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武陵民族地区的调研

2014-08-15 00:47袁东升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村民民族生态

袁东升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贵阳学院,贵州·贵阳 550005)

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生态文化,其目的是为民族地区建设生态家园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服务。目前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如何?怎样才能纵深推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生态文化建设?我们就此问题在武陵民族地区进行了调研,现就调查情况和笔者的一些思考陈述于下。

一、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开展了部分和谐生态文化建设工程。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自觉自省,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积极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如笔者所调研的恩施市芭蕉乡,就在村级公路两边放置了分类垃圾桶,便于村民丢弃垃圾物,既保护了当地的环境,也促成了村民生态意识的逐渐养成。

(二)政府对和谐生态文化建设工程进行了一定的宏观引导。近年来,在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中,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对各地的生态文化建设工程进行了必要的引导。政府主导力量强的地区,其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势头较好;政府主导力量欠缺的地区,其生态文化建设较差。如笔者访谈的恩施州咸丰县一个乡镇干部的言语较能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对于生态文化建设的大道理我们不是很懂,但是我们每年都会通过召开一些有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向他们说明保护自己周围环境的重要性,号召他们改变自己一些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我们还会时不时地通过发放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小册子,举办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竞赛,以引起这些村民对保护自己环境的自觉。”

(三)村民对文化生态及生态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欠缺。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村民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都强调应该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但是绝大部分村民都没有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既会涉及到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建设,还会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宣恩县长潭河乡一个村民所说:“我们周围的环境是要保护好,一些坏生活习惯要改过来,但是现在马上改过来又很难,再说,虽然我们知道有些习惯不太好,但又不愿意把它改过来。”

(四)民众参与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不积极不主动。在恩施州各地的生态文化建设中,各级政府部门发挥了一定的主导作用,但是当地民众参与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不积极不主动、参与程度很不够。如恩施市黄泥坝村一位接受我们访谈的人说:“只要能够找得到钱,我才不管它环保不环保,生态不生态,和谐不和谐;要是上面政府逼我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就临时应付他一下。”

(五)社会全体力量参与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不够。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其中,生态文化建设才会达致较为理想的效果。而笔者调查的恩施地区,基本上都是政府部门在搞生态文化建设,社会上其他成员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很不够。

(六)对和谐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把握不准。要科学地开展和谐生态文化建设,准确地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至关重要。据我们调查,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村民,对和谐生态文化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都是模糊不清的。如来凤县旧司乡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生态文化就是搞旅游,发展经济,这个东西好,就是要让人搞,但是我们这个地方搞没有什么意义,发展(前景)不大,因为我们这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再如恩施市芭蕉乡一位村民这样对笔者说:“关于生态文化,我是心里想得到,就是表达不出来。我在这里理解就是说茶叶,就是说茶叶上不准打农药,要控制农药超标,要控制农药的源头……”

二、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迟滞的原因

(一)部分政府官员对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理解不全面,未充分准备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一是对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没有弄清楚,未科学地安排好区域内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二是对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关系的理解不全面,甚至错误地把二者理解为同一个概念。三是对和谐生态文化建设可能要面临的困难估计不够,很多官员都乐观地认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比较容易开展的工作,如恩施州来凤县一官员曾这样自信地对笔者说:“生态文化建设这项工作好开展,只要我们以政府的名义正式向外发布,下面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工作,就能够建设好和谐生态文化”。

(二)和谐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划拘泥于形式,很不科学。近年来,民族地区逐渐地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民族地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建设工程。但是,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未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把生态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保护和治理环境。二是在制定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时,未充分征求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而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单方面地制定规划,规划操作性不强。三是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时,没有考虑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部分生态文化建设项目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五是进行生态文化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培养村民生态素养、建构村民生态意识的紧迫性。

(三)民族地区民众生态素养较低,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很不够。民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与其生态素养有着直接关系。目前,民族地区民众的生态素养普遍偏低,我们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恩施州民众的生态素养情况进行了深度调查。我们随机调查了50位当地居民,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情况,有73.5%的民众表示在外用餐时全用一次性用品,只有3.8%的民众表示在外用餐时从未用过一次性用品。在节约粮食上,高达86.8%的当地居民每顿都有粮食剩余,这反映浪费粮食普遍存在于民众中。对塑料袋的使用情况,66.7%的居民对使用过的塑料袋保存下来备用,反映民众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仔细观察,大部分留用的塑料袋主要还是丢掉。综合分析看,现在民族地区民众的生态素养还是比较低的。

