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德治”“礼治”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礼制德治教化

张 雁

(合肥市庐江县城南小学,安徽 庐江 231500)

良好的班级管理和班主任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它直接决定着班级管理的水平,影响着班容、班风、班貌,决定着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塑造。小小班级,其实是个大舞台,是个小型的社会。学生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别性和复杂性。因而,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具有高超的管理智慧和高深的理论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用之不竭的聪明才智,尤其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我们管理班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不妨借助之。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其主要作用一在于治国,二在于礼治。抛弃儒家思想一些维护封建统治的糟粕,对于其精华,我们完全可以用于班级管理中来。

一、以“德治”思想来管理班级

德治是儒家的主要治国主张,它要求统治者以仁义、道德、王道等道德力量来管理国家,来延伸和发掘人内心的道德良知,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一)以道德力量来支撑班集体

儒家关注道德的力量,强调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起着主要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在依靠政令和刑法强制推行意志与依靠道德和礼教推行意志之间,后者明显具有根本之效。的确,道德在纯化人的心志,美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方面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而,完善人的道德,追求至高的道德——善,便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开篇便宣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苏格拉底直接说“道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坚持教育方针应引向善德,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知识、德行、和虔诚”。可见,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但是,有些班主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可有可无,或道德的力量对班级的影响甚小,班级的治理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权威和严厉的班纪班规,结果导致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自觉性较差,班主任疲于奔命、殚精竭虑,班级管理却难见成效。我们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应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用道德来涵养学生的情操,建立以传统道德为支撑的班级核心价值观。儒家的“君子”人格代表着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君子”的道德内涵也应是以班级价值观的核心。我们应在日常的教育中应以“君子”的道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要求学生向“君子”看齐,以“君子”而自立。

儒家经典中多次出现“君子”词语,君子是道德崇高,人格高尚的化身。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等。归纳起来君子的道德应以“仁”为本,包括“内仁”和“外仁”。“内仁”要求君子自身做到“仁”,具备儒家所信奉的 “仁、义、礼、智、信;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规范。“外仁”即除了“求诸己”外,还要做到“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泛爱众而亲仁”。强调“忠恕”之道,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是让学生“亲君子,远小人”,首先让学生能够加深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再去关爱别人。如果班级人人为“君子”,个个心怀仁爱,处处讲奉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能在整个班级形成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良好道德氛围,班级的整体道德风貌必然会提升。

我们要充分发挥德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让道德占领学生的精神主阵地,让每位学生充满浩然之气,班级充满正气,从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庸俗道德观,消除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建立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奉献,志存高远,锐意进取,有“君子”之风的班级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美好、充满爱”的班集体。当然,为了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我们在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班级或现实生活中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特别是班级的好人好事,加以宣扬,每学期或每月评出“道德模范”“道德之星”,给予适当奖励,号召全班向他们学习,这样让学生在现实中接受道德教育,感受道德力量,从而使得人心向善,达到“天下大治”。

(二)运用教化方式宣扬道德

苏格拉底说人之所以作恶在于无知,孟子也认为“无耻之耻,无耻矣”,即不知道什么叫无耻,所以才无耻。如何使人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耻到有耻,强制的方法并不能起到长久的效果,甚至会引发他们逆反和对抗的心理,只有采用教化的方式。一者,人能教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因而“人人皆可为尧舜”。二者,人要教化。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通过教化能使人知仁义,孟子言“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如果不教化,人内心原本茂盛的善如“牛山之木”一样,经过长期的斧斤之伐、牛羊之牧,它已所剩无几。因此,要时加教化、存养。“不教而诛,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如果因为执政者少教化而民无知,民无知而犯罪,因犯罪而诛,无异于驱民为暴,是虐待老百姓,是暴政。同样,对于班级来说,多一分教化就少一分违纪。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由于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其思想的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感性要高于理性,道德认知比较淡薄,但可塑性较强,这就为教化的实施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可以说青少年更适合于教化。相反,如果不给学生及时进行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一些歪风邪气,不良思想就会乘虚而入,而学生一旦接受了这些道德认知,无论是好是坏,就很快内化为道德信仰,而且可能对其一生都会产生决定的影响。如何实行教化,也就是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和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春风化雨般的情感来融化学生,以打开学生心扉,解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教而化之”。我们要充分利用专题班会、演讲会、家长会、道德讲堂、黑板报等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与学生做心与心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爱学生的成长,既做学生老师,又做学生的朋友、知己,只有这样学生才“尊其道,信其师”,教化才有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既有爱心又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如果班主任粗暴急躁、急功近利,或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经常采用简单的命令、呵斥、训诫方式,动辄拿纪律吓人,企图使学生震慑于威严之下,学生则面服心不服,就会出现阳奉阴违,离心离德的危险。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只有教化功夫才能让学生道德情感自觉升华,唤起学生内在的羞耻心和正义感,从而明是非、知羞恶、懂辞让,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恻隐之情,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自觉和邪恶作斗争。

