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中职教学的职业能力导向

2014-08-07 20:35李穗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

作者简介:李穗方,男,广东省经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管理和学制。发表专业论文《加快广东高教大众化进程,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试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构建》等。摘要:职业需求与职业能力缺失的结构性矛盾,是中职教学改革需要面对的紧迫问题。客观看待和理解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价值和定位,坚持教学全过程的职业能力导向,实现中职教学价值以及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最大化,是中职教育工作者的意愿。本文从中职职业能力的内涵和认知,职业能力教学的现状、问题和视野,职业能力教学的要素,职业能力导向的学习重点等多个维度,探索并提出强化中职教学职业能力导向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职业能力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08-05历经教育实践和职业实践的检验,职业能力被公认为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和关键竞争力。职业能力好比游卡尺,校内量度教育教学质量、校外量度人才培养成果。中职毕业生的职场口碑源于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教学管理、学校治理成效无不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作为标杆。因此,职业能力导向是中职教学的基本及关键导向。在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坚持职业能力导向,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才有方向、效能和质量。

一、中职职业能力的内涵和认知

职业能力的内涵,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兰德(McClelland)博士的诠释:职业能力是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体。前两种能力我们可以概括为职业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限于篇幅且考虑适用性和宽泛性,本文着重表达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Key Skills,又称为“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中除专业能力之外必需的一种职业基本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

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证测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试大纲》(第一版),这是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测量学等方面的专家联合开发研制的一项标准化测试,给学生和从业人员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技能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能力树立了标杆。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试在于测查应试者在职业情境下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试等级标准,中职学生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应是初级标准至中级标准等级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沟通方面。基本了解、掌握职业沟通基础理论、沟通技巧并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能进行一般或较复杂的社会交际,取得一定或较好的沟通效果;适应初、中级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第二,团队合作方面。基本了解、理解个人与团队关系、团队合作基础理论、技能与方法;具备职业态度、基本能力,胜任一般角色,直至基本具备良好合作及和谐关系,独立完成任务,胜任骨干角色。第三,自我管理方面。基本了解、理解自我管理基础理论、技能与方法;对自我管理有一定认识、具备一定能力、取得一定效果,直至有较深刻认识,具备较强能力,自觉运用基本理论,取得较好效果。第四,职业能力方面。具备基本知识水平、知识积累和逻辑分析,可作常识判断与选择,直至具备一定水平,常识选择与判断较为准确;有言语理解、综合分析、文字表达基本能力,直至能力良好,文字较准确、得体,有较强逻辑性;对数字、图形、演绎和类比,具备一般逻辑推理能力,直至做出较为恰当、合理的逻辑推理;具备数据资料综合比较、分析计算和推理判断能力,直至做出较为精确的比较、计算和推理判断。

概括地说,中职学生今天的职业能力就是明天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中职教育层次,职业能力无疑是首要的教学定位,是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是教育评价的关键尺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备与将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具备与将来职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素质。

•前沿理念•强化中职教学的职业能力导向二、中职职业能力教学的现状、问题和视野(一)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较高

自2009年以来,全国每年中职学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人,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人,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占7.91%,第二产业占39.06%,第三产业占53.03%,就业专业对口率达73%。近五年来,中职毕业生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2012年,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农村户籍的占82%,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接近70%,广东省的比例与全国的比例大体相当。中职毕业生被认可的最大原因是其职业能力特别是实操技能较强。因此,职业能力成为中职毕业生的看家本领。

中职教育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教学特色、教育质量、毕业生职业能力有口皆碑。中职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出合格的初中级技能型劳动大军,皆以职业技能见长。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广东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考证率保持在65%以上;2013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83%;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技能大赛获奖率均居全国前列。相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学历上、技术上处于较低层次,但是职业技能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历层次、技术层次的不足。

(二)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仍然是短板

职场现状表明,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不对称成为常态。对于为数不少的行业,学校培养的不好用,岗位需要的又没有,这是多年来持续困扰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问题。职业能力是劳动力质量的关键因素已被普遍认可,同时也成为职业市场的一道坎。尽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但这高就业率掩盖了中职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低,职业技能比较单一,未实现普遍对口就业,就业岗位不稳定,职业发展也不如人意。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大批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员,其教学质量关系占比最大的人力资源质量,其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行为特征、价值取向均直接决定职业效能,直接关系就业企业的运营效益。教学导向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这种正或负的能量传递,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产业优化升级。坚持正确的教学定位,强化职业能力教学导向,弥补学生职业能力的短缺,是中职学校培养和输出合格职业人才的关键所在。

