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情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

2014-08-15 00:49宋胡骏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话语模态交际

宋胡骏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1.文献综述

多模态话语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R.Barthes在199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Kress,G.and van Leeuwen,T.(1996;1998;2001;2002)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探讨了多模态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和报纸的版面设计与不同媒介的作用等;O’ Halloran,K.L.(1999a;1999b;2003;2004)的多模态的理论建构;Royce,T.(1998a;1998b;2000)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

国内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比较晚,其中包括李战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研究(2003);胡壮麟关于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2007);朱永生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阐述(2007);张德禄对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分析,以及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2009,2010)等。

2.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现状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变革的不断深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已从传统教学法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际英语教学法上来,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可是,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课堂教学程式化、模式化令人担忧。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奉行了多年,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盛行。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背等依然是大学英语课堂的主流。尤其是大学扩规后招来的学生,老师认为基础薄、能力差,只能按部就班。如此一来,传统教学模式成了教师不能丢弃的法宝,也成为教师少科研、少创新的挡箭牌。学生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没有了创造性,和国家培养21世纪开拓、开创性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培养出的大学生与社会脱节,无法适应和满足飞速发展的文化和经济社会的需要。许多人在毕业后工作中继续上专业培训班,造成了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英语教学大环境的影响由来已久。我国目前英语课程革新在教学观念、教材编排、教学手段上可谓前所未有,交际式教学法、模块式教材设计、现代化的设备得以广泛地运用和推广。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遭受到尴尬也相当明显。学业和就业双重压力下的英语语言测试。大学英语测试,无论是CET-4还是CET-6其考试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会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持续的影响。四六级主要测试听力、阅读及写作三大语言技能,及语言基本知识,以评估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可是,占教学较大比重的口语还未能加以测试。就考试现状而言,许多高校将CET测试作为其检验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方式,甚至是作为衡量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尺。但就规模不断扩大的CET来说,其测试的效度和信度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考试的预测效度和构想效度在高科技作弊的前提下产生了动摇和质疑,也面临着威胁。更何况,这样大面积的考试,测试形式依然放在学生的听力和笔头上,同样有失全面和公允,难以顾及到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尽管如此,学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分数,会花钱参加门类众多的英语培训机构,强化的是分数,快速淡忘的是知识。

3.多模态理论建构下的理性思考与选择

多模态的研究,就是将语言及其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Gibbon 2000),这样研究语言的目的,是由于人们在实际交流中,话语交际本身就具有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人们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Kress et al,2001: preface)。且时至今日,随着媒体和交流方式的进步,人们可以运用包括自己身体(体态和嗓音等)在内的多种方式交互地传递意义和与他人交流。人类学习语言,本该像人们的实际交流一样,具备多种表达形式。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际。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如话题、道具、场景等,指导和帮助学生展开交流,克服焦虑和怕出错等心理;通过播放ppt视频,让学生学习和模仿;就话题开展讨论;精选段落进行表述和表演;根据情节编写对话或短剧;制作课件和比赛;用英语写微博;语音室联机会话;QQ英文视频会话等。教师要善于将声、图、像、画、频;说、讲、念、唱、演等多种模态运用于教学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水平。

模块式、交际化的教材和现代化教学设备也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资源,改变单一授课模式。就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进行测试时,除规范化的听、读、写、译测试一体外,还可将“听”单测,如准备好的精听资料或视频会话,还可现场交流回答问题,也可给定话题交流,被测者做记录或写出summary等,使视觉、听觉及感觉系统共同参与,并能关注到各模态间的互补性。“译”尽可能将笔译和口译结合起来,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同声传译练习和测试。

目前口测方式依然采用回答问题和话题交流两种,没能很好体现话语表达的多模态。实验表明,更多的形式和测试模态,能更有效地了解被测者的口语水平。在口语测试题的选择上,要体现语言包括纯语言和伴语言特征,及语音、语调、语句、语篇、符号、图像等交互作用;还要体现非语言类的身体性,即表达时表情、手势、身势、动作和话语交际相呼应。如看图说话,要求是:理解图意;规范表达;饱含情感;身势恰当。语言测试不单单是检查其正确性,还要检测其得体性,更要看对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最后形成表达力。

当然,教学和测试中的诸多不如意依然存在,诸如硬件设施的不足,师生沟通上的不畅,评价体系的不完整等,都有待今后的解决和提升。

可以肯定的是,多模态下的语言学习和测试研究,是外语教学和测试有价值的探索,是人们值得关注的课题。

[1]Royce, 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2.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猜你喜欢
话语模态交际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情景交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交际羊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