由于生态素养偏低,在本地生态文化建设中,多数村民不是主动参与,而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访谈中,一些村民说:“我不知道什么叫生态文化,也不知道怎么去建和谐生态文化,上面怎么说的,我们就怎么做;政府说怎么建,我们就怎么建吧。”一位从事基层工作多年的村干部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我们这个地方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越来越少了,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观念基本上看不到了,赌博、迷信等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却非常盛行,我认为我们这里的村民离生态村民还相差很远。”

再就是民族地区民众对生态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一是没有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二是没有领会透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的相互关系;三是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四是对生态文化建设内容方面认识广度和深度不够。

(四)本土民间组织发育不成熟,也没有充分借鉴国外民间组织的生态文化建设经验,以至纵深推进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生态文化的成效不明显。

中国本土民间组织发育较晚,已有民间组织运作模式与理念大多受国外民间组织的影响,仅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所带来人居环境的恶化问题,而从生态文明角度关注生态文化建设的民间组织,目前在民族地区尚未出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应该避免走过往的老路和弯路,应该培育和扶植一大批本土民间组织,关注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生态文化建设理念,在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西方国家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可资借用的成功经验,武陵民族地区未充分利用当今社会接受信息多样化便利化快速化这种条件有选择地吸收相关信息,尤其是对于西方国家在其落后地区建设生态文化的形式、途径和切入点,非常有参考价值,极值得我们民族地区借鉴。

(五)专家和学者对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不足。生态文化建设既需要政府和民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同样也离不开专家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相关问题的深度应用研究。虽然对于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部分专家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比较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三、建设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的建议

(一)从学术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更需要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一是对与生态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论研究,拓展并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从理论层面指导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二是加强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的解决措施。三是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学者对某一方面问题进行专题纵深研究。四是组织研究人员从跨学科角度对生态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研究。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各方面力量建设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力量应该是广大各族民众,但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绝不可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倾斜。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应该从长、中、短期的维度制定与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息息相关的政策。各个地方要因族因地制宜地拿出能够真正推进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生态文化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

二是智力和技术支持。就是要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根据我们的前期调研,民族地区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最缺的就是智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撑,我们应该根据各个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和谐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给予他们最新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推动该项工作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

三是信息引导。要着力传授先进的生态文化建设信息;及时提供其他地方在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可行的做法。外地经验和做法应该要切实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便达到最优效应。

(三)加快知识转型,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并提高民族地区干部的执行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打赢加快建设和谐生态文化这场硬仗,取决于我们干部人才队伍是否具备适应和谐生态文化建设要求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我们民族地区的干部是否把基层创造的经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用以指导民族地区的实践。要打造一支规模宏大、适应和谐生态文化建设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要打造一支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开阔,能与国际人才进行对话的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通过大规模培训民族地区干部,使民族地区干部不仅有建设和谐生态文化的良好愿望,而且具备领导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高超本领,做一个有勇有谋、有思路会操作的民族地区新型领导干部。

另外,要通过强化责任来提高民族地区干部的执行力。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建设成功与否,与民族地区干部执行和落实上级党委行政下达的和谐生态文化建设政策的工作能力息息相关,要纵深推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民族地区干部在建设和谐生态文化中的执行力,大力倡导不折不扣抓执行的精神,以强大的执行力来促转变、促发展,在抓执行上见分晓、比高低。

(四)培育生态村民,建设和谐生态文化。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大力培育“亲自然、绿消费、爱环保、注言行、崇和谐、尚文化”的生态村民,提高村民参与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自觉。要通过教育,使民众明确他们在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树立“自强自立、关爱村寨、文化自觉、互助发展”的精神,增强他们在和谐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感。要建设民族地区和谐生态文化,培养民族地区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关键。一是应该创建一个民族地区村民对民族文化从文化自省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的氛围。二是大力保护民族文化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空间,为文化自觉搭建一个舞台。三是应该充分地发动民族地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湖北省恩施州统计局. 恩施州2009年统计报表[R].

[2]段 超. 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6).

[3]周 鸿. 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J]. 思想战线,2005,(5).

[4]郭少棠等.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5]唐彬等. 生态文化:新时期文化创新的新方向[J]. 理论月刊,2008,(9).

[6]鄂云龙.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关系[J]. 环境教育,2009,(7).

猜你喜欢
村民民族生态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生态养生”娱晚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