(三)职业市场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可逆转

业界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论是当前还是长远需要,属未来职业大军主体的中职毕业生,必须具备与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职业能力。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以制造、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吸纳的人员依然定格在专业适用和技能对接上,需求量居多的还是多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大量基层岗位实用型、操作型人员。

按照国家现有教育体制,中职毕业生是中低级岗位用工的主要来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广东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技艺要求更高。而职业能力和职业经历也将成为年轻职业人的重要资本,为其职业资格晋升和学历晋升增添筹码。2014年4月15日人社部尹蔚民部长在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座谈会上表示,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普工招工不足;另一方面,中高级工求人倍率基本在1.8以上,两个岗位只有大概一人求职。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也是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尤其是解决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重要一环。产业发展——岗位转型——技能提升这种职场趋势不可逆转。

(四)中职职业能力教学的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后,普遍面临就业基本技能、学习能力缺乏的问题。2013年,全世界有1.23亿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缺乏基本读写技能,其中61%是女性。2013年至2015年联合国倡导八项千年发展目标,教育范畴的一项具体目标就是实现普及初等教育,让青少年掌握基本生存技能。两相比较广东乃至中国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头,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2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然而教育发展规律无法违背,高中阶段毕业生生活技能以及职业技能不足问题依然突出。

2012年12月,国家明确重点发展12大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设计咨询、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工程咨询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9大生活性服务业,如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产业、养老服务业、房地产业。较短时间内服务业获得迅速发展。2013年中国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国家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由于就业门槛低,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本科毕业生。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素质优化、社会学历层次上升,中职毕业生就业优势将逐步减弱,就业前景难言乐观。随着经济整体运行结构不断优化,即便是中低层次职业岗位,对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在提高。国际国内情况表明,中职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和学生就业将面临持续挑战。

当前,广东中职学校面临的急迫问题是:学校招生愈加困难,生源由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递减;以内涵发展替代规模发展拷问学校的教学定位;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职业能力缺失的矛盾突出。无论谈教学质量、教育效能还是谈毕业生质量,显然都绕不开职业能力导向及职业能力教学。因此,必须整体、客观地看待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定位,强化职业能力的教学导向。

三、中职职业能力教学的要素

(一)职业能力教学导向的定位

从国家层面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勾勒了国家中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提出了新型城市化人力资源的职业能力定位。从产业层面看,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3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表明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换也意味着技术、能力价值的回归。紧随服务业扩展、产业优化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及发达乡村工作岗位的实用技能型劳动力需求日增,从而牵动产业、社会、服务的职业化和公共化。中职学子要完成职业生涯的核心纽带就是职业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职业视野、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还有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才能适应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岗位变换的刚性需求,才能实现理想的职业定位。

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形成一支完整的职业大军。有别于普通劳动者,他们掌握技术、具备能力、收入丰厚、待遇体面。这样的职业蓝领、职业农民、职业服务人,组成美、德、澳、加等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的职业主体,且被社会普遍认同。广东进入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新的发展阶段,中职职业能力教学导向要充分体现、不断适应和努力贯彻上述发展要求。

(二)职业能力教学的基本要求

职业能力源于务实的职业思维、源于基础的专业素养、源于扎实的技术技能。基于国家教学大纲、省级人才规划、校本教学的要求,中职学校应确立职业能力建设的教学导向,坚持职业能力教学的校本特色,立足学校基础资源,配套实践教学手段,培育优势、特色专业,推进职业能力的系统建设。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据此,专任、聘任教师应确立中职教学的职业定位,按照职业思维、职业特点施教,减少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概念缺位、错位。关注行业企业和专业发展动态,使职业能力教学贯穿教育全过程。要推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技术认知的学以致用和融会贯通,尤其侧重训练、体验,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操作技能的使用。教学实施应重视职业能力的教学设计、教学衔接、教学整合,加大体验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问题教学和教学互动。中职教学要与高职及应用型本科教学衔接。教学评价应按照教育部管办评分离原则,开辟第三方评价。既要重视教学结果评价,也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毕业生就业后用人单位评价。

