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辩证法思想研究

2014-08-15 00:49生忠军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矛盾论辩证法黑格尔

生忠军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是党学习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强调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重要性。在这篇著作中他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当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论对我们党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充分掌握马列主义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发展。在对马列主义的学习中,对于其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的研究,成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毛泽东辩证法对苏联研究成果的继承

毛泽东于1937年8月写作的《矛盾论》集中表现了其关于辩证法研究的基本思想。《矛盾论》的写作是毛泽东在苏联教科书体系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化。有研究资料表明,毛泽东研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时间应该在1936年8月14日前,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研读苏联教科书,通过对米丁等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时所留批注的内容推断,研读时间应该在写作《矛盾论》之前。所以,对这两本教科书的研读和批注是后来写作《矛盾论》的直接理论准备[1]。《矛盾论》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出版时作了大量的修改,《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关于矛盾问题的论述有将近2.5万字,收入《毛泽东选集》的版本有2.4万字左右(删去了7000字,增加了近6000字)。修改后的《矛盾论》与原稿在基本观点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许多修改的部分都是对原有观点的进一步深化与补充,是之前的观点更加的系统化,更加完善起来。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在开篇就直接指出:矛盾统一法则是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而关于这一点,西洛可夫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第四节中就直截了当地指出辩证法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斗争。毛泽东在读到西氏《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时在旁边空白处引用了列宁的表述:“所以列宁说:对于统一物的分裂及其充满了矛盾的部分之认识,乃是辩证法的本质。”[2]把矛盾统一法作为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是毛泽东理论研究的新的成果,是教科书体系研究中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对于毛泽东把矛盾统一作为辩证法根本原则的缘由,施拉姆认为:“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社会模糊不清而又复杂的特征——国内矛盾的复杂性,并力图把这种洞见在其革命策略中具体化”[3]。

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毛泽东的研究较之前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毛泽东认为:“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4]也就是: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关于矛盾特殊性论述中,他对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解还指矛盾之间的共性存在,他说:“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5]。在关于“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他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6]在日常的实践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在这些问题和矛盾中,其各自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有的矛盾处于主要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的作用,有的是次要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到决定作用。这就要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抓主要矛盾。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毛泽东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的。”[7]在苏联的教科书体系中,主要强调的是:矛盾主要方面总是同一个方面,例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总是经济基础。[8]毛泽东则认为,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并不是总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生产关系、理论和上层建筑有时也会反过来变成主导或决定因素。“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表现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有时亦表现其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应该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之时,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导的决定的作用。”[9]所以毛泽东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作用虽然在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理论和上层建筑等也会对经济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如果只是看到经济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那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了。毛泽东写作《矛盾论》的确深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其思想是在对苏联教科书的研读基础上所做地进一步探究。任何无视或者否认苏联教科书对毛泽东写作《矛盾论》影响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不利于正确厘清毛泽东开启的辩证法中国化与苏联教科书内在真实的关系,也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脉络。

二、毛泽东的辩证法的现实指向性

在黑格尔哲学中,他把哲学当作反思的活动,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即“对思想的思想”(孙正聿语),“黑格尔哲学最突出和最重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实现了辩证法从自发到自觉的理论形态的根本性转换,把辩证法体现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10]辩证法在黑格尔这里是指对理念从自身出发又重新回复到自身这一过程本身的描述。也就是说,黑格尔的理论是以“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去展现“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内容”和“真实意义”。“概念的自我认识以概念系统为前提,哲学在对思维的反思中把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转化为自在自为的同一性,就以理论的形态表达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就是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11]不难看出,黑格尔关于辩证法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是在用概念去描述概念,辩证法在这里成为了概念的游戏。相对于黑格尔把关于辩证法的认识仅认为是思维领域中的活动,当作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毛泽东关于辩证法的认识就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毛泽东对于辩证法的解释,经常是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以及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解释“什么是辩证法”时说:“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观察实践之后才有的……不是天赋的,是后来外界事物反映形成的概念,如看见人,看见狗…… 问三岁的小孩子,你妈妈是狗还是人,他能回答是人不是狗,这里头有同一性,有个别性,就是个别与普遍的对立统一,这就是辩证法”他还曾说过:“又怕又不怕,又高兴又不高兴,问题解决又不解决,这就是辩证法。比如打仗,开始提心吊胆,越打下去越大胆,没有几次路线错误,就不会现在这么好。”(《在上海局杭州会议上的讲话》)虽然并未像黑格尔那样从概念自身的演化进行论述,但通过他的例子,关于辩证法的图景和内涵就很自然的表达出来了。当然他关于辩证法的解释还远远不止这些,结合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他说:“有红白喜事……中国人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中国人是很懂得辩证法的。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亲分裂出小孩来,是个突变,是喜事。一个人分裂出三个两个,甚至十个八个,像航空母舰一样。新事物的发生,变化,死亡,百姓们叫喜事。如果有人死了,会举行一个追悼会。当人们为痛失亲人而哭泣的时候,他们觉得,那也是一件喜事,实际上,确实如此。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两千多岁了,就很妙。”(《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三次讲话》)对于辩证法的认识,毛泽东能够超越黑格尔仅仅把辩证法当作思维领域的认识活动,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背后的辩证法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向性。

三、毛泽东辩证法理论现实意义

毫无疑问,毛泽东关于辩证法的一般原理是从马克思和列宁等导师那里学来的,当然也参考过许多古籍的。但绝不是像鹦鹉学舌似地,从前辈或祖先那里搬过来就算数的。而是学来了精神实质,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通过在实践中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再当先生,再当学生……这样一种螺旋式的循环上升的长期过程,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这个泉源之中,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的,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具有中国特色的,亦即里里外外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的,一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之花。毛泽东关于辩证法理论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本概念、规律的研究来检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服务于具体的革命实践活动。辩证法理论中的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教条主义的做法,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将具体革命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分析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寻求指导中国具体革命实践活动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与后来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解释可谓是一脉相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矢”去射中国具体革命的“的”。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不是概念哲学,不同于教科书体系有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而是面向具体革命实践活动的实践哲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具体的实践经验,过滤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将二者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的结晶。总而言之,毛泽东所开启了将辩证法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通过对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提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活动的开展。毛泽东的辩证法是服务于中国具体革命的实践哲学,在本质上是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党提出要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由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生活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何去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如何分析当前社会的矛盾形势,抓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学习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社会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支撑。

[1]金羽,等.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8]【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5][6][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日]竹内实.毛泽东集补卷第5卷[M].日本:苍苍社,1984.

[10][11]孙正聿.辩证法研究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矛盾论辩证法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