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思辨 立意

2014-07-09 15:30何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命题角度

何锋

2013年11月,笔者有幸参与了宁波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社会政治)修订的命题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命题设计要抓住情境、思辨、立意三个关键因素,以彰显命题的信度、厚度、长度。

一、情境——让生活近一点儿,提高命题的信度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同样也是命题设计的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理念,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真实,彰显生活的张力,提高命题的信度是命题设计的要求。

【题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您最关心什么”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民有所“呼”

@车随心动:物价上涨,收入少,幸福感都没了!

@英雄无悔:希望食品、药品安全!

@梧桐夜雨:创业太难了。

@无边思雨:我最关心如何约束权力的滥用,把贪官消灭!

@活在村庄:“雾霾天气健康补贴”这个可以有!

@工薪阶层:看病方便些,养老金高些。

……

——选自光明网 “两会调查建言征集”专题

“会”有所应

推进价格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坚持反对腐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1)你认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2分)

(2)众“民”行使了哪项权利?“会”为什么要“有所应”?(3分)

(3)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哪项政治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项制度?(3分)

【思考】

(一)命题的情境创设要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

所谓生活逻辑就是要将生活素材、生活经验引入命题,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掌握、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基本的生活技能。命题的情境创设要有效地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结合起来,散发生活的气息,开通生活与命题之间的通道,提高命题的信度。

题例1最大的特点是创设了真实的政治生活情境,在全国人大召开的热点背景下,将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通过简洁新颖的网络调查方式呈现,展开了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拉近了命题与生活的距离。“民有所‘呼”涉及的收入分配、食品安全、就业压力、雾霾天气、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都源于生活,这对平时注重生活积累的学生而言,系列设问能得心应手地回答;而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而言,要回答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由此可引导学生能更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熟悉的如“光明网网络调查”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把握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命题时政性强,政治生活的内容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命题的情境创设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生活作为基础,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有所想、有所悟、有所言。

(二)命题的情境创设要传达正确的生活理念

真、善、美是生活的主旋律,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验、感悟,培养学生求真、尚善、臻美的道德情怀是我们的追求。但反过来,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困境、曲折也是生活应有的色彩。

通过“民有所‘呼”“‘会有所应”两则素材,将百姓的关注与国家的努力形成对比,从学科知识角度,立体呈现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从生活视野角度,拉近政治生活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辩证、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会现象;从人生观角度,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存在的不完美,启发学生通过努力来创造生活的美,彰显了学科的人文关怀,落实了“过积极健康生活”的课程理念。

二、思辨——让思维飞一会儿,凸显命题的厚度

通过命题问题设计,创设开放的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编织学科知识网络,彰显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凸显命题的厚度是命题设计的方向。

【题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1) 请列举中外各一个实例说明科学技术的作用。(2分)

材料二:继《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之后,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东方卫视的《舞林争霸》再次掀起收视狂潮,但这些颇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却“都是引进国外版权”。

(2)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简要评析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版权的做法。(3分)

材料三:刷一刷手机二维码,电影票、演出票、火车票、飞机票、电子优惠券、电子提货券,就能轻松实现兑换、辨别真伪等功能。

(3)运用所学知识,说说手机二维码的发展前景。并从自我保护的角度谈谈人们在使用该项科技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3分)

【思考】

怀海特曾把“墨守成规,没有活力,即使在脑袋里存储了大量的信息与知识,生命也未见一点灵感和聪慧”的思想称为“呆滞的思想”,这不是我们的追求。反过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彰显学生的聪慧,呈现学生思维的灵动才是我们的追求。

思辨是最好的灵感。题例2最大的特点是让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体现了强烈的思辨性,使命题有了灵动味。

(一) 命题的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培养辩证思维,遵循思维逻辑

题例2从科技出发,链接系列电视节目和二维码,渗透联系的观点,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引领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来,实现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问题来驱动探究”的命题要求。

“简要评析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版权的做法”,需要全面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系列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多鲜活的例子鼓舞人心,为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又要从文化创新角度反思,这种引进国外版权的做法,缺乏了原创意识和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我国文化事业的衰落。

从“说说手机二维码的发展前景”到“谈谈人们在使用该项科技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需要发展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二维码环保,方便快捷等优势,前瞻性地预测其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又需要转换角度,从“自我保护”的层面出发,引领学生感知其发展过程中会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手机中毒等问题,拓展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二)命题的问题设计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编织知识网络,体现学科逻辑

1.不回避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去粗存精,释疑解惑

材料二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系列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及其“引进国外版权”的特点,呈现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学生自然生成的疑惑中,引领学生“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去评析,搭建学科知识网络,促使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深层次的信息,去粗存精,释疑解惑,启迪思想。

2.不回避社会现象的矛盾性,去伪存真,言事悟理

第三问要求学生指出二维码的发展前景以及从“自我保护”角度思考如何正确使用二维码,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呈现了社会现象的对立与矛盾,引领学生在指出趋势后,转换角度,在“自我保护”视阈下,运用学科知识,理出头绪,去伪存真,剥出内核。

系列问题的设计,立体呈现了“成长中的我”“我与社会、国家”的学科知识;体现了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关注社会变化,……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学科价值;实现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再一次建构了学科知识,体现了思维发展和育人价值。

三、立意——让影响远一点儿,延伸命题的长度

通过命题设计的立意突破,让学生在思考过后仍留有余味,切实提升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彰显命题的长度是命题设计的追求。

【题例3】仔细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1)请从法律角度分析“网络造谣”行为的性质及危害。(3分)

(2)请你阐述我国政府“重拳出击”对网络谣言进行专项整治的意义。(3分)

(3)请你也发一条微博谈谈自己对“网络谣言”的看法。(2分)

【思考】

“意在笔先”,找准立意的“意点”,实现立意的突破,直接影响到试题的检测效果和选拔功能。题例3最大的亮点是立意上的突破,既注重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体现了思想性、教育性,突出了人文性、综合性,实现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及价值观,使命题有了余味,凸显了命题的长度。

(一) 高位立意,居高而临下

1.实际问题为本,知识思维融合

题例3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呈现,生动形象;“重拳出击”“网络谣言”直指主题;重点落实“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课程内容和“了解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考试目标。

从“法律”“我国政府”角度来解读试题信息,分析社会现象,既是对“实际问题”的回归,也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理性探讨问题,正确沟通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的过程。此题要求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支撑下,理性看待“网络谣言”,解读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打击行为,理解党和国家的意志,突出了立意的政治性,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方向。

2.思想立意为先,三维目标统一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本质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命题的设计必须把三维目标有效整合,切实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三维目标的首位。目前,命题立意已从知识立意转到了能力立意,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想立意是更高阶段的命题追求,代表着未来命题的方向。

“请你也发一条微博谈谈自己对‘网络谣言的看法”的设问答案开放,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给学生尚未定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正确的价值引领。

(二)甄别导行,登高而望远

中考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经历的第一次重大考试,但考试结束后,还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就如怀海特所说:“直到你摆脱了具体的教科书,烧掉了你的课堂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

题例3设计的另一亮点是PISA试题的呈现,使命题有了前瞻性。“请你也发一条微博谈谈自己对‘网络谣言的看法”,测试的要求不是单一形式的学科知识记忆,而是将学科知识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在开放的环境下着重考查学生适应网络环境的能力,了解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

考试过后,面对纷乱的网络信息环境,“网络谣言”“重拳出击”也许不时地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体现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延伸了命题的长度。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命题角度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角度不同
人啊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