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系统教育初探(下)

2014-08-15 00:49亢晓梅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英才教学方式儿童

亢晓梅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三、英才系统教育结构

英才系统教育是教育大系统的一个独立子系统,它与普通教育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因此,英才系统教育结构与普通教育系统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英才系统教育结构划分的依据多为普通教育的结构。结构就是构成系统的元素,依据某种原则、某种关系而联结在一起的整体框架,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纵向结构

依据教育层次划分而产生了从低到高的纵向结构,具体包括学前英才教育、初等英才教育、中等英才教育和高等英才教育。低端教育为高端教育奠基,高端教育引领低端教育发展,各级教育层层相联,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二)横向结构

横向结构含有两个类型,一是依据教育类别划分而产生了横向结构,具体包括普通英才教育、职业英才教育、特殊英才教育、成人英才教育等。二是依据学制划分为全日制正规英才教育和业余英才教育。横向的各个英才教育之间呈互补关系,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造成结构的不完整。

(三)依据学生的素质类型划分的结构

1.五育素质结构。根据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的培育而划分的素质结构,包括德育英才教育、智育英才教育、体育英才教育、美育英才教育和劳动英才教育。对五育素质英才教育的实施必须把握好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不可相互割裂进行,否则,就会出现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

2.二因素结构。根据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育而划分的因素结构,包括提高智力因素的英才教育和提高非智力因素的英才教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每一个英才成长都要同时考虑的两个方面,因此,实施英才教育时要进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四)功能结构

依据AGIL模型分析,发挥A(适应)功能的有:英才课程、英才教育教学模式、英才师资、英才教育技术、英才教育设备资源。发挥G(目标达成)功能的有:英才教育目标、英才教育管理。发挥I(整合)功能的有英才教育政策法规等规范。发挥L(模式维护)功能的有:英才教育价值观。

四、英才系统教育模式构建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坚持一定的教育原则,设立相应的教育目标,通过有关的课程设置和资源条件的配备,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采取合理的评估,保障既定教育目标实现的多因素组合形式。教育模式的推行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政策法规等制度条件,教育实施的技术条件。

英才教育模式的推行必须具备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国家英才教育政策法律提供制度支持;二是全国性英才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英才系统教育模式是在教育公平、追求卓越、坚持创新的理念指导下来构建的。实施英才教育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灵活弹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切实将教育原则真正贯穿于教育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置、资源配备、教育评估等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任何单一和固定的模式都不可能适合规模重大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能够完成培养英才使命的教育模式应该是由多种类型且相互间具有关联性、互补性的模式组成的模式群或模式集合。英才系统教育模式具有多维立体的特点,覆盖横向结构、纵向结构、素质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英才系统教育全结构。

(一)制定法律、政策,完善英才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

我国英才培养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缺乏完善的英才教育系统,究其原因,与我国一直以来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有重要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要求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我国一些地区也已经开始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改革,如北京实施的翱翔计划,上海制定的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验”等。我国应在借鉴境外英才教育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尽快制定我国关于英才培养的教育法律政策制度。

(二)建立全国性专门教育机构,提供助推英才教育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

为了保证英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效管理和监督英才教育过程中的政策执行情况,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设立专门针对英才培养的教育管理专门机构。其具体职责范围应当包括: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英才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起草具体的实施办法,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本区域英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指导和管理英才教育工作;拟订本区域英才教育的标准,审定教材,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工作;管理本区域英才教育教师工作,指导教师培训,建设专业化英才教育队伍;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本区域筹措英才教育经费、基本建设投资的政策,等等。

(三)坚持公平、卓越、创新的英才教育理念

1.英才系统教育要遵循教育公平理念,教育公平具有三重内涵

——要保障受教育者的机会均等,让每一位儿童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因个人天赋、家庭出身、贫富、性别、种族、残疾与否等原因而受不公正待遇,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同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努力实现从低水平的同质公平向高水平差异公平的转化。同质公平就是无差别的公平,在入学、资源配置和评价等方面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同等对待全体儿童;差异公平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和兴趣对他们实行不同的教育,以及在不损害他人教育利益的前提下尊重人们自由选择教育的权利。通过差异教育有区别地对待不同儿童,每个儿童都能接受与其天赋和能力相适应的教育,尽力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促使儿童的潜能得到最大开发,最终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

——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进行优先扶持。制定特殊扶持政策,使英才教育资源向城乡困难群体子女、身心障碍儿童等处境不利群体倾斜,设立免费英才学校、班级等教育机构,促使弱势群体中的优秀儿童成长为英才。

2.英才系统教育要树立追求卓越的理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卓越的解释是超出一般,非常优秀。英才教育所秉持的卓越理念包含多种含义。追求卓越鼓励人们要不断进取,敢于争当优秀,勇于攻克难关,成长为专业权威、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者。

