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

2014-07-19 22:43周晓波
江苏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视点首歌想象力

周晓波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体。文学从审美视点来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视点文学,它包括诗歌以外的所有文体。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都在其列。另一类则是内视点文学,又称心灵视点或精神视点。它主要指诗歌,尤其是抒情诗。那么,外视点文学和内视点文学有什么不同呢?外视点文学是叙述世界,内视点文学则是体验世界;外视点文学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内视点文学则是对世界的情感反应,是披露世界的精微。可以说,诗是世界的内心化、体验化、主观化、情态化的表现。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有着几千年的诗歌传统。那么,诗歌在儿童成长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又有着怎样的作用?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诗歌,尤其是朗诵诗的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点,有利于锻造强健、坚韧的民族性格

有一首歌/在大地上传播/有一首歌/在阳光里穿梭/有一首歌/在脉管里流淌/有一首歌/在心里头铭刻//……这首歌/是前进时的火炬/这首歌/是焦渴时的清波/这首歌/是沉闷时的惊雷/这首歌/是迷路时的星座/……/这首歌/越唱眼睛越亮/这首歌/越唱心胸越阔/这首歌/名字叫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王宜振《有一首歌》

我们说,人心总是“向善”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最真实的愿望:小时候做个好孩子,长大了做一个优秀的成年人。要实现这一愿望,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在可读性的号召下,俯就儿童的阅读趣味,一些温情的、轻灵的、幽默的、娱乐的文学浮出水面,这种重优美而轻崇高、重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忽视粗犷、激荡、刚健、雄伟、令人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的现象,愈演愈烈。这就直接影响了当代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锻造强健、坚韧的民族性格。我们的诗歌教育,恰恰能胜任这一使命,弥补儿童阅读成长中的不足和缺陷。

二、诗歌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容易形成儿童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也容易保留童年时的梦想

一个小朋友问我,生活是什么颜色//有时是闪闪桂冠的银色/有时是长夜漫漫的黑色/有时是飞腾火焰的红色/有时是阴霾天空的灰色/有时是浩瀚大海的蓝色/有时是无垠沙漠的黄色/有时是夏日森林的绿色/有时是黄昏薄暮的紫色/……/我无法告诉你生活是什么颜色/我不能想象生活只是单一的颜色/它旋转着,旋转着向前/闪射着灿烂的彩色

——曾卓《生活的颜色》

生活是什么颜色的?生活是彩色的。彩色的颜色是丰富的,由各种颜色组成。诗歌正像生活中的颜色一样,那样丰富。它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我们说,儿童与诗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对生活的好奇、奇特的想象以及对语言音乐性的敏锐感觉,都与诗有一种天然的相知相通。可以说,诗歌是儿童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今天,儿童并不能在身心上完全自由发展,成人要按照成人的愿望去塑造他们。他们要求儿童尽快具备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相对大的空间,以实现个人的存在价值。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比起来,更具有功利性。他们只是关心儿童成人后的情况,忽视甚至漠不关心儿童当下的感受,他们强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地满足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而不惜牺牲儿童当下的幸福。这就造成了当下儿童失去了童年,没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没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使他们的精神发展畸形化,内在心理极大倾斜。

一个人失去童年,就失去了童年的梦想。童年的梦想很重要,它是一个人一生起跑的动力和加油站。我们说,一个儿童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有真正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少年梦,这是十分可怕的。虽然就知识技能方面,一个成年人远远优越于一个儿童,但在精神境界方面,任何时代的少年儿童都会优越于成年人。著名教育家、评论家王富仁说:“人类是在不断追寻儿童时的梦想中实现自己的精神净化的。儿童的梦想在整个人类发展中都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哪个时代的人淡漠了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会堕落,会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哪个时代的人更多地保留着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是更为崇高的、真诚的、纯洁的,即使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够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而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恰恰适宜儿童进入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世界,形成儿童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养成儿童自己梦想的适宜土壤。儿童在这个诗歌的世界里,不仅如鱼得水,而且在身心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感受和感知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使自己不失(或尽量不失)童年美好的心灵状态。

三、诗歌的美好情感,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人文素养,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安慰和愉悦

阿嚏/阿嚏/真不好受/我不停地打喷嚏//奶奶说/是有人在想你/那人的想念/变狗尾巴草/挠你的鼻子哩//哦!是妈妈在想我/一定是妈妈/是真的//妈妈/今天快醒来的时候/我看见你了/在山那么高的楼房旁边/燕子窝一样的棚子里//不,不想你了/我再不想你/一定不想你了//为了不让狗尾巴挠你/我,我只轻轻地/轻轻地想你好不好/我只偷偷地/偷偷地想你好不好

