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子》研究概述

2014-08-15 00:45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通韵

刘 蕊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一、《鹖冠子》的真实作者

关于《鹖冠子》的作者主要存在国别之争。 据最早提到此书的文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鹖冠子》一篇。 “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颜师古注曰:“以鹖鸟羽为冠。 ”[2](以下凡引用同名学者观点如未采用新文献,不再注明出处,以第一次出处注明为准)由此可知《鹖冠子》的作者是一位隐者,未留真实姓名,只是以所佩戴的冠饰指称。 目前对于鹖冠子其人的研究争论焦点之一是全书是否出自一人之手。 同意全书均由鹖冠子一人完成的一派则对鹖氏的国别有或楚或赵的争议。 李学勤和黄怀信根据《鹖冠子·王鈇》中使用的官名柱国、 令尹为楚国官职判定 《汉书·艺文志》楚人的说法可信。[3]另外,李学勤根据《真隐传》和《艺文类聚》中有关战国末年赵将庞煖师从鹖冠子的记载, 认定鹖氏是在赵国生活过的楚人。 《隋书·经籍志》著录《鹖冠子》三卷,楚之隐人。因此凡主张鹖冠子一人完成全书的学者同意鹖氏为楚人。[4]大形彻认为鹖氏为战国末期的楚人。[5]葛瑞汉认为鹖氏从楚国迁居赵国, 是生活在秦末汉初之际的楚人。[6]反对“楚人说”的“赵人说”观点以比利时学者戴卡琳为代表, 认为鹖冠子隐居深山假托言楚实以讽赵便于掩盖身份,[7]另一证据是《后汉书》记载用鹖冠表彰武士的制度始于赵武灵王。 萧洪恩在《〈鹖冠子〉概述》中提出,依据清代张澍编辑的汉应劭著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下)的记载和清代江宁顾木囊三《补辑〈风俗通义〉佚文》的记载。[8]还有陈久金编著的《彝族天文学史·巴宗天文学家鹖冠子》的考证,认定鹖冠子是居住在楚国和巴国交界处深山里的土家族天文学家。[9]但目前尚无从楚言楚语的角度来考证《鹖冠子》作者是否楚人。

笔者依据清代姚文田的《古音谐》和近人吴世拱撰写的《鹖冠子吴注》整理鹖冠子的用韵情况。先秦子书多有韵之文,这与先秦尚丽的“文言”风气有关,诸子比兴取象、铺排其辞是其谈辩文言的两个基本特点。[10]诸子散文部分用韵且多以四言句式为主的韵语的使用可以起到朗朗上口便于记诵的作用。 当然四言句式的广泛运用与《诗经》影响密不可分。子书中用韵最密的当属《老子》,堪称先秦道家的哲理散文诗集。恰巧老子也是楚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生活时代在春秋后期,所以《老子》 文本成为研究楚言楚语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还有《楚辞》、《淮南子》用韵和《方言》中楚方言词共同构成研究上古楚方言的主要语言材料。《鹖冠子》思想体系以黄老之学为主,对道家代表作《老子》应当比较熟悉。 《夜行》中唯一的韵文部分就是仿照《老子》二十一章所写。 《老子·二十一章》原文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愡。愡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愡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鹖冠子·夜行》:“芴乎芒乎,中有象乎,芒乎芴乎,中有物乎,窅乎冥乎,中有精乎。 ”如果鹖冠子是楚国人,其用韵通叶情况应当与《老子》用韵有相通之处。基于这样的设想,笔者对《鹖冠子》用韵情况与《老子》进行了对比,《老子》的韵读分析主要参照孙雍长的《〈老子〉韵读研究》。[11]通过对比,发现《鹖冠子》韵文部分的通叶情况与《老子》有高度的一致性。 整体确有较明显的楚言特点,如:真文通叶、之幽通叶、鱼侯通叶等。 (关于楚言特点的认定主要依据谢荣娥发表于 《长江大学学报》2005 年8 月的论文《上古楚语研究述评》中引述董同龢、周祖谟、罗常培诸家观点及当代研究的成果)《鹖冠子》各篇用韵情况不均衡,《度万》、《王鈇》与《世兵》用韵处较为集中,而《著希》、《夜行》、《备知》、《世贤》、《武灵》间或有一些叶韵的四言短句,这与各篇论证的内容文体有关,也与写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 这也可能说明《鹖冠子》各篇的作者是不同的。