——专业成就拔尖,成为在群体中非常优秀的人才,即成为人才金字塔塔尖的人才。

——追求个体潜能的最大开发,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鼓励多元卓越发展。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揭示的,人的优势智能不尽相同,各种智能无优劣先后之分。英才教育促进专门智能的单独发展,也促进多种智能的联合发展,更鼓励全体智能的综合发展。

3.英才系统教育要秉持创新理念

英才系统教育创新理念有两层含义。

(1)作为“系统”的英才系统教育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通过不断地创造与革新维护教育系统的均衡与变迁活力,使教育子系统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创新理念要求英才系统教育要根据主客观需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政策等具体因素,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英才系统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创新素质。通过英才教育使儿童掌握创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具备创新精神,成为创新型人才。

(四)坚持“英才为本”的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是体现教育理念要求,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的基本准则,上承抽象的教育理念,下接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在教育模式构成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英才系统教育要坚持“英才为本”原则,真正视儿童为教育的中心,一切的抉择均以有利于儿童为依据。

1.全面性原则。英才系统教育的对象是全国各地的所有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儿童的全面素质,通过教育使他们的各种素质得到提高。

2.差异性原则。尊重儿童的不同需求,承认儿童存在的差异,保护儿童的个性,对儿童施以有区分性的适合教育或个别化教育,使儿童个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使儿童整体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面貌。

3.灵活弹性原则。英才系统教育要求教育管理具有灵活性,设计弹性制度与办法,比如,实行先修制、学分制、弹性学制,走班制、跳级制、跳科制,提早入学、提前毕业等。

4.发展性原则。英才系统教育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以赏识和激励对待儿童。在教育中做到扬长补短,使儿童的优势更优,短处补长。营造使儿童能够自由向上发展的宽容性环境。对英才儿童的评价采用有利于发展的评价。

(五)立体化定位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对于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定位和引领作用,直接体现着教育理念与追求。英才系统教育要突出“卓越”和“创新”两个目标,体现多方面与多层次兼顾的立体化特色。把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知识、情感、技能潜能得到最大开发的,学习、创造、合作、研究等各种能力协同提高的立体教育目标。这些目标要求和计划达成高度既要包含普通教育目标,又要高于普通教育目标;既重视基本素质又重视特殊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既重视通识能力又重视专长及创造技能的训练;既重视具体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的掌握,又重视知识的运用与建构,更重视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既重视普通情感的教育又重视特殊情感的培养。

(六)课程设置重视多元区分性、学段衔接性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英才培养课程与普通课程相比较,在内容上要更丰富和具拓展性,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规律、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学科意识的养成、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合理配置各种课程,使得必修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结构合理完备,引入国际化课程,开发民族化课程;调整学科课程,增加活动课程和拓展课程的比例。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便于培养特色人才,也便于开展课程的校际交流。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具有区分性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借鉴美国的双学分课程模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各学段衔接课程,实行课程的学分互认办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学习高一阶段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教育教学方式是教育教学场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具体形式与措施,对学生发展产生直接作用,对学生成长会产生短期与长期影响。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英才系统教育中,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将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方式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等的发展,以及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可采取以下方式。

1.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地位,实现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2.自主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自讲、自练、自评为主,教师起引导、组织和答疑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自我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养成。

3.开放式教学方式。把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学校以外的广阔领域。把教学内容从书本知识扩大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4.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古老而历久弥新的教学方式,其生命力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并把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问题带知识,由浅入深、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获得规律。再进一步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1]

5.差异教学方式。这是由华国栋教授提出的在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的一种方式。要求在普通班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方式,实施“差异教学”,将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匹配,以便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2]

(八)运用多元发展性教育评价

对学生的评估要紧扣卓越和创新教育教学目标,形成包含从合格到优秀梯次上升的多极指标体系,评估要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进步与提高,杜绝贴标签式的终结性评判。采用多类型的评估方法,比如过程评价、档案袋评估等。评估内容要全面而完善,包括学生的个性因素(如智商、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学习成效(如知识、情感、技能、作品等)、社会性因素(如交往、合作、互助、慈善)、创造力、领导力等。评估主体要多元,把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九)实行弹性教育管理制度

弹性教育管理制度表现为教育体制、机制运行兼具灵活性与统整性。通过深度教育改革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弹性人才培养机制。在每所学校都要承担英才培养任务的前提下,建立专门学校或优质资源支持中心等英才教育机构,统整教育资源,形成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并举,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携手,实体办学与网络办学互补的多元化英才教育的格局,使英才教育既成为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又具备独立的运行机制。

[1]张胜利,等.超常教育模式实践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

[2]华国栋.你也能出类拔萃——普通班的超常教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英才教学方式儿童
诚聘英才
苏州:最高礼遇献给天下英才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沈阳体育学院诚邀天下英才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