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仰天山文殊禅院第十代祖师寿塔记”句读及翻译之谬

2014-08-15 00:45李洪武曹凤彩颜丙锋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句读达摩青州

李洪武,曹凤彩,颜丙锋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潍坊第一中学,山东 潍坊 261205)

一、问题的提出

青州自古就是佛道修行的胜地,出现了众多的石刻文化。刘序勤主编的《青州石刻文化》,从九个方面讲述了青州丰富的石刻文化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宣传青州地方文化的作用。但该书在“仰天山石刻”部分,有一篇《仰天山文殊禅院第十代祖师寿塔记》(以下简称《塔记》),其句读及翻译都存在着许多严重错误。这篇《塔记》由临朐博物馆供稿,《青州石刻文化》原文引用,同一篇错误文章被多处引用、传播,很有必要对其修正。

二、问题的分析

(一)句读错误

先看《塔记》的部分句读:

原夫释迦文佛阐三藏而于西天竺之天。达磨大师传一心而于东震之国。自此花芳五叶,灯灿千光,立得皮得,髓之殊途,指亡迹口口(此二字字迹不清—作者注)之一,揆是以理,由心证,道不精生。[1]

这篇《塔记》,仅开头就存在着五处句读错误。要厘清这些错误,首先要对中国禅宗史作一简介。

禅宗的起源,即禅宗史上“拈花微笑”的公案,“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2]禅宗在印度一直传达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不但是西方二十八祖,而且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所以禅宗有“在西天二十八祖,到东土初创少林”之说法。

菩提达摩,印度南天竺人,刹帝利种姓,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他接法以后,师父般若多罗让他以后去中国传法。公元520年,达摩乘一艘商船从南印度航海东来,先到了中国南海(广州)。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梁武帝笃信佛教,得知印度来了一位高僧,非常敬仰,就派人到南海专程迎接达摩到金陵(南京)传法。梁武帝一见达摩就向他请教佛法,但没有领悟禅宗法要,达摩就渡过长江,来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被称为“壁观婆罗门”。古人曾写有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菩提达摩在少林寺等到了谁呢?禅宗二祖慧可!

慧可原名神光,幼童之时,志气不群,长大以后,博览诗书。后来皈依宝静出家,遍学大乘与小乘所有的佛学。后听从宝静的教导,到少林寺去找达摩。神光见到达摩以后,一天到晚服侍他、跟着他,向他求教。但达摩整日面壁而坐,不发一言。神光并不灰心退志,在一个狂风暴雪的严冬之夜,立侍达摩,丝毫不动,天亮之后,积雪已经淹没了膝盖。达摩见他志心求道,说:“诸佛无上妙道”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神光一听,就用一把刀把左臂砍下来,放在了达摩的面前,神光赢得了师父的接纳。这就是禅宗史上二祖“断臂求法”的公案。达摩在少林寺呆了九年,回国之前,让自己的几个弟子,各自谈一下自己的禅学心得。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chù)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2]

弟子们汇报完禅学心得,达摩对弟子们进行评论。达摩对道副的评论是“汝得吾皮”,尼持是“汝得吾肉”,道育是“汝得吾骨”,慧可“汝得吾髓”。

达摩建立的禅宗,在佛教各宗派中是一种特殊的修行途径和法门,“得皮”、“得肉”、“得骨”、“得髓”是指弟子们对禅宗的领悟程度。

我们再看原文的句读:

立得皮得,髓之殊途,指亡迹口口(此二字缺)之一,揆是以理,由心证,道不精生。

所以正确的句读应该是:

立得皮得髓之殊途,指亡迹口口(此二缺字应为“得月”,论文笔者注)之一揆。

“立”与“指”是动词,“殊途”与“一揆”是名词,这样一改,不仅符合禅宗历史原貌,且语言也有了对仗之美。

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神秀曰:“一切佛法,自身本有,身外觅法,舍父逃走”,永嘉玄觉曰:“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3]“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4]禅宗反覆强调“即心即佛”,“心外无佛”,认为深奥的佛理在自己的心中就能证得。

所以,碑记上原来的句读:

揆是以理,由心证,道不精生。

应该改为:

是以理由心证,道不精生。

这样不仅意义正确,显豁,而且语言更加流畅。

(二)译文错误

《塔记》不仅句读有许多错误,翻译上的也有不少错误。先看译文:

起始,由释迦氏在西方天竺国创立了佛教,阐明了教义、戒律等,后来达磨大师又一心致力于佛教的传抪,把佛教传到了东方一些国家。 从此,犹如花的芳香,犹如黑暗里的明灯,使社会得到美好和光明,给人们指出特殊的前途,揣度其理,由心可证,道不是由人们的情智产生的。 ……[1]