——李少白《我不想你》

这首写留守儿童的诗,从一个小的视角切入,小到从一个喷嚏的“想”写起,可谓角度之小,但视角却极其独特、极其新颖。一个孩子那么想念远在城市打工的妈妈,却又产生了下决心不想妈妈的念头,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想妈妈会使自己的想念变狗尾巴草,狗尾巴草会挠妈妈的鼻孔,使妈妈不停地打喷嚏。为了不使妈妈打喷嚏,就下决心不去想。这里同样写“爱”,诗人却写得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孩子不想妈妈是不可能的,即使下再大的决心,也是无法控制的。那又怎么办呢?诗人在这里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那就是轻轻地想、偷偷地想,这种“想”是只有孩子的世界独有的想。这首童诗,把儿童的情感写得那样细腻、那样美好,不仅仅是儿童,即使成人也会受到感动。我叹服诗人从一个小小的喷嚏中,发现感动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能够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体现自己独立性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他们从大自然中被排挤出来,在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下生活,完全失去了舒展自己心灵的空间,成人可以凭记忆和想象展开这个空间,儿童却不具备这个能力。怎么办?我们的诗人所能完成的,是展开这颗心灵的各种不同的构造形式。恰恰是这种形式,能够创造出一个仅仅属于儿童的独立的世界,儿童在这个世界感受自由和乐趣,进而开阔视野,拓宽心灵,丰富感性知觉。

我们说,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美好情感,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培育儿童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儿童的精神得到升华、安慰和愉悦,也可以使儿童纯洁、真诚、旺盛的生命力尽可能多的保留到成年。

四、诗歌超拔的想象,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呀,望——/蓝天是我的课堂//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变小草,绿得生辉/变小花,开得漂亮/成为柳絮和蒲公英,更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会飞呀,飞——/飞到遥远的地方//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高洪波《我想》

这首诗歌的想象,可谓天马行空,纵横驰骋。我们说,诗歌艺术的想象是和它所表达的激情分不开的。一方面,激动的感情是诗人进行艺术想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奔驰的想象又使诗人丰富的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这首小诗,把激情和想象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我们说,人类的想象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想象,一种是文学的想象。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又不完全一样。雪莱曾说:“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这首小诗,其中的想象不少都是变形变质的想象。它的特点是语言跳跃性较大,中间留下的空白,需要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诗歌具有空前的张力,给人一种陌生的感觉。

我们说,人生什么最重要?也许不少人会回答:知识。可是世界上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想象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是由于应试教育制度和电子传媒的影响,我们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不但没有增强,反而越来越弱。我们说,想象力又是创造力的基础,失去了空灵的想象力,就等于失去了创造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学的想象力是一切科学发明的先导。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被人称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美国科学家西蒙·莱克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由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世界上的创造发明,无一例外。诗歌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具想象力的一种文体。我要说,读诗写诗,有助于想象力的保留和开发,有助于创造力的形成。而创造力的形成,恰恰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基本能力。

五、诗歌优美的语言,韵律、节奏和音乐性,可以使儿童亲近母语,学会写作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冈/到处有春天的欢笑//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来到去年树叶飘落的枝头/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是谁搔痒了我的面颊/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金波《春的消息》

著名诗人金波的这首小诗,语言极其优美。我们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也是语言最精炼的一种文体。优秀的诗人,常常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金波的诗,是语言的典范。许多现代诗,不大讲究押韵,而金波却不同。金波不但讲究诗的节奏,讲究语音和情绪呈现的规律的起伏变化,而且还十分讲究外在的语音节奏,也就是说押韵。我曾向金波请教诗的韵律问题。金波反复强调,童诗最好要有两个节奏,即内节奏和外节奏。他说:“儿童喜欢朗朗上口、适宜诵读的诗。恰恰是诗的两个节奏,使儿童更容易亲近母语,从学习写诗开始学习写作。”

我们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健全人格和人性的发展,而它的最高境界却是诗性。儿童的成长离不开诗歌的滋养,让儿童终生享受诗意的陶冶,过着有诗意的生活,那便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作者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

猜你喜欢
视点首歌想象力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微视点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想象力
如果还有明天
环境视点
寻找新的视点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知识漫画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