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瑾,薛武军,何晓丽,侯 军,田晓辉,任 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肾移植科,陕西西安 710061)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是HLA基因复合体所编码的产物,HLA基因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调节人体免疫反应和异体移植排斥反应。HLA基因复合体是目前所知的最高度多态性的遗传系统,在抗原识别、提呈、免疫应答和调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导致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也被称之为移植抗原[1]。目前认为与移植有关的主要HLA抗原有HLA-A、B、DR抗原[2]。
HLA抗原与同种异体移植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受体与供体组织各具有不同的HLA抗原,若受体接受了不同HLA抗原的供体器官就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从而诱发排斥反应。HLA分型技术常应用于器官移植时供受者组织相容性的配型。HLA配型(即组织相容性试验)程度是影响移植效果(排斥反应发生)、决定器官的分配的重要因素。随着环孢素A(CsA)、普乐可复(FK506)、马替麦考酚酯(MMF)等强效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排斥反应明显减少和减轻,移植效果得到改善,使选择相容性高的供者一度被认为并不十分重要。然而OPELZ等[3]对近10万例肾移植临床随访资料的研究分析表明,理想的HLA配型,特别是DR位点的相配,可以提高移植肾存活率10%~30%,而且对再次移植和高危患者的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国外有研究报道,有些HLA抗原对移植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有些抗原的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同样是供受者的HLA错配,有些错配明显影响存活率,而有些错配并无明显影响,甚至有益。因而提出HLA配型存在“有害错配、有益错配、中性错配”根据这一观念。本课题通过分析供受者匹配HLA位点分布频率与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匹配HLA位点对移植效果的不同影响。
1.1临床资料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自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749例肾移植术后患者。根据术后存活时间分为两组:存活10年以上组和存活10年以下组,术后均采用CsA/FK506+MMF+Pred免疫抑制方案。比较分析术后两组患者HLA匹配位点分布频率的差异。
1.2方法
1.2.1HLA血清学分型技术 取出-80 ℃保存的Terasaki单克隆抗体Ⅰ类或者Ⅱ类干板,放置室温15 min。每孔加5 μL矿物油。取淋巴细胞加入72孔血清板,每孔加1 μL T淋巴细胞(Ⅰ类)或B淋巴细胞(Ⅱ类),细胞含量为2×106/mL(2 000个细胞/孔),(22±2)℃作用30 min。然后每孔加1 μL溶解的补体并混匀,(22±2)℃作用60 min。最后,每孔加5 μL 0.5 g/L曙红,5 min后加5 μL 1.2 g/L甲醛溶液,用泰萨奇密封板或玻璃片密封试剂板。
1.2.2结果观察 使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死亡细胞由于曙红进入细胞体内而呈红色,无折光性,细胞肿胀,体积增大;存活淋巴细胞因不被着色而明亮,具有很强的折光性,容易鉴别。结果判定:阳性对照死亡细胞应大于80%,阴性对照死亡细胞小于2%。按照NIH计分标准,以标准阳性、阴性对照为基础计分,根据细胞死亡数的百分比判断反应结果(表1)。根据Terasaki HLA Ⅰ类(图1)及Ⅱ类(图2)抗原读板纸进行HLA分型。
表1NIH计分标准
Tab.1 The NIH scoring criteria
死细胞记分意义0未试验或无法读数0~10%1阴性11%~20%2阴性可疑21%~40%4阳性可疑41%~80%6阳性反应
图1TerasakiHLAⅠ类抗原读板纸
Fig.1 Read paper of Terasaki HLA classⅠ
图2TerasakiHLAⅡ类抗原读板纸
Fig.2 Read paper of Terasaki HLA class Ⅱ
2.1肾移植术后患者的一般情况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行肾移植术后患者749例,存活10年以上肾移植术后患者490例,其中男性352例,女性184例,平均年龄(36±6.5)岁。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膜性肾病、IgA肾病等。术前416例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时间1~36个月。69例行腹膜透析3~20个月(表2)。供、受者HLA-A、B、DR配型5个抗原错配者5例,4个抗原错配9例,3个抗原错配210例,2个抗原错配202例,1个抗原错配51例,0个抗原错配13例(表3)。存活10年以下肾移植术后患者259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75例,平均年龄(37±6.5)岁。术前221例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时间1~36个月。36例行腹膜透析3~20个月(表2)。供、受者HLA-A、B、DR配型5个抗原错配者4例,4个抗原错配6例,3个抗原错配117例,2个抗原错配101例,1个抗原错配26例,0个抗原错配5例(表3)。全部供受者淋巴毒交叉配型(CDC)试验阴性。供肾热缺血时间5~12 min,冷缺血时间2~18 h。存活10年以上肾移植术后患者与存活10年以下患者的一般情况相比,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表2肾移植术后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patients’ general data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临床资料存活10年以上患者存活10年以下患者P平均年龄(岁)36±6.537±7.5性别[n(%)] 男352(71.84)184(71.04)0.78 女138(28.16)75(28.96)0.84原发病[n(%)] 慢性肾小球肾炎455(92.86)236(91.12)0.77 高血压病肾病10(2.04)7(2.70) 糖尿病肾病9(1.83)6(2.32) 多囊肾7(1.43)5(1.93) 其他9(1.84)6(2.32)透析 血液透析[n(%)]416(84.90)221(85.32)0.85 腹膜透析[n(%)]69(14.08)36(13.90) 未透析[n(%)]5(1.00)2(0.77)缺血 热缺血(min)5~125~12 冷缺血(h)2~182~18
表3组织配型结果
Tab.3 Results of HLA mismatch
[n(%)]
2.2抗原类型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对正常人群中HLA位点的抗原频率分析表明,A2、A9、A11、B13、B35、B46、DR4和DR9比较常见。对目前存活的490例存活10年以上肾移植术后受者的抗原频率分析发现,A2位点抗原在肾移植术后存活10年以上患者供受者匹配抗原出现频率为18.35%,明显高于肾移植术后存活10年以下的患者(9.60%)及正常人群(9.73%)(P<0.05);HLA B位点抗原B5、B35在移植术后存活10年以上患者匹配HLA频率高,分别是3.21% 和4.59%,显著高于存活10年以下组(1.74%,3.48%)及正常人群(1.97%,3.46%)(P<0.05);而B13、B46抗原在移植术后存活10年以下患者匹配HLA频率高,分别是4.74%和5.03%,显著高于存活10年以上组(2.75%,3.66%)(P<0.05),与正常人群无统计学差异。DR9抗原在存活10年以上组的频率为(11.93%),显著高于存活10年以下组(5.71%)和正常人群(6.54%)(P<0.05,图3)。