这段翻译有三处错误。

1.对“东震”翻译错误

“震旦”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许多佛经都把中国称作震旦。《佛说灌顶经》:“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五灯会元》:“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这里的“震旦”,都是指中国。太虚大师《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说:“震旦佛教,非始于汉明,周穆王时既有之。《穆天子传》洎《列子》,皆称西极有化人来。……释尊声教之及震旦者,当在佛寂百年后、印度无忧王布教之时。由东印度至北印度,经卫、藏诸国,转辗而至。”太虚认为,佛教传入中国——“震旦”的时间,并不是从汉明帝开始而是更早,可以上溯到周穆王时期,《穆天子传》和《列子》中都有记载。

《翻译名义集》卷三(大五四·一○九八中):“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华严音义翻为汉地。”《大楼炭经》云:“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东隅,故得名也。”《慧苑音义》卷下:“震旦一词,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之故,即指汉国。”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国人影响很大,因为许多佛典称中国为“震旦”,所以中国的许多典籍以及文人的著述中,也称中国为“震旦”。《旧唐书》:“‘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国乎?’皆曰:‘未之有也’”。唐代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曰:“蛟台蜃阁,俄交震旦之墟;月面星毫,坐照毗邪之国”。明代宋濂《西天僧授善世禅师诰》:“大雄氏之道,以慈悲愿力导人为善,所以其教肇兴于西方,东流於震旦”。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近数日间,深入彼学生社会间,略一相度,敢决言其思想行为决不居我震旦青年上”。

由此,“东震”是指“中国”而不是“东方一些国家”。

2.对“花芳五叶”翻译错误

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开始都是单传,一个师父只传一个徒弟,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从慧能开始,中国的禅宗才开始发扬光大。慧能传有两大系列,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这就是菩提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偈语中所说的“二株嫩桂久昌昌”。发展到后来,禅宗形成了五个宗派: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开创了“沩仰宗”;黄檗希运、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开创了“曹洞宗”;云门文偃开创了“云门宗”;清凉文益开创了“法眼宗”。以后的禅宗发展,大抵不出这五家范围。

菩提达摩在确立慧可为继承人后,又留给了他一首传法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2]“一花开五叶”中的“一花”是指禅宗,“五叶”是指五个宗派,“一花开五叶”是指禅宗这枝花,后来分出五个宗派。

《塔记》把“花芳五叶”翻译成“犹如花的芳香”,不但“花”指代错误,且“五叶”也没有了,显然不合禅宗常识。

3.对“灯灿千光”翻译错误

“灯”喻指佛法,“传灯”比喻指弘传佛法,代代相传如灯灯相续,辗转不绝。《般若经》曰:“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故佛所言,如灯传照。”《维摩经》曰:“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大智度论》曰:“为令法不灭,当教化弟子,弟子展转教,如灯燃余灯。”佛陀教育佛教弟子,佛法要展转相教,如一灯又点燃许多灯。记载禅宗法脉、祖师法语、悟道因缘的书,称为“传灯录”,禅宗重要的灯录有道原《景德传灯录》、李遵勖《天圣广灯录》、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悟明《联灯会要》、正受《嘉泰普灯录》、普济《五灯会元》等等。

译文把“灯灿千光”译为“犹如黑暗里的明灯”,且“千光”的涵义没有解释,不但内容不妥,也不全面。

4.对禅宗义理的翻译错误

原来的句读:立得皮得,髓之殊途,指亡迹口口之一,揆是以理,由心证,道不精生。

正确的句读:立得皮得髓之殊途,指亡迹口口之一揆,是以理由心证,道不精生。

句读错了,翻译当然也就跟着错了:

原来的翻译是:揣度其理,由心可证,道不是由人们的情智产生的。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佛理应该在自己内心中寻证,而不是靠打坐或炼精化气等方法而产生。

文殊禅寺信仰的佛教宗派是禅宗,但临朐博物馆与《青州石刻文化》对《塔记》的句读和翻译,全然没有了禅宗内容,这就失去了《塔记》内容的独特性。《青州石刻文化》说:“为帮助读者了解佛教,现将这篇幢文译述如下。”[1]但该书对这段文字的翻译,不但没有“帮助读者理解佛教”,反而曲解了佛教。

古代对佛经的翻译比较慎重,玄奘曾提出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即五种情况下用音译而不用意译:“秘密故不翻,多义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禅宗大德有言:“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塔记》虽不是佛经,但如果翻译得正确、严谨,也是我们所馨香祝愿的,这样更能体现出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

三、结论

地方文化都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其对象虽然是某一地区,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如果知识结构不够丰富,就会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用这样的“研究成果”去宣传地方文化,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地方文化研究要有整体文化意识,要把地方文化放进整体文化中来观照,这样的研究才会视野开阔,才能突现地方文化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的文化建设服务。

[1]刘序勤.青州石刻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石竣,楼宇烈,方立天,许抗生,栾寿明.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贾题韬.〈坛经〉讲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句读达摩青州
达摩祖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千年书院薪火相传,百年名校与时俱进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短句(主语+谓语)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咬文嚼字”三篇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达摩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