附:《鹖冠子》的用韵情况统计(加下划线的部分表示与《老子》用韵相同)

《鹖冠子》全书用韵情况根据姚文田的《古音谐》的标注共计74 处,其中各部独用47 处,通韵5 处,合韵22 处。

独用者:之部4、职部4、幽部2、宵部1、候部3、东部1、鱼部4、阳部10、耕部5、歌部1、月部1、元部3、脂部1、质部2、真部1、物部1、文部1、盍部2,占总数的64%。

通韵者:之职通韵1、元铎通韵1、幽觉通韵1、侯东通韵1,占总数的5%。通韵范围较宽1 处:文觉通韵1,占总数的1%。

合韵者:耕元合韵1、质物合韵2、月物合韵1、侯鱼合韵1、东侵合韵1、侯幽合韵2、之幽合韵2、鱼歌合韵1、之侯合韵1、蒸耕合韵2,占总数的19%。 还有8 处合韵范围过宽,占总数的11%,主要集中在职盍缉合韵,包括:职盍缉合韵4、职盍合韵3、职缉合韵1。

吴世拱的《〈鹖冠子〉注》共出现55 处注明用韵情况的注文。 其中各部独用35 处,通韵10 处,合韵10 处。

独用者:之部4、职部1、幽部3、候部3、鱼部4、阳部5、耕部5、歌部1、月部1、元部1、质部2、物部2、文部1、侵部1、谈部1,占总数的64%。

通韵者:之职通韵6、鱼铎通韵1,占总数的13%。 还有通韵韵范围过宽3 处:鱼盍通韵1、阳月脂通韵、职侯通韵1,占总数的5% 。

合韵者:真文合韵1、月物合韵2、支微合韵1、支脂合韵1、阳耕合韵1、月质合韵1、月缉合韵1、盍缉月合韵1、文耕合韵1,占总数的18%。

按:关于合韵太宽的问题,笔者同意周长揖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把通韵合韵认为是原本差别很大的音可以凑在一起押韵这就动摇了“押韵”的根本, 同时又会造成任何字都可以放在一起合韵通韵的乱象。应当把通韵合韵现象看成是“时空语音特点”,即上古语音既有历次层次的重迭又有方音差异的影响所造成的同韵字而和谐押韵。[12]这就说明《鹖冠子》合韵通韵的现象是方音和古音流变过程中不同时期语音叠加的体现。

否定《鹖冠子》出自一人之手的学者大多是从《鹖冠子》文本篇卷数目在历代著录中差异较大的矛盾现象出发,认为现存篇目中杂有他人之作。一种是混入说,如姚际恒所言:“逐代增多,何也? 意者原本无多,余悉后人增欤。”[13]晁公武也认为“多后人杂乱附益”而削去前后五卷。[14]还有省略说,吴光认为是《汉志》著录者的省略以及后代目录家的混淆。[15]丁原明则提出版本说,即不同流传版本的假设,《汉志》为官方版本,韩愈等见到的是民间版本。[16]杨兆贵认为《鹖冠子》的作者不止一个,鹖氏只是其中之一,很难确定鹖氏的具体生活年代,只能从《鹖冠子》的内容可以判定:“他对齐楚文化相当了解,学主黄老,出入百家,深谙兵法,可能与赵国有一段关系。”所以他认为研究《鹖冠子》就应该以各篇为单位,分析其思想和成篇年代。[17]