图3匹配位点分布频率的比较
Fig.3 Comparison of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matching locus
A:匹配HLA A位点抗原分布频率;B:匹配HLA B位点抗原分布频率;C:匹配HLA DR位点抗原分布频率。与存活10年以下组及健康人群相比,*P<0.05。
器官移植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工作的终极目标都是移植物有功能的长期存活。长期以来,选择HLA相容的供体器官是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措施之一。自1954年美国哈佛大学MERRIL等首次成功完成同卵双生子间的肾脏移植开始,伴随着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HLA相容性在组织器官移植中的重要性,使HLA复合体的基础研究和组织配型技术在临床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4]。但是,自80年代起,由于环孢素A(CsA)的临床应用,器官移植的存活率显著提高,HLA配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质疑[5]。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器官移植随访资料的积累,HLA配型在器官移植中的重要意义又重新得到人们的公认[5-6]。尽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HLA配型在器官移植中是十分必要的, 供受者HLA的相容程度依旧是影响移植效果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7]。
目前,对于不同HLA抗原类型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有不同看法。有一种意见,HLA-Ⅱ类抗原对移植肾长期存活意义较大。但也有学者认为HLA-Ⅱ类抗原只对移植3个月后的移植效果有重要影响,而HLA- I类抗原则对近期和远期效果均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一些HLA抗原对器官移植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有些抗原影响并不十分重要[8]。同样是供受者的HLA抗原错配,有些错配对受者存活率有明显影响,而有些错配并无影响,甚至有益。因而,有学者提出HLA配型中存在“有害错配、有益错配、中性错配”的观点[9-10]。根据这一观念,本研究分析了HLA抗原类型对移植效果的不同影响,对肾移植术后患者匹配HLA位点分布频率的分析发现,A2、B5、B35和DR9在存活10年以上组的频率显著高于存活10年以下组(P<0.05);而B13、B46抗原在移植术后存活10年以下患者匹配HLA频率高,显著高于存活10年以上组(P<0.05)。由此推断,供受者HLA-A2、B5、B35和DR9抗原相容的移植,可能有益于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而B13、B46抗原相容的移植,是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的不利因素。
由于本研究选取1992年至2002年病例,当时的HLA分型为血清学分型方法,和现在的HLA PCR-SSP法、PCR-SSO法及测序法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研究共选取病例749例,分为存活10年以上组(490)和存活10年以下组(259),病例数相对不足。因此,关于匹配HLA和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之间关系的确切定论还有待于大样本的长期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BODMER JG, MARSH SG, ALBERT ED, et al. Nomenclature for factors of the HLA system, 1994[J]. Tissue Antigens, 1994, 44(1):1-18.
[2] CECKA JM, TERASAKI PI. The UNOS scientific renal transplant registry. 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J]. Clin Transpl, 1995:1-18.
[3] OPELZ G, WUJCIAK T, DOHLER B, et al. HLA compatibility and organ transplan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Transplant Study[J]. Rev Immunogenet, 1999, 1(3):334-342.
[4] GOES N, CHANDRAKER 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atching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 an update[J].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 2000, 9(6):683-687.
[5] SÜSAL C, OPELZ G. Current role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atching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J]. Curr Opin Organ Transplant, 2013, 18(4):438-444.
[6] NOWAK I, MAGOTT-PROCELEWSKA M, KOWAL A, et al. 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KIR) and HLA genotypes affect the outcome of allogeneic kidney transplantation[J]. PLoS One, 2012, 7(9):e44718.
[7] SCHNITZLER MA, HOLLENBEAK CS, COHEN DS, et 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HLA matching in cadaveric renal transplantation[J]. N Engl J Med, 1999, 341(19): 1440-1446.
[8] VEREERST RAETER P, ABDREN M, PAUWL, et al. Benefit effect s of some donor recipient HLA DR matches on cadaveric graft survival: proposal for a new selection policy of recipients[J]. Transplant Proc, 1991, 23:385-387.
[9] HWANG AH, CHO YW, CICCIARELLI 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hort- and long-term survival of primary cadaveric renal allografts in pediatric recipients: a UNOS analysis[J]. Transplantation, 2005, 80(4):466-470.
[10] TAKEMOTO SK. HLA amino acid residue matching[J]. Clin Transpl, 1996:39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