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

2014-08-14 05:22郜舒竹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权威惩罚营造

“课堂氛围”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共同营造并感受到的一种软环境,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之中,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变教为学”主旨是把教师“教”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Passive Receiver)”改变为“主动学习者(Active Learner)”。这就需要营造出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

一、“变教为学”需要自然的课堂氛围

如今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形式化”的行为与仪式。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下课时学生起立师生互相道别。这样的仪式伴随着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同样也伴随着每一位学生从踏入校门之后每一天的成长。这种仪式因为历史的传承而成为了司空见惯的课堂行为。

这样的课堂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习俗是一种独特的一致性行动,是通过人们不假思索的模仿而习惯化了的行为”,[1]是自发地、群众性地、心照不宣地发生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而处于这样课堂习俗中的教师和学生悬置了对它的怀疑,没有去探寻和解释其背后的原因或者目的。只是将它们看作是课堂教学开端和结束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个必须经历的步骤,是不得不走的“过场”。当“课复一课”的上课仪式和下课仪式周而复始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已经不再去探究这背后应具有的尊师以及礼仪的意义和内涵,剩下的只是不断重复的“形式化”和“机械化”行为。由于这种行为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因而也就缺失了参与者的情感表达,成了一种被动的“不得不为之”的行为,并没有起到师生相互表达尊重或者问候的作用,而只是开课和结课的一种符号。

另外,课堂中的仪式通常会追求统一和一致,学生应当站姿挺拔、声音洪亮、动作整齐划一,近乎于军队对士兵的要求,营造出的是“紧张”的课堂氛围。紧张的氛围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产生紧张的情绪。“变教为学”期望每一位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而紧张的情绪会束缚人的思考。因此“变教为学”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营造“自然”的课堂氛围,在这样自然的氛围中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有“放松(Relax)”的感觉。

二、课堂氛围应当让学生感到“自由”和“自主”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潜意识中有一种对学生行为“对与错”或者“好与坏”的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存在于教师的主观意识中,当学生的行为有悖于这样的标准时,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进而对学生采取惩罚的措施。比如学生在开课仪式中如果表现得动作迟缓,站姿不规范,或者声音不洪亮,违背了教师潜意识中“动作迅速、站姿挺拔、声音洪亮”的标准,有教师就会要求学生再做一次。这种要求学生“再做一次”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借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同时发泄自己的不满。

原本意欲表现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礼仪,却演变成为了教师惩戒学生和控制课堂的一种手段。凡此种种的惩罚,其实就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类似的例子还有,在一年级诸如“26+2”与“26+3”比较大小的练习题中(见图1),教师的评判标准是“先计算出答案,再比较大小”,如果学生直接比较大小,有教师就会视为错误,并强令学生修改,甚至采取“不修改完不许回家”的惩罚措施。

图1 学生练习扫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释放思维、分享想法”的过程,释放想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与教师不同的生成。对于这样的生成不仅不应当惩罚,更应当给予鼓励与分享。[2]过于严格和频繁的惩罚会给学生带来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感觉,引发情绪的不安与焦虑,产生“羞耻(Shame)”和“负罪(Guilt)”的感觉。长此以往,会引发学生对约束的“反抗”心理。这种反抗心理自然会迁移到对正当约束的反抗,当今社会中种种不良现象或许正是与基础教育中的“约束”所形成的反抗心理有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知识的代表者,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当这种权威受到挑战的时候,教师自然的反应是采取行动捍卫这种权威。前面的案例中,教师让全班同学“再做一次”,让全体学生共同弥补少数学生的“过失”,其实就是利用强权捍卫权威。让每一名学生都意识到教师权威的存在以及不可侵犯性。教师潜意识中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最轻微的错误都可能受到惩罚,同时发泄对触犯权威的愤怒,进而唤起学生对权威的畏惧感。[3]这种教师权威再认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关系“疏离化”的过程。营造出“师”与“生”两种阶层的对立。这样的过程赢得的不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而是一种畏惧与恐怖。长此以往,学生的行为不再是自主的,而是看教师脸色。

“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期望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这就需要一个较少约束和惩罚,相对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自主地产生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用多样化的方法营造多元化的课堂氛围

“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应当通过多样的方法进行营造,不应该被苛求为同一个模式。在国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McLaren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圣瑞恩天主学校(St. Ryan Catholic School)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课堂氛围改革实验,通过改革使这个曾被认为最难改变的学校的学生展现出了对天主教教义和知识学习的兴趣。[4]MaLaren认为在这个以葡萄牙裔学生为主的社区中,学生由日常生活状态(street-corner state)向学校学生生活状态(student state)转变的过程最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进入课堂和教师如何开启课程这一过程中。如果这一过程转换得较好,那么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信仰塑造就更容易发生。该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在教室中悬挂十字架,在教室墙上手工撰刻忏悔经(Act of Contrition)和加拿大国歌,并在上课之前全体合唱。这些方法对于一个天主教学校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可以看出,灵活多样的方法所营造出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无声的(muted),但却是剧烈的(dramatic),它渗透到了学生的认知情感中,并慢慢地外化为学生的现实表现。endprint

课堂氛围不应当是模式化的、单一的和机械的,而应该具有多元性。Jones.Pang和Rodriguze认为,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一位三年级的小学教师为例,她将传统的课堂仪式进行了改造。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没有机械的师生问好,而是让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学生来到讲台前讲解自己所属的文化中是如何展开协作的,并最终制定一个大部分学生都能认可的、能够包容多种文化的规章。[5]课堂氛围应该是不同文化共同的体现,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独裁”。

“变教为学”追求的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不再是权威地告知和讲解,而应当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然、自由、自主”。自然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到放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释放学生的思维,自主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具有自信。为了营造这样的课堂氛围,除了应当减少前面提及的“整齐划一”和“惩罚约束”的活动之外,还应当避免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竞争攀比”的言行。诸如“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样的语言,实质上营造的是运动场上“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给学生带来的是紧张,而不是放松;再如“别的同学都能做到,怎么你就不能呢?”,这样的语言实际上营造了“攀比”的氛围,攀比的氛围可能产生的心理是“自愧不如”或者“不服气”,对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有害的。[6]

因此为了营造“变教为学”所需要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自身课堂中的语言,识别并改变可能导致整齐划一、惩罚约束和竞争攀比氛围的语言。

参考文献

[1]韦伯著,约翰内斯·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 经济与社会(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1

[2]郜舒竹. “变教为学”与“应对生成”.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4(4).

[3]福柯著,刘北威,杨远婴译. 规训与惩罚(第4版)[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63

[4]P. L. McLaren. 1985. Classroom Symbols and the Ritual Dimensions of Schooling. Anthropologica, New Series, 27,(1/2),161-189.

[5] E. B. Jones, V. O. Pang & J. T. Rodriguez. 2001. 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Culture Matters. Theory into Practice, 40(1),35-41.

[6]郜舒竹. “变教为学”再说备课.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4(5).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100048)endprint

猜你喜欢
权威惩罚营造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美丽可持续
Jokes笑话
洗水soft fabric
真正的惩罚等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