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思政课学生主讲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4-08-15 00:49武素云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武素云

(盐城工学院 社会科学部,江苏 盐城 22405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播与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重大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教育,更要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社会现实,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真正被学生内化吸收。

然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依然是一种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这种对“灌输教育”过分依赖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面对不同授课对象而探索新的有益方法,导致思想教育实效性低下。另一方面教师“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模式教育,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漠视了学生应有的尊严和主体能动性的培养与发挥,导致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因此,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主体能动性,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的学生主讲型教学模式就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一种尝试。

一、何谓学生主讲型教学模式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实现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理念。此后,广大“思政课”老师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形成了“思政课”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各院校通过“05方案”的实施,积极探索教学有效性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出较大改进,引入诸如PBL(问题导向)教学法、社会实践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等,不一而足,而学生主讲型教学模式也正是这一热潮的体现。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思政课堂,所以也才有了思政课的诸多努力和尝试,这其中能达成共识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培育学生的自律及自我完善的精神,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课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1]学生主讲型教学模式就是努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将课堂的一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选定主要内容,查阅一定资料并形成 PPT模板,在课堂上加以展示。这要求一则学生选题要精当,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另一方面要兼顾其余同学的爱好,期图形成共鸣,达到主讲目的;二则要求学生能战胜自我,用相对流利的话语、娴熟的知识背景、端庄的仪态完成主讲。好的主讲能迅速激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形成讨论高潮,并对主讲学生刮目相看。在学生主讲型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体验到民主与平等、尊重与关爱,同时会受到激励与感化、召唤与引导。同时,一个学生走向讲台的主讲行为会形成一种榜样作用,鼓励其他同学也愿意以此平台来展示自己,这样,在共同的学习中师生进行着心灵沟通、情感的交融、精神的共振,从而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积极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塑造他们的良好个性,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如何开展学生主讲型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蜂拥而至,客观上导致了大学生思想信仰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变得茫然和不知所从。一方面,作为风华正茂的群体,大学生渴望了解政治,也渴望了解国情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说教方式确实让他们对政治产生了疏离感。另一方面,虽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让他们对现实政治产生了距离,但并没有消解掉他们对政治的兴趣,这样,从网络或其他道听途说的途径来曲解政治成为他们感知现实政治的主要渠道。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健康方式。换言之,如果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那么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

同时,现今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广博,随时随地可以手机上网,每每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总有勤快的学生百度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前提下,对一些大众话题我更倾向于搜集学生的意见。比如:如何评价毛泽东、邓小平?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变化和问题?你所理解并认可的民主实现形式是怎样的?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问题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反思,并趋于理性分析中国的成就、中国的问题以及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向,而不是停留在简单认同或单纯批判的基础上。正是基于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以学生主讲的方式促教学互动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在每次上课之前,预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交给主讲学生。主讲学生需要做到的是将个人之树与社会之林结合起来,由微观入手来引导同学们分析和感受当代中国国情。所选择的主题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自己家乡的介绍,介绍家乡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二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的任何一个热点或焦点问题的介绍。对于前者,现今的 90后学生是踩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步伐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当下中国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这样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分析中国以及中国某一个地方发生的变化,会在不自觉中引领他们不再单纯以批判的眼光来愤世嫉俗,更多的是理性对待中国的成就和问题。对于后者,由于网络的便捷,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或资料的渠道更为通畅和便捷,这样,网络热点或社会焦点也会第一时间进入他们的视野,采用主讲制度将他们的视觉感受用理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引导其他同学的关注,同时也避免了将一个问题简单化。而且听了同龄人的观点,其他学生也会有意无意地思考自己的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概括来看,以学生主讲方式促成的教学互动是希望做到从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最终达到师生与社会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获得社会知识和相关的政治智慧。

三、学生主讲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2]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效课堂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如何创建高效课堂呢?从老师的角度讲需要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情、广泛涉猎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带到课堂上,这就是所谓“工夫花在课前,本事显在课上”。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高效课堂的创建不仅取决于老师,如果能让学生主讲部分知识,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那么高效课堂的实效性会更突出。

从效果上看,讲课的同学通过精心准备,讲课过程中从容大方,与同学积极互动,讲述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好的灵活性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听课学生对同学的讲述很配合,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讨论也很激烈,畅所欲言,课堂活跃,学生普遍感觉对知识理解的很好,并且期待着自己也能上台主讲。比如能源实验班有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介绍了瓦良格航母,有视频又有理论介绍,不仅俘虏了台下的军事迷,也让对军事不感兴趣的女生很是好奇,此外,因他的带头作用,第二次课上另一个男生接着军事话题详细分析了他所理解的朝鲜战争,这些内容让我也是受益匪浅。

从特点上来看,“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我在这次教学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在课后对学生就这种“学生参与主讲式教学”形式的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回答令我感觉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学生参与主讲式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自如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锻炼他们语言表达和组织驾驭课堂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学生参与主讲式教学能充分暴露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和老师的思维不同,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意图和方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学生在主讲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普遍存在的,发现问题后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能够使学生对知识难点有更深的理解,更易于掌握。比如在分析讨论何为民主的话题上,学生在也引导下提出了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当然也有自己对一些问题的困惑,其中在关于人民和公民的区别讨论上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对于我所教授的工科学生而言,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主讲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这种平等是人格的平等,这位课堂上的合作和教学打下了基础,并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师生之间是合作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惠关系,而不是基于教师的权威型所形成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能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并独立进行思考,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当然,以学生主讲促教学互动模式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学生参与主讲式教学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每次课来临之时我才能知道今天的主讲同学是谁以及主讲内容是哪方面的,很多时候同我教学的内容衔接性并不怎么强。同时,学生的很多思维和想法时尚性有余、深刻性不足,有些话题能够吸引同学的兴趣,但课堂价值并不高;还有就是部分主讲同学对讲台的掌控和把握稍显不足,无论是在话语的精彩性上还是时间的拿捏上都有待提高,但无论如何学生主讲都应该得到充分肯定。面对学生主讲,我们不能苛刻的要求教学环节和内容的严谨,要尊重学生的备课思路。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主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不确定,对此老师不能过多干涉,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教学中的灵活性来解决,这样的课堂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当然,任课老师的适时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希望这种以学生主讲促教学互动的方式能够给更多的学生带来学习政治理论课的乐趣,也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提供一个“教我学”转变到“我来教”的机会,共同创造一种民主、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英]华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