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2014-08-15 00:55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顶层办学教学质量

王 茜 张 华

(1、江西警察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103;2、景德镇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校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这在客观上为高校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向社会办学,也就是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要与社会需求对口。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明确自身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使命与任务,明确高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齐驱并进;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强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从而实现高校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新水平。

1 新时期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存在不足

近年来,高等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办学特色化与个性化的协调发展。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没有特色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因为多样化必然以办学特色为基础,特色办学在教学管理上表现最为显著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譬如说,黄埔军校成为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石油大学成为石油行业巨子的重要诞生地,中国科技大学成为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校办学对接的社会层面,或者说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对口单位。因此,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意味着这所高校将为社会、市场输出什么样的人才。

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着眼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还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在学校、专业、课程等几方面:

在高校自身办学定位方面,许多高校不明确自身办学目标,或者基于一种普遍的大学认识,在向社会回答办学目标时,以传统大学的应有之义进行笼统回答:大学是人才教育、培养的机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势必很难造就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与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关系。一方面,因为市场的短暂需求,高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因“市”利导现象。比如这几年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许多高校一股脑儿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一时间市场营销专业受青睐,那么接下来,市场营销专业在各高校遍地开花。如此一来,许多“万精油”性质的专业被列入大学专业的名录,给人一种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办学目标、定位出现关系弱化的感觉,这也成为当前许多教育学者担忧的问题[1]。

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因科研成果数量上的需要,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就推出了许多课程与教材,但这些课程往往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高校推出的课程与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蓝本,是人才培养中最基本的“硬件”,也是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

1.2 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新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这一命题在各行各业都适用,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行业的人才主要是指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师资队伍以及教育工作的管理者——高校领导。

新时期,许多高校都提出了人才兴校战略,并且加以实施:一是通过采取引进和培养,使得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加强高层次教育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工作,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研修工作。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为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为高校教育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从师资队伍整体来看,部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都很高,却表现出明显的教学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此外,教师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制作好的课件年复一年的使用,没有任何创新。

1.3 社会环境对教学质量带来的消极影响

大学作为社会组织,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如许多教师除了在大学任教以外,很多在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兼职,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社会上一些“读书无用论”还在学生当中蔓延,学生不安心上课,应付式地上课与考试;教师不再坚持严格地考评标准,不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等,有的只是课前点到以求上课的人头数,这些是从根本上影响到大学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会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较为普遍的,这要从大学教学管理层面来改善这种环境确实存在很大困难,也是不切实际的。

1.4 教学课程设置相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滞后

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社会人才需求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今天的热门专业到了明天或许成了冷门,昨天的冷门专业成为今天就业的香饽饽。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前瞻性,这很难满足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人才需求。

不难发现,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很好地制衡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势必导致教学课程设置相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滞后。

2 新时期提升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2.1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是高校运行的命脉,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为实现大学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构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前,大学教育中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主要由院、系(部)、室三个层面构成。这三个层面根据各自的管理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常设监督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教材委员会及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务处作为教学质量监控执行的行政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加强高校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就是将院、系(部)、室这三个层面在抓好教学质量过程中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监管的效果,从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一种从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是站在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对对象、结构、功能、层次、标准的统筹考虑和准确界定。自从亚当·斯密提出“社会分工论”以来,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是将该理论融入到设计实践中的最佳体现[2]。

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走向成熟、定型、强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要着眼于“产学研”相结合,面向行业、社会、工程等实际,增强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2.3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形成高校优良教学氛围的基础和前提。大学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是人从学生向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让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受到来自社会的形形色色的干扰,特别是金钱、利益方面的诱惑,使得高校教师无心致力于本职工作,即使在岗从教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因此,提升高校教学质量,需要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抓起。教育部在其2013年第68期《工作简报》中指出: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表彰宣传先进典型,惩戒师德表现不良和失范的青年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3]。实行“一票否决制”使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也是一项多点多线多面的工作,更是高校运行中的中心工作。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存在不足、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环境对教学质量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学课程设置相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滞后等诸多问题,高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认真分析、仔细研究,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重要抓手,努力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1]张波.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结构性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2]刘春宏,时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对策——大学教学学术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8,(02).

[3]教育部.各地高校深入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R].2013,068.

猜你喜欢
顶层办学教学质量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加快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