(三)职业能力教学的课程建设

从系统建设层面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开发和实践。统筹开设职业能力必修课程,结合校本专业类别、职业对接、行业特征的具体要求,提出价值取向、职业操守、专业规范方面的职业能力导向,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也应予规范。依专业开设职业能力专修课程,这可以作为专业课前或实习实训前的预设课程。职业能力导向应该贯穿和渗透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习实训的全过程。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汲取职业经验和专业技艺,创新教学方法,如积极采用体验、交互、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发与知识更新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如开发、运用大数据资源。职业能力的专门课程设置要能够挖掘和彰显学生的潜能,与其职业使命相适应,有助于其职业生涯全面的有效的发展。

(四)职业能力的实践锻造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职业教育必须开辟技术技能的认知和体验渠道,中职教学应当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在课堂实验、基地实训和生产实践中锻造和巩固职业能力。广州和其他珠三角城市,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发达,文化市场、商贸市场、技术市场活跃,国有、民营制造、商贸、金融、服务企业相拥汇聚,文化、艺术、外贸、技术展会常年不断,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逐年增加,这给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专业实习、专业训练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及社会氛围。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专业实习实训、上岗培训及对口考证,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其境、融入职场,深化对专业原理的理解,增加对技艺要领的把握,增进职业生涯所需的实用技能,让学生体验和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教育四个构想,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四、中职职业能力导向的学习重点

(一)培养技能谋生的价值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技术技能在公民的未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中职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设立适度的职业预期和职业归属,确立以技能求生存、求发展、谋幸福的价值观,这是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踏脚石。这就意味着,价值观决定学生的学习取向。对于多数来自生活底层的中职生,在校期间,学校、教师要向其明示这一价值取向和学习目标,引导、鼓励学子们奉行凭本事吃饭的朴素理念,使学生意识到求高学历更求真本事,求高薪酬唯靠高技艺,要珍惜自己的学业,追求所学专业的职业理想。鼓励术有专攻的优秀学生,启发稳步进取的普通学生,带动理想淡薄的后进学生,激活其潜能特质,弥补其学业短板。专注是一种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关注度,方能使学生获取职业人生所需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展开职业课程、职业技能学习及体验,塑造职业人格、增强职业自信、涵养职业思维、培养职业习惯、规范职业行为,从而奠定学生就业第一步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人格、情商基础。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享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勇于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二)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互联网的全覆盖,使互联网及其应用成为几乎囊括所有专业领域的技术载体,成为表达专业能力的通用技术手段。互联网大潮催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对于长于技艺、长于应用、长于操作的中职学生尤其重要。职场可以容忍学术型人才不擅长技艺、不擅长信息技术应用,但是断然不会接受中职毕业生拙于技艺、拙于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能源、材料并称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中职学校学生处在生活能力、职业能力启蒙的初级阶段,过高要求不切实际,但是最有生命力的现代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不可或缺。学生应掌握与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相匹配的计算机技术,如熟知硬件、软件和信息流程,熟习计算机语言、数据、图表处理,熟悉数字多媒体的基本应用,了解云计算的交付和使用,认识大数据的类别和运用,对网络技术、交互技术有初步认识,融入实时体验和快速互动。

(三)培养新型的学习能力

在科技日新、信息爆发、社会转型的当下,新型学习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一项重要体现。中职学校既属职业教育范畴,又属基础教育范畴,兼具职业专业教育及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职责。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提出了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这也应该成为中职教育的一项标准。学校要在职业能力导向的主桅杆下“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心存敬畏、善于学习,有自己的思考、辨析、判断和抉择能力。学习上既重兴趣驱动,也要有理性引导;重体验应用,也要有思维辨析;重独立思考,也要有群体交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不拘泥于原理定理;既要擅长表达,又要专注操作应用。鼓励学生采取客观的、多元的思维,用置疑式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技术技艺技能基础以及文化科学基础,顺利度过各个学习阶段,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唯有如此,中职教育才能为学生的专业成长、职业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学生才会热爱并终身发挥所学技术技艺技能专长,始终走在职业道路上,走在学习道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试大纲(第一版)[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