效果!等着瞧吧!
噢,糟糕,明早有张Sir的大课,精彩不容错过,给阿闲留个言,帮忙给占个好座。OK!睡觉睡觉!
点评:未来理想的教育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学校、课堂的主人,团队合作用技术、特长去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从这位学生的一系列“!”可以看出他们的激情和责任。
《校长回复邮件了》
5月7日 晴
多么美好的一天,应该奖励一下自己,早睡10分钟,还是拉10分钟琴?不早了,别扰了他人的清静,摸一下也好吧,我的琴,我的琴^-^
对于操场回归自然的事件看来是我多虑了,校长可真是个爽快人,在邮件回复里说“于我心有戚戚焉!”那字里行间的兴奋样,多像一个得了糖果的小孩子!多可爱的老头,我们爱死你了!
点评:未来理想的教育在更多技术的支撑下,民主渠道畅通,学校管理层对民主的认同度相当高,反过来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音乐我点播》
5月16日 晴
今天,学校的广播不再是统一播放那些蹩脚的每日一曲,而是可以随意点播,我想点播带点时尚的古典音乐,于是选择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第二节课间,当我点播的乐音响起,班里非常安静下来。我们仿佛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水花轻轻拍打着一双双小脚丫,碧蓝的湖水连着同样碧蓝的天空,就如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好放松,好惬意......·····
安静的三五分钟让连日来的疲惫感竟一扫而光,接下来的那些课是如此的顺利,就连最不易理清楚的“减数分裂”,竟也学得如此顺畅,脉络清晰极了,妙哉,音乐的魔力!
点评:未来的教育“云”不是垃圾与雾霾的灌输,而是芳香与清流的熏陶,自然而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让学生自在地成长,自由地呼吸!
总之,未来的理想教育是人本的技术和柔性的管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独立思考,合理而科学的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民主的气氛,会让学生对人生、对学校、对社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及积极参与其中的责任与激情。每一个生命都如此鲜活,如此独特!学校、老师还有社会和家人的责任,就是引导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正确地认识自己,磨炼自己,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并为之去奋斗、搏击。每一条通往成功的路都不是坦途,循着自己的内心去经历,就会有别样的精彩,就会有超越肤浅快乐的深度愉悦。
苍山点题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本意是指从学习知识到转化为能力都需要一个学生自身内化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自我深入体验,而不是指望着教师一直手把手地传授和一路扶持着行走。
而我们现在做的方法,一方面是为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为提高效率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部分学生的确因此节省了时间与精力,但也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总结的主动性,甚至,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依赖心理。而家长、教师却并不反省,继续全方位服务,不自觉地用溺爱培养学生逐渐成为学习机器,而非能够不断进步的人才。
变革,要在教育机制、教育方式、教育技术、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更核心的则是对教育内涵的变革,遵循更多使人进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个性化、人本化、持续性等基本元素,而不能以技术和模式来绑架思想,否则演变成流水线,再先进的方式会成为桎梏。
第一篇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在“课堂内部”进行翻转的课型,这当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课堂翻转,但现行有效果。目前,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可能把学习都放在课后,即使是大学,“课上不学靠课后学习”的理想还很遥远,并且课上不学的人可能课后也没有学习的内心需求。
第二篇文章,通过学生的现在做的和个人的畅想,从一些侧面探索未来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虽然提供了一些很个体的观点,但是未来理想仍然是要培养“人”,所以不论教育方式与技术如何变革与发展,都会更加以人为本,那会是教育最崇高的理想吧!
2005年,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引入的思考》,对当时大行其道的一些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进行客观分析,发出“播下良种为何难以结出硕果”、“谁来负起理念本土化的责任”等疑问,事实证明以资源库、网络课堂为代表的重大教育改革投资收效甚微,为什么呢?盲目照搬形式主义,不接地气脱离群众路线,可能是误区不断循环的根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