目前对鹖氏国别的考证, 楚人说主要依据文献中楚人的记载和文本中楚国官制的运用。 赵人说主要因为赵将庞煖曾师从鹖氏的记载。 巴国土家族的考证则大多为推测,没有确凿的证据。笔者从语音的角度考证, 认为鹖冠子是楚人的可能性更大。但由于各篇用韵极不均衡,只能说用韵较密的有可能是鹖冠子写作的, 而用韵较疏的篇目就无从证明是否为楚地散文了。

二、《鹖冠子》的成书年代

关于成书年代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出自一人之手,各篇的成书年代较为接近。一种是由多人先后完成,各篇的成书年代不同,历时时间较长。 持前一种说法的学者主要考证鹖冠子其人的生活年代和十九篇内容的内在关联,如王闿运《湘齐绮楼集·鹖冠子序》的孟子之前说。[18]戴卡琳在《〈鹖冠子〉:汉学的与哲学的一致性》中认为《鹖冠子》十九篇的内容是浑然一体的, 词语思想内容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所以成书于战国末期。[19]孙福喜认为《鹖冠子》成书年代是公元前236 年至前221 年之间,主要是从各篇内容的内部关系、所涉及的人事考辩、 用词及语法、 避讳与谥法四个方面加以论证。[20]陈克明在《试论〈鹖冠子〉与黄老思想的关系》中认为黄老思想是汉初才形成的,所以应成书于汉初。[21]杜宝元在《〈鹖冠子〉研究》中认为《鹖冠子》多记往昔文献,应成书于汉代武昭之间。[22]

持后一种说法的如杨兆贵的《鹖冠子研究》,对鹖冠子十九篇逐篇进行了成篇考证。 主要依据文字避讳和文中哲学概念的运用与其他文献的比较。 例如他认为《博选》、《著希》成篇于秦代,皆因避始皇之讳。 《泰鸿》篇成篇年代应在汉代景帝末年到汉武初年之间写成,因不避始皇讳,且继承先秦诸子对泰一的看法,兼容儒道两家的思想。[23]王葆玹《西汉国家宗教与黄老学派的宗教思想》从西汉尊崇泰一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认为《泰鸿》、《泰录》成篇于西汉。[24]吴光在《黄老之学通论》中认为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 其中主体部分为鹖冠子本人写的,第十二、十六、十九是庞煖写的,第七、八、九、十四、十五是后人记录鹖冠子与庞子的对话内容,所以成书年代在战国末期迄秦楚之际。[25]

鉴于《鹖冠子》内容驳杂,篇卷形式多样,笔者认为分篇进行考证更为合理, 只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断代依据仍然十分有限, 考证的可信度仍有待于加强。

三、《鹖冠子》的思想体系

《鹖冠子》的思想体系非常庞杂,兼有儒、道、墨、法、刑、名、天文、阴阳、五行、术数。兼容并包的开放式思想体系是其特点, 一方面可以看做后起的子书对前代先哲思想的借鉴吸收, 另一方面也使其思想内容过于杂乱, 缺少统一性。 谭家健认为:“以道家为本旨,但不排斥儒、墨,讲究刑名法术,而又信从阴阳五行、天文术数。 ”[26]萧洪恩与谭氏说法相同。 杜宝元则认为:“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是融合各家学派的思想而聚成一书, 做到了兼而不悖。具体说,便是道、法间杂儒学,阴阳五行说为之统领,纵横、兵法间插其间。 ”杨兆贵的说法是:“属于黄老之学,兼容儒、墨、刑、名、法、天文、术数、阴阳、五行,倡导法制。”陈亚秋进行了总结:“以老庄之道为哲学依据, 积极地关注这回政治,兼容儒法,并吸收阴阳、五行、术数等为其社会政治与军事理论作论证。”[27]各家的说法都承认兼容并包的特点,但侧重有所不同,有侧重道家的,有侧重五行的,也有侧重法制的,说明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在《鹖冠子》的行文中交织并行,并不能单纯地以某一家作为其思想的归属。 对此,熊铁基提出“道法家”的观点,认为《鹖冠子》中有“道生法”,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是先秦黄老道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小派。[28]丁原明认为《鹖冠子》是战国楚地黄老道家系统的一个支派。关于楚地的黄老道家特点丁原明采信李学勤的观点晚周时期, 楚地的黄老道家是与“阴阳术数进一步密切结合”。[29]

