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研究

2014-08-15 00:44聂佩进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出生率红利湖北省

聂佩进,左 洁

(1.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1;2.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人口转变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从而带来了人口红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时过境迁,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也让中国社会面临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压力,加速了人口红利流失,也让探讨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期及如何延续人口红利成为社会和学界的热点。湖北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全国中游,其人口发展历程、人口迁移动态及人口红利的变动都具有自身特点,很具有研究价值。

一、湖北省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分析

湖北省人口转变历程基本与全国人口转变保持了同步,根据每个历史阶段人口出生率的不同,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段历史时期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3年,人口高出生率阶段。这段时期,湖北省平均人口出生率31.66‰,平均死亡率11.47‰,平均自然增长率20.15‰,呈现典型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特征。这一时期变动最显著的是死亡率,1950年代的平均死亡率13.28‰,1960年代快速降为9.39‰(剔除了1960年数值的影响),所以196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明显高于1950年代,高出了7.31‰。这一时期也是湖北省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总人口从1949年的2580.94万人增长至1973年的4294.63万人,增长了66.4%,年均增长2.24%。

第二阶段:1974-1993年,人口出生率中速稳定阶段。湖北省平均人口出生率20.146‰,平均死亡率7.43‰,平均自然增长率12.71‰,呈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初期阶段特征。

第三阶段:1994-1999年,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阶段。湖北省平均人口出生率14.90‰,平均死亡率6.71‰,平均自然增长率8.19‰,呈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后期阶段特征。

第四阶段:2000-2009年,人口出生率低速平稳阶段。湖北省平均人口出生率8.9‰,平均死亡率6.03‰,平均自然增长率2.87‰,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征。

第五阶段:2010年之后,人口出生率重新上升阶段。湖北省平均人口出生率10.38‰,平均死亡率6.02‰,平均自然增长率4.36‰,与上个阶段相比,平均人口出生率和平均自然增长率都止跌回升。

二、湖北省人口变动及其特征

1.人口规模增大,人口增速下降

截止2011年,湖北省共有户籍人口6164.1万人,是建国初期1952年人口的2.24倍,年均增长1.66%。其中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增长幅度最大,1952-1979年27年间,湖北省总人口增长了1881.58万人;增长下一个1000万人,湖北用了14年(1980-1994);从1995至2011年的16年间,湖北总人口仅增长了437万人,人口规模变动的速度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明显减速。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按常住人口进行排名,湖北省总人口规模排在全国的第九位。

2.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大,老龄化程度加深

受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湖北省平均人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7.25岁提高至2010年的74.87岁)的影响,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逐步从一个年轻型社会转变成为老龄化社会。以2000年和2010年的2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2000年,湖北省0-14岁人口占比高达22.87%,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仅占6.3%,还是一个成熟性社会。10年之后,0-14岁人口占比就下降至13.91%,降低了8.96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9.09%,提高了2.79个百分点;超出国际老龄化社会7%标准线2个多百分点,湖北省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老龄化社会。

3.人口流出严重,不同城市对人口吸引力不同

湖北省是人口流出重要省份,到2010年共有超过400万湖北人在外地工作和学习。湖北省人口外流现象在2000年之后越来越突出,2000年,湖北省净流出人口290万,到2010年增长至452.23万人,后者是前者的1.56倍。从湖北省内不同区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多、工资收入水平较高,对人口吸引力较大,保持着人口净流入;而一些相对落后地区,人口的流出大于人口流入,成为人口输出地。从2010年六普数据看,湖北省内实现人口净流入的只有2个市,分别是武汉市净流入140.17万人,宜昌市净流入6.1万人。其他市都是人口净流出地,其中排前三位的是黄冈市(净流出128.04万人)、荆州市(净流出94.9 万人)、恩施州(净流出68.54 万人)。

三、湖北省人口红利周期的预测分析

1.预测结果

人口红利周期指的是人口总抚养比低于50%的时期,这段时间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的绝大部分,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相对较少,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形成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人口环境。对湖北省人口红利周期的预测,以2010年湖北省分年龄人口为基期,利用趋势外推法和灰色预测法,预测出了2011-2040年的分年龄人口,然后计算出人口总抚养比,从而得出人口红利周期。

