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2014-08-15 00:51米西鹏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6期
关键词:德育课生命生活

◆米西鹏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职业教育中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历史承担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双重任务的德育课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新课标呼唤德育课教学向生活回归,围绕生活,反思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德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睹“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现阶段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所以鼓励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多彩的社会。

要培养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如党和国家的会议、建设项目、事件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台体现东方特色的庆典,以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对奥林匹克精神作出全新的阐述,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和现代精神融为一体,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向往。激发了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站在这一起点上,我们看到、学到了什么,又将应对哪些新挑战。多数学生看了奥运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精神。突出了一个耀眼的“和”字,展示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深情表达了和平发展的主题。向全世界传递团结、友谊、和平的信息,体现奥运精神实质,学生从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不同角度解读这场世界盛会。

二、善待生命,实现人生价值

2008年汶川地震,地震给我们的启示是珍爱生命、珍惜生活。教育的价值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教育的起点应是人的生命,教师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把生命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地震中,许多人用生命诠释了价值性生命的真正含义。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追求的生命,部分学生生命意识缺失,从某种意义讲是没有从完整意义上理解生命的内涵,教师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首要的就在于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命个体去尊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积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公平、善良和正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更是生命意识的核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学生。当学生犯错令人生厌时告诉自己,这个生命可能被溺爱浇的枯萎了,教师的良知不允许他继续枯萎下去;当学生迷茫不知所措时,这个生命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他认为是天大的挫折,师德决定了要让这个生命获得帮助。教师对生命的理解能感化一个生命,从而激励、引导其健康成长。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对学生来说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教师具有独立完美、积极向上的人格才能使学生的人格趋于独立和完整,才能润泽学生的心灵,引领其爱自己、爱他人共享教育的幸福。

我们要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和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中认识和体验所学知识。“三鹿奶粉”事件,引发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只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制度,这类事件消失人民生活才能安康。利用德育课的经济和政治生活内容论证,既能引起共鸣还能达到教育目的。

三、理解生活,以德为先

德育课教学承担着道德及知识传授的双重任务,但我们的教育存在着拔高的倾向,甚至脱离学生实际,使教育内容悬在空中,学生一味的苦读,但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认识片面、极端,把“诚信”当成“傻瓜原则”,道德观念淡薄,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德育课应摆脱大而空的教条,全方位进行道德教化,生成良好的德行。

从教师入手,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扮演者重要角色。有人曾说“你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师要公事公办,是非分明,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工作认真,不弄虚作假,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学校入手营造良好的育德环境。硬件上,在校园贴校训牌、名人画像和警句,增加图书藏书量,设图书角、布置板报。创建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软件上,要制定一些合乎情理的规章制度,结合教学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助合作,培养团结、诚信、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校风。设立每月“校园之星”,树立“品德典范”;开设先进人物报告会等。召开家长会,同家长共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体现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点点滴滴使学生耳濡目染,心灵纯净。

四、体验生活,服务社会

德育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新一轮课改彰显了这样一个理念: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是德育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俗话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德育课教学要给与学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实践和探究的机会。

生活实践,行是知之始。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德育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中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实践。通过自身的实践才得以体验和内化,达到思想的提升和品德的形成。增强社会生活实践意识,把教材中提出的实践活动尽可能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创造性的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世界,努力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知行统一,造就学生的生活本领。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把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所学的基本理论,把握社会的热点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探究,知是行之成。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会创新交流,学会分享成果。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探索,从而体验知识生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等能力。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努力使德育教育洋溢生活的气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既有利本课程发展,又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课生命生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运用对话教学增强德育实效——浅谈对话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