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融入困境探讨——基于M市的个案调查

2014-08-15 00:44张红霞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农村

张红霞

(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一、问题提出

随着高校扩招,大批农村籍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作为农村中的精英群体怀揣着改变农民身份实现阶层流动的梦想来到城市。这一部分群体经由高等教育的塑造已经具有现代性,也具有了城市生存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大学毕业后,一部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城市找到了工作,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这一部分群体在城市融入的状态并不乐观,甚至一部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成为“蚁族”。当代社会中“蚁族”指的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作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就业、生活,漂泊在城市,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带,同“蚁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于“蚁族”,农村籍大学生不一定采用“聚居”的居住方式,家庭背景、就业状况同蚁族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群体城市融入的困境,并分析背后的逻辑机理。

社会融入是指特殊情境下的社会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关系网当中,能够获取正常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动态过程或状态。[1]城市融入是指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为细致了解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生活的真实状态,本研究在方法上采用质性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与个案访谈收集资料。在控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的基础上,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获得被访对象。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于2013年8月至2013年11月,共观察和访谈了15位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这15位大学毕业生全部来自于农村家庭,其中毕业3-5年的10人,3年以下的5人;女性7人,男性8人;来自于一本院校的4人,二本及以下的11人。本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访谈内容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状况、生活状况、心理适应等方面。

三、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融入的现实表征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来自于农村家庭,经过高等教育的塑造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在城市就业,期待融入城市生活,这一过程既是再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阶层的向上流动过程。

1.经济层面的融入状况

就业和收入是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这一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步显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机制的影响,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求职的岗位、工作类型、行业、工资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受家庭环境的限制,高考时报考专业、学校等方面父母无法给予这一群体有利的建议,在大学毕业时也缺乏求职需要的社会资源。从调查来看,很多农村籍大学生所学专业是就读于学校名气较差的学校或就业难的冷门专业,加之就业时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最终导致农村籍大学生难以找到高工资的就业岗位。很多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从事简单的技术类或服务类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甚至还有一部分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2]

案例1,王某,女,24岁,某高校文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留在M市,当问及她为什么留在M市、不回家乡工作时,她说,“我父母都是农民,回去也没什么合适的工作,无奈先在M市找个事做吧,一开始考了个律师资格证,现在律所实习,先让别的老律师带着。人家也不愿意带。也没什么收入。后来我又找了个保险公司。说实在的,现在好像也没什么工作,很多招聘的都是销售员。好长时间才找到这个工作的。这个工作也没什么底薪。刚毕业也没经验,好几个月都没什么收入,无奈让我姐姐先打给我2000元,自己实在也不愿意再向父母张口要钱。在城中村租了一间房,一个月200元。条件还凑合。每天出来跑,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活可以干。”

案例2,李某,男,25岁,某二本高校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在一家物业公司做普通职员。他说:“我们毕业时发现真的不好找工作,一些公司要技术人员,但是我们也不是学技术的,很多同学都很难找到工作,甚至一些都回家待着。一些家里有关系的,还能找到工作。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在这没关系,找工作很难。我还算可以的,在物业公司工作。月工资刚开始就1500元。还要租房子、吃饭,一个月下来,根本没什么剩余。在城中村租了间房,勉强住着。关于未来,想都不愿意去想。”

以上2例是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代表,他们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以脱离“农业”、扎根城市为发展方向。在职业方向上,更倾向于找一份发挥自己才干、有保障、相对体面的工作。由于受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立足的空间很小。尤其一些所学专业相对较冷、学校层次一般的农村籍大学生,刚毕业在城市很难生存。很多找的工作与专业所学差距很大,甚至在一些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收入很低,只能简单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民房,除去生活费,每月收入所剩无几。就业空间的挤压,造成农村籍大学生经济收入比较低,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的经济空间。

2.社会层面的融入状况

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教育内容以现代化知识为主。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不同的专业学习,按照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进行塑造。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农村籍大学生在生活理念、价值观念等基本上已经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来自于农村,经过多年教育的塑造,已经具有城市生活的基础,也有着迫切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在城市就业以后,农村籍大学生本应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城市居民无太大差异。但是,残酷的就业现实、较低的工资收入、不稳定的就业状况,使得农村籍大学生离城市居民相差很远。由于生活的边缘化,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交往也非常有限,大多局限在与自身状况相差不大的同学群体,与城市居民缺乏正常的人际互动。

“在M市,我一般和同学交往比较多。在城市生活我很习惯,回到农村反倒不习惯。只不过我们的生活比城市居民差多了。房价这么高,买房很难。租住在这里,感觉并不像城市人。”(案例3,男,某一本院校理工专业)

“平时也喜欢逛街,也很喜欢这座城市。只不过在这什么都没有,漂在这,挺自卑的。”(案例4,女,某一本院校理工专业)

“也想留在城市,但是就业这么难,工资这么低,简直在这无法生存”。(案例5,男,某二本院校文科专业)

“城市的生活方式我都是适应的,有时想,有一天我能有自己的房子多好呀。未来太渺茫了。”(案例6,女,某二本院校文科专业)

“在城市生活太艰难了,自己收入这么少,又要交房租。有时为省钱,连续几天吃面条。”(案例7,男,某二本院校理工专业)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经由高等教育的塑造,已经适应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具有了现代价值观。但是由于这一群体较低的经济收入、不稳定的职业状况,难以支付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大多数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内,居住方式离城市居民相差很远。经济收入低,使这一群体很难有高质量的生活,不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一直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化地位。巨大的生活反差,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面对城市居民时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成为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

