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2014-08-15 00:49董秋锋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关怀辅导员人文

董秋锋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毛泽东曾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应大力重视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加强对心理疏导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树立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关心时代发展,具有进取、竞争的拼搏精神,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乏,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缺乏信仰、迷失自我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个人中心主义突出;厌学贪玩,奉献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较为淡薄;缺乏诚信,处事主观,不讲文明道德,缺乏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心理负担重,存在着自卑、自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虽然这些现象只在极少数的大学生中出现,但是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自身的不完全成熟状态与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他们人文关怀。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适应当前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发挥的是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很少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忘记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常是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过分的要求。这往往给学生过高的期望,导致的结果常常是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导致心理上的失衡。面对学生的迷惘,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出发点去教导学生,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学生困惑的原因。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了假、大、空的结果,我们教育的结果跟我们所期望的不符合,甚至唱出了反调,这是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悲哀。

(一)轻视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目前,由于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分强调对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学历层次的要求,导致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认识不深刻,忽视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在人文关怀方面的思想教育只是走过场,对此并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对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轻视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底蕴,最终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做到以理服人,成果不尽如人意。

(二)轻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任何一项教育工作都是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根本出发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当然也是如此。然而,在实际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将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承受者,片面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而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动性。

(三)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理念经常是用一套事先预设好的模式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具体的学生。这种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忽视甚至否定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不仅与尊重本质、张扬个性的人文关怀理念背道而驰,而且还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情感关怀

由于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人文关怀的认识程度不到位,所以只能是简单地通过课堂授课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给大学生。这种以课本为中心,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做法,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和情感培养,完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接受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

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了解人,基础是尊重人,核心是关心人,途径是激励人,目的在于凝聚人。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思想理念中转变过来。要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研究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为学生服务做具体实事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举措

(一)重视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囿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注重结合社会发展,那么在实践操作中势必难以突破过时的方式,势必难以将人文关怀落实到实处。因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传统的思想理念中转变过来,要强化关怀之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越好,在以真情动人的前提下,达到以真理服人的目的,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

(二)要特别关心弱势大学生的需要

弱势大学生大体有以下几类:一是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类学生由于家境本身贫寒或者由于突发事件而丧失经济来源,在校期间不能正常缴纳学费或无法正常支付生活费用。由于被贴上了贫困的标签,他们习惯自我封闭,最终造成焦虑、自卑和厌世等一系列困扰。二是心理有障碍的大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点小事就能够激发内心大的波动。三是因为竞争能力低下和社会资源贫乏而造成的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类学生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容易自暴自弃,长期发展下去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弱势大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的解决方式,如对于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辅导员要帮助他们了解国家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在不影响他们学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也可以缓解经济紧张的状况;对于心理弱势群体,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同时积极发挥班集体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与班级成员相处融洽,并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针对那些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辅导员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就业、招聘信息等,帮助他们联系用人单位,即使由于自身力量有限而最终未能帮助他们就业,也要注意做好心理安抚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在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自强不息。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与特征,如自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其次要教育学生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在学校争当好学生、在校外争当好公民、在家争当好孩子;再次,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刻画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并为之努力,实现“理想自我”。对于刚刚踏入高校门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只身来到异地求学,缺少父母的监督,面对高校相对松散的教学环境容易产生不适应感。辅导员应该通过班级活动、个别谈话等方式启发和指导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尽快形成独立自主意识。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辅导员还应该带领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照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学习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1.准确把握个体的心理特点

根据心理学理论观点可以知道,个体的心理特点是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可辨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深入到大学生生活中去,与学生进行谈话或其他比较合理的方式去调查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做到有的放矢。辅导员在工作中还必须克服认识上的盲区,克服片面性。比如说多方面深入调查、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理性思考问题;多参加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避免经验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等。

2.正确看待个体的心理特征

个体的心理特征在整个个性结构中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例如,不同能力、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人应该怎么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研究疏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于心理疏导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3.积极疏导个体的心理倾向

个体的心理倾向对他们的行为紧密相连。包括对大学生的兴趣、价值观、自我意识了解等等。一个完整的心理疏导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疏导和对自我的疏导。立足于这样的疏导,促使个体的心理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将由消极转变为积极,为个体思想的转变和巩固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当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者除了心理疏导方法之外,还必须注意其他有关事项,这样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气氛: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和德育方面的工作;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等等。

心理疏导,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更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强化挫折教育。在挫折教育中引导他们树立辩证积极的挫折观,明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情绪习惯,防止因挫而错;最重要的,要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铸造为人生道路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钢铁长城。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需要多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好的转机。作为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要有远见、识大体,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要做到心理健康,占位要高,要有高尚的师德,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跟学生耐心地交流,把握学生内心实际感受,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的说辞,而是要真正走到学生心里,与他们拉近距离,实现最佳距离的沟通。思想要超越他们但不要压制他们,灵魂要接近他们但不局限于他们。让我们携手共进,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周锡源.什么是“人文关怀”[J].四川统一战线 ,2007,(12).

[2]高志明.人文关怀是法律的本有属性[J].理论与改革,2005,(1).

[3]城市人文关怀有缺陷[J].领导决策信息,2002,(17).

[4]曾茂辉.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J].政工研究动态,2008,(20).

[5]郑宪洲.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人文关怀建设[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8]周作.高校辅导员实施心理疏导的优势和路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关怀辅导员人文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