在哲学上,吴光、张成秋、丁原明、谭家健等均强调“元气论”是《鹖冠子》在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但杨兆贵以《永乐大典》版的《鹖冠子》中没有“元气”一词只有“元”字,质疑“元气”说为鹖氏所提出。 仅凭孤证就否定《鹖冠子》元气说的贡献似乎太武断。 另外谭家健还提到鹖氏的阴阳五行说对于《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发展,唯命论之与孔孟的比较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

在政治上,吴光指出《鹖冠子》主张令出一原,尊君卑臣,治国要文武交用,刑德兼施,任贤使能,重视兵道。 谭家健也提到“尊君卑臣”,认为是实行高度集权制的表现;强调法制,体现黄老学派与老庄派道家的区别。 大量运用儒家的礼乐仁义忠信,则表现出与先秦法家、老庄道家否定儒家思想的对立。 在社会理想方面,《鹖冠子》中五正之治、成鸠之治等所描绘的世界里“死生相爱,祸灾同忧”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丁原明则认为《鹖冠子》 的政治主张是道法结合向道与礼法结合的过渡。 曹旅宁认为鹖氏强调道,反对君主世袭,提出“五至”“三处”设立郡县制管理一统天下源于黄老学派与楚国文化。[30]大形彻认为《鹖冠子》以国家会被灭亡而感到不安为出发点,追求不朽的国家理想,主张君主无论智愚,只需择贤因任, 圣人应该关心国家存亡而非提升个人修养。[31]萧汉明认为《鹖冠子》继承了老庄的社会理想,建构了一个以“素皇内帝之法”为内核的理想国,同时对非圣贤之君治国的不良后果提出了补救措施,其国家形态表现为以法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32]杨兆贵认为《鹖冠子》的政治理想内部各篇并不统一,《王鈇》成鸠之治与《度万》五正说自相矛盾。 五正说倡导统治者无为而天下治,至于成鸠之治所谓分官设职,教行立法的天曲日术是五正说中最低一级。 《王鈇》的天道观与《近迭》篇相反,《王鈇》主张成鸠氏以时治国,与天地总和。 《近迭》则言圣人不效法天地。 由此得出结论《鹖冠子》的内部各篇思想未能融会贯通、协调一致。

在军事上,谭家健指出《鹖冠子》军事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但也有《鬼谷子》一类纵横家的痕迹。 杨兆贵认为鹖氏继承了春秋以来的兵家思想,强调君主重视军事,平常注重军事训练,以防患于未然。 还提到《鹖冠子》中劝戒君王不要宠用谋臣的说法与韩非子、《皇帝·经法·六分》观点相同。

《鹖冠子》的思想体系以黄老之学为主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但十九篇内部思想的复杂性并非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而是多有矛盾,这就为《鹖冠子》的作者绝非一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鹖冠子》的文学价值