3.社会认同状况

教育是实现个体身份转变、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多年以来,高等教育是农村孩子脱离农民身份、转换为市民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众的观念中,这一期望始终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农村籍大学生作为农村的精英群体,肩负着改变个人命运与家庭命运的双重使命。从入读高等学校的那一刻起,农村籍大学生及家长就充满了对毕业后离开农村、转为城市市民的期望。虽然,很多农村籍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命运,但是对于他们这一群体来说,已经别无选择,必须留在城市。在家乡的邻居及家长看来,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在这种环境下,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也不再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但是由于城市生活的艰难、就业的困境,很多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认为自己获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

“农村肯定回不去了,父母一直在家务农,供自己上高中、上大学非常不容易。他们认为既然出来读书了,就应该在外面找到体面的工作。”(案例8,男,某一本院校理工专业)

“自己也不愿意跟父母说在外面不好找工作,他们挺不容易的。村里人也羡慕我读了大学,如果再回去种地,让父母的脸面往哪放?村里人怎么看我?其实,在外面压力挺大的,又不能跟父母说。”(案例9,女,某专科学校文科专业)

“每次过年过节回老家,父母及邻居都会问在外怎么样之类的,我都不好意思回答。自己在外混成这样,真的不愿意回家。”(案例10,男,某专科院校理工专业)

“自己上了大学,就不是农民了,但是在M市,自己啥也没有,既没有像样的工作、收入又低、户口又不在这,租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朝不保夕,肯定也不是城市人。”(案例11,男,某二本院校文科专业)

由于多年社会认知的影响,在我国农村社会,农村出身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脱离了农民身份。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农村家庭供养一大学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在乡邻的思想观念里,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也理应留在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在这种社会认同里,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也不能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从毕业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同农民身份的决裂。但是城市高昂的经济成本、艰难的就业环境、微薄的经济收入、边缘化的生活状况,让农村籍大学生很难产生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农民身份的“被抛离”、城市身份转变的困境,使农村籍毕业生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大多数感觉未来非常迷茫。

四、社会流动视角下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生活的困境分析

1.社会结构的宏观背景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城市化、劳动力市场转型、经济结构转型、高等教育改革等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初见成效,中国经济的发展呈逐年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期,发达的城市同落后的农村并存,工业处于相对不发达的阶段。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远远落后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较落后,而传统产业也并无竞争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相对还存在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经济相对非常落后,产业结构以及生产模式大多停留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阶段,工业企业非常少,以低端农业或制造业等为主,适应大学生的岗位非常有限。比如一些中西部的地级市或县城,几乎没有什么高新技术工业,第三产业也不发达,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籍大学生回到家乡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只好选择留在城市。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发展模式具有一种赶超型的发展特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也具有这样的发展路径。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中,我国的高等教育比较落后,为了达到人才强国的目标以及完成中国现代化的诉求,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相对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来说,具有某种“嵌入性”特征。在当前中国社会中,城乡二元结构并存,以现代化知识体系塑造的高校毕业生的知识体系与落后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不契合,也很难在农村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只能以较低的收入、不确定的就业预期漂流在城市。

2.高等教育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社会流动的影响分析

教育是社会成员改变阶层地位、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在工业社会中,通过教育制度的选拨,较高的学历层次、受教育程度成为阶层流动的先决条件。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的提升,实现个体的社会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层分化明显,高等教育成为弱势群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背景下,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农民阶层可以突破城乡壁垒,实现向城市市民阶层的转变。但是从目前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生活的现状来看,高等教育在农村青年改变阶层命运方面的作用在弱化,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在固化阶层地位。

一些研究发现,扩招大大扩大了社会中下阶层子女进入大学的可能性。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从现实情况下,扩招使各阶层子女入读部属重点院校的不均等程度在拉大。上层社会子女在高层次高校获得较多的机会,下层社会子女大多就读于低层次的院校。高校的扩招也使得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青年发生阶层分化。一少部分被利益结构化,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社会精英。这一群体大多毕业于名牌高校,或者家庭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进入到国家机关或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工作,仍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而出生于普通家庭或农民家庭的子女被去利益结构化。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往往从事餐饮服务、保险推销、广告营销、电子器材销售、教育培训等低收入行业[3]。

作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限制就读于普通的高校的普通专业,毕业时又缺乏就业需要的社会资本。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家庭及个人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结构安排下,却未能通过高等教育改变阶层命运。

五、结论与思考

高校扩招使得更多农村籍学生能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现代化知识的塑造。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怀揣着融入城市转变农村身份的美好梦想留在城市工作。但是在目前就业难的背景下,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大多就业于低端技术岗位或服务类行业,收入很低,很难支付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经济的边缘化造成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社会生活融入的困境,多年来对大众高等教育的期望也使得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同农民身份的决裂。漂泊的生活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通道的弱化作用相关。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路径中,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持续的边缘化状态,势必给社会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需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思考。

[1]张广济.生活方式与社会融入关系的社会学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3.

[2]周红利,杨波,张杰.“蚁族”教育与收入的背离[J].教育学术月刊,2013,(6):30.

[3]廉思.从“蚁族”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2,(2):4、5.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留白”是个大学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