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与呼应

2014-08-15 00:53李镇西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发言者集会问候

李镇西

在马里兰大学学习期间,每次上课伊始,美国教授第一句话往往是——不,应该说肯定是——“古德摸您!”或“古德阿芙特怒母!”

然后我们都很友好地回应:“摸您!”或“阿芙特怒母!”声音很响亮,只是不太整齐,但因此便有点回音的味道。

这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却引起我的联想。

2009年9月,我在南京出席海峡两岸基础教育论坛。与会者人数并不多,就几十人,而且多数是来自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教育同行。一位台湾学者上台发言,第一句话是:“你们好!”话音刚落,下面一片呼应:“你好!”小小的会议厅一下子回荡着“你好”的呼应。

那一刻,我在感到温馨的同时,又有些惊讶。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呼应。

在大陆,无论什么会议,发言人往往在开始时也会说:“大家好!”或者“各位早晨好!”但下面的听众从不会呼应,就像没听到一样。没有呼应,发言者也不会感到难堪。因为多年来都是这样,大家习惯了。不过也不是绝对没有呼应,也有例外的。比如,只要发言者是领导,他往往会将“大家好”三个字说得特别大声,或者说得比较有节奏:“大家,早——上——好!”这样一来,下面的人都懂得了,于是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呼应。

很显然,这种掌声,是对领导的尊重,但鼓掌者潜意识里与其说是礼貌,不如说是官本位。这离真诚朴素的问候相去甚远。

后来,我去新加坡讲学,去马来西亚讲学,发现凡是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只要集会上发言者说:“你们好!”下边必然热烈呼应:“你好!”

后来我和流沙河先生说起这事,先生感慨万千,说:“礼仪之邦啊!可现在中华礼仪在台湾,在香港,在澳门,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在世界上一切有华人的地方,唯独不在中国大陆!”

流沙河先生的激愤之辞有些极端,但发人深省。

那次从南京开会回来,我在学校大会上说过问候与呼应的话题,说到海峡两岸基础教育论坛上温馨的一幕,并提议,以后学校集会,凡是发言者问候,下面一定要集体呼应。还真坚持了一段时间,特别是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集会时,只要发言者说:“大家好!”下面的师生便会一起说:“你好!”排山倒海,蔚为壮观。

但没坚持多久,又回到过去——一个小小的校园怎敌得过大环境?

仔细想想,这是多么不应该啊!人家向你问好,你理都不理。说得过去吗?但多年来,好像就没人这样想过。

多年来,我对台上的问候一样沉默不语。那年从南京回来后,我便有意识提醒自己要有礼貌,要回应人家的问候。但在开会时,面对发言者的问好,我却怎么也张不开嘴说一句“你好”,因为前后左右的人都没说,我这么冷不丁一句“你好”,将让周围人惊愕,以为我有病而且病得不轻呢!

但到了国外,怎么一下子变得有礼貌起来呢?其实,在参加培训前,没有任何人提醒我们,上课要对教授的问候表示回应,可我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怎么会有这样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转变呢?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我想,首先是环境使然。每天早晨我去长跑,总会遇到一些美国人,他们总是对我说“摸您”,我自然也回应一声“摸您”。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都对你说“摸您”,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不知不觉就变得温良恭俭让起来。不只是在美国,我在法国,在德国,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常常在大街上碰到素不相识的人对我微笑点头,那一刻,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向对方点头微笑。包括在电梯里,常常有陌生的外国人对我点头微笑,我当然也对他点头微笑。虽然语言不通,但微笑就是最美的通用语。

其次,是不是也有一个“为国争光”的潜意识?在国内,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不信任,尤其是陌生人之间,尽管从没打过交道,却好像前世就有杀父之仇一般。彼此防范着,自然谈不上礼貌。开会时,对台上的官员也往往进行有罪推理:谁知道是不是个贪官呢!这样想着,自然不会发自内心地说出“你好”。当然更多的时候其实没想那么多,反正冷漠惯了,对“你好”这样的词也麻木了。可是到了国外不一样,面对外国人的问候,怎么也应该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礼仪之邦的教养。于是,你“摸您”,我也要“摸您”。应该说这份朴素的爱国心还是很可贵的。虽然对自己的祖国也有许多不满,但也不能让外国人看不起咱中国人!

每一个人都是环境。当我们对别人有礼貌的时候,我们的一声“你好”,就是环境。所以我说,中国现在没有互相问候的环境,我们就来营造这种环境好了。还是那句老掉牙的套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当彼此之间问候声不断的时候,所谓“和谐社会”就降临了。也不是说所有中国人都没有礼貌,在国内朋友之间见面也常常“你好”,但这种问候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中国人在国内什么时候看到过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互相问候?都说“中国人讲人情”,其实那只是在熟人之间讲人情。但是,我想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不是看其熟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看其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礼貌这事儿说小就小,说大也大。从小处说,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往大处说,它是民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体现。民主的核心是尊重,这种尊重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了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国民,才有真正的民主制度。所以,作为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这样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猜你喜欢
发言者集会问候
风带来的问候
人员最“杂”的集会——玉山雅集
最美三月天
Hola,来自加勒比海的问候
末(外一首)
问候
Keynote Speakers
The Prettiest Angel
发言人
百鸟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