目前对于《鹖冠子》的文学价值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论述。 谭家健在《〈鹖冠子〉试论》的最后一部分引述古人对《鹖冠子》的评述简要地谈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鹖冠子》的专题论文推理严密,层次清晰,纲目井然,有条不紊;寓言故事颇为生动;散文间或用韵多格言警句。 蔡靖泉在《楚文学史》第九章《楚文余绪——鹖冠子》对鹖冠子的《博选》、《环流》、《天权》、《学问》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与楚散文《庄子》相差甚远,与诸子散文《荀子》、《韩非子》 相比也略逊一筹。 但思想性不乏 “奇言奥旨”,艺术性也有独创之处。 它反映了战国晚期散文的状况, 显示了先秦文学向秦汉文学演变的某些特点。[33]孙福喜对《鹖冠子》与帛书《黄帝四经》的语法、文体进行了比较研究。 《鹖》、《黄》二书在文体上都分为专题论文和语录问答体两种; 用韵方面,二者都是部分用韵,但孙福喜关于《鹖冠子》用韵的表述与姚文田《古音谐》原文有出入。 孙福喜认为:“《天则》、《度万》、《王鈇》、《泰鸿》 等篇的用韵情况并不比《世兵》少”,以证明《鹖》用韵较密,并非只有《世兵》集中用韵语句精妙。 其实,据笔者的统计,姚文田所记录的《鹖冠子》用韵中仅《王鈇》用韵次数比《世兵》多,其余篇目均不及《世兵》。只能说《天则》、《度万》、《王鈇》、《泰鸿》和《世兵》是《鹖冠子》中用韵较为集中的篇目。 语法方面,二书都喜欢使用对立统一的概念;喜欢连用动词说明事物变化规律;遣词造句有很强的对偶性。此外还有反问句式、否定词“弗”和连词“虽无”的运用及序数词的运用。

由于《鹖冠子》内容的庞杂,目前对《鹖冠子》的研究多侧重于思想体系的廓清, 学者们对于《鹖》书作者国别及人数的争论也是为其支持的思想体系的确立寻找依据。 但对于《鹖冠子》文本的细读、文学鉴赏以及《鹖冠子》与诸子散文写作风格的比较仍较为薄弱,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1]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5,(1)。 凌襄(李学勤).试论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J].文物,1974,(11).

[2]班固.汉书[M]//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李学勤.《鹖冠子》与两种帛书[A]//道家文化研究:第1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黄怀信.《鹖冠子》源流诸问题[J].文献季刊,2001,(4).

[4]隋书[M]//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3.

[5](日)大形彻.《鹖冠子》一部幻想永久之国的隐者之书[J].东方宗教,1982,(59).

[6]A.C Graham,“A Neglected pre-Han philosophical text :Hokuan-tzu”,i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89,V.52,no.3.

[7]戴卡琳.解读《鹖冠子》从辩论学的角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8]萧洪恩.《鹖冠子》概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3).

[9]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8.

[10]周远斌.先秦“文言”的文化成因及其阶段性发展[J].文史哲,2007,(4).

[11]孙雍长.《老子》韵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12]周长揖.《诗经》通韵合韵说疑释[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13]姚际恒.古今伪书考[M].上海:开明书店,1977.

[14]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四库全书》本.

[15]吴光.黄老之学通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6]丁原明.《鹖冠子》及其在战国黄老之学中的地位[J].文史哲,1996,(2).

[17]杨兆贵.近年《鹖冠子》研究简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18]王闿运.王湘绮先生全集[M].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1911.安仁坊刊本.

[19]Ho—Kuan—Tzu,A Focal Point of Sin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Unity ,1993.

[20]孙福喜.《鹖冠子》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1999.

[21]陈克明.试论《鹖冠子》与黄老思想的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1980.

[22]杜宝元.《鹖冠子》研究[C]//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 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

[23]杨兆贵.《鹖冠子》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24]王葆玹.西汉国家宗教与黄老学派的宗教思想[C]//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5]吴光.黄老之学通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6]谭家健.《鹖冠子》试论[J].江汉论坛,1986,(2).

[27]陈亚秋.近年来《鹖冠子》研究综述[J].学海,2002,(3).

[28]熊铁基.论《鹖冠子》的“道法”思想——简论道法、黄老及其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29]李学勤.楚文化觅踪[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30]曹旅宁.《鹖冠子》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4).

[31](日)大形彻.《鹖冠子》一部幻想永久之国的隐者之书[J].东方宗教,1982,(59).

[32]萧汉明.论《鹖冠子》的素皇内帝之法[J].江汉论坛,2003,(3).

[33]蔡靖泉.楚文学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通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
通韵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