从预测结果来看,湖北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进入人口红利周期;到2015年人口红利达到峰值,此时总抚养比为34.87%;2015年之后,人口红利开始逐步消失,到2036年人口红利周期结束;2037年,总抚养比又开始高于50%,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

人口红利周期阶段,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动趋势是截然不同的,少儿抚养比先是大幅度下降,从1990年的42.96%下降至2010年的19.28%,下降了23.6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2010年之后,少儿抚养比基本稳定下来,保持在19.28% -21.92%区间之内。老年抚养比基本保持了连续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8.26%一直上升至2036年的30.26%,其中1990-2010年这段时期老年抚养比增长较慢,仅从8.26%上升至11.81%,20年间仅增加了3.55个百分点;2010年之后,老年抚养比增速加快,从2010年的11.81%提高至2036年的30.26%,26年间增加了18.45个百分点。

少儿抚养比的大幅度下降把湖北人口发展带入了人口红利周期,这得益于从1970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严格计划生育政策,湖北的人口出生率从1980年的20.36‰下降至2010年的10.36‰。但是持续的低人口出生率加快了湖北人口从青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的速度,促使人口老龄化提前来到并日益严重,未富先老成为未来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人口红利的消失则主要归因于老年抚养比的持续快速上涨,实质是人口老龄化一步步吞噬掉了人口红利。湖北省在1999年开始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是本世纪初的十年,人口老龄化速度较慢,六普数据显示,到201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达到520.41万人,占比为9.09%,较五普数据上升了2.78个百分点。2010年之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从预测数据看,到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会达到14.13%,湖北省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030年达到16.46%,到2040 年达到22.97%,届时,5 个人里面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也佐证了人口红利的消失。从预测数据看,湖北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在2011年达到峰值,为4408.22万人,随后劳动年龄人口开始逐年下降,到2020年降至4194.47万人,到2040年降至3870.91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2010年达到峰值,占比为76.9%,随后占比开始下降,到2020年降为70.43%,到2040年降为64.88%。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的过程,也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过程。

2.湖北省人口红利周期的地域特性

由于地区间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存在差异,所以各地区进入人口红利周期的时间不尽相同,人口红利周期长短也不同。将湖北省与全国和浙江省的人口红利周期进行比较,探寻地区间人口红利周期的差异并做出解释。

进入人口红利周期的时间,浙江省最早,1985年左右进入人口红利周期;全国进入的时间是1990年;湖北省直到1992年才进入人口红利周期,比东部省份浙江晚了7年,比全国晚了2年。进入时间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各地少儿抚养比不同造成的,1980-1990年间,全国的少儿抚养比从54.25%下降至41.28%,降低了12.97个百分点;浙江省从45.12%下降至33.33%,降低了11.79个百分点;湖北省从 52.51% 下降至42.96%,降低了9.55个百分点。可见,湖北省的人口抚养比起点较高,下降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进入人口红利周期的时间也晚。人口抚养比的差异,反映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湖北省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要弱于全国,更弱于东部省份浙江省,湖北省的人口出生率高于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人口红利周期时间的早晚也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较早的进入人口红利周期,人口红利推动地区经济起步较早,并一直领先全国发展,而湖北省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进入人口红利周期的时间比东部地区晚5年以上,导致经济起步晚,直至今天也一直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人口红利周期,全国是1990-2035年,共46年;浙江省是1985-2032年,共48年;湖北省是1992-2036,共45年。湖北省人口红利周期比全国少1年,比浙江省少3年,人口红利来的晚,走的早,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流动,湖北省是人口流出地,并且流出的人口大部分是劳动年龄人口,无疑会提高湖北省的人口总抚养比;而浙江省是人口流入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涌入,不仅缓解了浙江省的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更扩大和延长了人口红利周期。以2010年普查数据为例,湖北省净流出人口达到452.2万人,而浙江省的省外流入人口超过1000万人,达到1182.40万人,两省人口流动差异明显。