二、以礼治来规范学生行为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礼治,如果说德治是内在约束,那么礼治则属于外在的约束。因为依靠人的自我觉醒、自我修养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毕竟是有限的。孔子也认识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因而主张以礼来约束人,即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治是儒家修身、治国的重要科目,所谓“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因此,我们学习儒家道德,不可抛弃礼治。礼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它最大的目的是调节社会矛盾,缓和人际关系,它是通过自觉、自发的方式而不是法律式的强制方式来进行的。礼的内容是庞杂的,它几乎涵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饮食起居、婚丧嫁娶,大到人伦物理、治国安邦等都离不开礼制,所谓“曲礼三千,经礼三百”。根据社会关系的不同,儒家将礼分为“君臣之礼,夫妇之礼,父子之礼,师生之礼,朋友之礼”等,并规定相应礼的标准。当然封建礼教中也掺杂了不少糟粕,如反映君臣、夫妇之礼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我们要批判,对于诸如师生、朋友,以及父子之礼,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班级的管理需要礼制,它是调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是砥砺学生良好品格,规范学生言行的重要方式。洛克认为“美德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宝藏,礼仪则使之生出光彩”,礼貌是青少年“所应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但个人受惠,而且有利于班级管理。一个举止文雅,谈吐不俗,修养良好,谦逊有礼的学生,必然遵法守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向上,必然深受师长、社会的喜爱,这个班级的总体精神面貌必然卓尔不群,盎然向上。同时,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对于遏制和矫正当下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有悖于文明道德的言行和性格,诸如不尊敬师长、不团结同学、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孝敬父母等行为,及粗陋、任性、偏执、自私、暴戾、张扬等不良性格,具有直接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首先,要学习必要的礼仪课程,诸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三礼”,以及现代礼仪等,学习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师生之礼,相见之礼,长幼之礼,宴饮之礼,成人之礼等等,从细节处入手,从常规处抓起,突出礼制的严肃性、持续性,做到恭敬、得体和持之以恒,让学生体会古代礼仪的文雅、庄重,重温礼仪之邦的独特魅力,从而由熟悉、喜爱到习得,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其次,要充分利用视频影像、黑板报、格言警句、手抄报、励志报告、文艺汇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礼制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时刻警惕,力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言行时刻符合礼制,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好公民。再者,礼制的学习要尽量做到简易、实用。“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防止因繁文缛节而使人不胜其烦,避免因空洞虚套而流于其表。 “忠信,礼之本也”,礼制贵在人内心的恭敬和真诚,如对于“师长”之礼,主“敬”;“父子之礼”主“孝”;“朋友之礼”主“义”;“同学之礼”主“让”等等,我们要重点强调礼制的精神内核,淡化外在的行为约束,力争做到简单而实在。

“来而不往非礼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当你对别人施之以礼时,别人必然对你敬之三分,这就是礼的感染作用,它必然能唤起人内心的良知良能,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礼之用,和为贵”,礼制能化解人们内心的怨恨,缓和社会矛盾,能让整个社会充满和气和温情。如果班级每位学生都能做到礼字为先,“人人懂礼貌,个个献爱心”,一定会提升班级的整体道德风貌。

三、注重班主任的榜样力量

儒家特别强调统治者自身道德的修养,以化育万民,所谓“子欲善而民善矣”,“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第;上恤孤而民不倍”,“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对于班级管理来说,班主任更是学生信奉的目标,我们在教导学生具备优良品德之前,自己应提高修养,这样发挥榜样的作用,说话才有说服力,学生才能相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知识的力量首先在于教师的个性。学生的品学决定于教师的德才。”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也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学生“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待儿童粗暴,他们就变得粗暴”。可以说班主任的性格、品格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帅以正,焉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班主任崇高的品德就是学生道德的丰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应以自己的品德行“不言之教”,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学高为师,身高为范”,使得班级的管理更上一层楼。

[1]施忠连.四书五经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王国轩,等,译.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礼制德治教化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文化传统漫谈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