3.湖北省人口红利的城乡差异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仍然呈现城乡二元特征,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存在,更加强化了经济社会的二元性。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期,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差距吸引着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户籍制度的羁绊,中国流动人口全家迁入城市的成本和困难很大,这带来了候鸟式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也产生了乡村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问题,而这无疑会对城乡的人口红利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湖北省是人口流出大省,农村劳动人口除了流入省内城市外,也大量流入到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湖北省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人、小孩、妇女成为农村人口主力,空巢家庭普遍出现,越是贫穷的农村空巢家庭越多。湖北六普数据显示,农村地区65岁以上老人数量达到301.41万人,占农村地区总人口比重为10.47%,比城市地区(7.52%)高出了2.95个百分点;农村地区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5.02%,比城市地区(11.84%)高出了3.1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老人和少儿人口占比较高,反映在抚养比上就是农村地区的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都高于城市地区。老年抚养比,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高4.73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高5.48个百分比;总抚养比,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高10.2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地区的人口红利消失的更快,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农村地区面临的发展任务更为艰巨。

近些年来,湖北省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农田荒废、农业萧条、农村衰败,根本的原因在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口红利严重流失,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对“三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空心化难以避免。要扭转湖北省农村空心化的趋势,需要大力改变农村人口结构,集聚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但是在湖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完成之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不会变,农村人口红利仍将面临着步步流失。

4.湖北省人口红利的市域差异

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就像个聚宝盆,会把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各种市场要素吸引和聚集到城市中来,从而形成一种农村补贴城市的反常现象;同时,市场经济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马太效应”,先发展起来的、发展程度高的城市会对后发展起来的、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城市形成竞争优势,更容易吸引和集聚社会资源。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第一大城市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2010年净流入人口超过140万人,成为人口红利竞争的最大受益者。从湖北省不同城市人口总抚养比来看,湖北省13个地级市中唯有恩施州尚未进入人口红利周期,其人口总抚养比仍高于50%,高达53.4%;恩施州拥有较高的人口总抚养比,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恩施州的出生率高,少儿人口抚养比达到28.66%,成为湖北省少儿抚养比最高的地区。恩施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共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国家针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对较宽,导致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少儿出生率高于一般地区。二是恩施州是人口流出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六普数据显示,恩施州净流出人口达到68.54万人。

湖北省其他12个市都进入人口红利周期,武汉的人口红利最为丰富。武汉的人口总抚养比最低,为29.31%;其他11个地级市的人口总抚养比都高于30%,其中黄石、黄冈、咸宁3个市的人口总抚养比超过40%,均处于人口红利周期的初始阶段。

四、小结

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成功的人口转变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人口红利。湖北省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人口转变,从建国初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本世纪初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较短时间内人口转变的实现给湖北省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成为推动湖北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湖北省于1992年进入人口红利周期,2015年达到人口红利峰值,2037年人口红利完全消失,重新进入人口负债期,整个人口红利周期长45年。湖北省人口红利周期不仅低于东部省份——浙江省(48年),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年),原因在于湖北省是人口流出大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东部沿海区域,造成了湖北省人口红利的外流。

湖北省内人口红利呈现巨大地区差异。分城乡来看,城市地区是人口红利的流入地,是人口红利竞争的受益者,而农村地区是人口红利的流出地,是人口红利竞争的受损者,空巢家庭、人口过度老龄化带来了农村空心化。分大中小城市看,城市规模越大、经济越发达,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越大,也更容易成为人口红利竞争的受益者,武汉是湖北省内人口红利竞争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日益加深,湖北省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将不可避免。如何延缓人口红利的消失步伐,并且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等途径来开拓第二人口红利及其他红利,成为湖北省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1]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1).

[2]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5).

[4]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6).

[5]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J].经济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出生率红利湖北省
No.5 2020年出生率创新低
出生率创新低,都是压力惹的祸吗?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健康红利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科技体改:“创新红利”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