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课标析试题优化教学减负担

2014-08-21 09:15田鹏刘四方
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化学试题溶液物质

田鹏+刘四方

一、中考化学试题命题背景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19个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的修订也同步完成并开始使用。2013年中考化学成为新标准和新教材使用后的第一次中考。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即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课堂教学要体现这一目标和任务,中考试题的命制也必须体现对这一目标和任务的考查,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也就成为贯穿中考化学试题的核心主题。

二、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热点扫描

1.从“组成”和“构成”视角认识物质

(1)从物质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

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是这一认识水平的重要工具和概念,将之与重要物质的概念相结合已成为新的试题热点。如例1中给出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合金,不同的合金有不同的专属名称,四个选项中的A、C、D是三种不同合金的不同名称,只有B选项是纯金属,纯金属属于纯净物。类似的还有溶液、硬水、软水等都是从物质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的典型考点。

例1(2013·苏州)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A.青铜B.铝

C.钢D.生铁

答案:B

(2)从元素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

分类思想一直是中考化学试题的热点方向,也是贯彻能力立意的具体落脚点。例2中将物质用途、物质组成等不同角度的物质分类思想与从元素水平认识物质组成结合在一起,为分类思想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例2(2013·泰安)分类是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请按照物质用途、组成两种分类标准,将下列物质:①甲烷、②铁、③碳酸氢铵、④水、⑤硫酸、⑥氢氧化钠,按要求的顺序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每种物质只能选填一次,只填写序号)。

答案:(1)①③②(2)④⑤⑥

(3)从原子和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构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摘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摘自《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2012年新人教版)》。利用微粒观认识物质成为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的最大热点之一。在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原子)模型图等认识工具考查以外,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微粒观与分类思想、化学式符号表征、化学方程式变化表征结合的热点。如例3就是这个方面的典型代表。

例3(2013·广东)如图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

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填图的编号),B图表示(填物质名称),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A氧气2CO+O2点燃2CO2

2.从“变”的视角认识物质

化学是研究变化的科学,这是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在变化中可以认识物质的行为和表现,从而认识物质、应用物质。

(1)在变化中研究物质

在变化中研究物质,包括判断变化的类型,说明变化中的现象,研究变化中的微粒变化、质量变化、能量变化。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中保持了这一热点且又有新的热点呈现,如化学反应的呈现形式进一步微粒化,如例3;借助图示呈现物质之间、微粒之间、概念之间的关系,且利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断方法,如例4。

例4(2013·茂名)将某些化学知识用图式表示,既简明又扼要。以下Ⅰ和Ⅱ为两种常见的图式:

(1)物质的转化关系可用图式Ⅰ表示,“→”表示反应一步完成转化。若A、B、C分别为CaCO3、CaO、Ca(OH)2,则A→B是(填反应类型)反应,B→C的化学方程式是;若A为CaCO3、C为Na2CO3,则B是(填化学式)。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包含和交叉关系。图式Ⅱ中,A与B是并列关系,如酸与碱;C与D是包含关系,如单质与非金属。若用A、B、C分别代表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仿照图式Ⅱ的表示方法,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A、B、C不要重复)。

答案:(1)分解CaO+H2O=Ca(OH)2CO2(2)

(2)利用变化创造物质

创造物质是化学学科的核心魅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气体的制备一直是中考化学试题中的热点,几乎每套中考化学试题中都有与气体制备相关的试题。2013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在保持这一热点外又有一些新的热点呈现:①更贴近生活实际,如自来水的制备;②更贴近工业生产实际,如例5。

例5(2013·梅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纯碱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NH3溶于水得到氨水,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呈色。

(2)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3)操作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过滤。

(4)上述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答案:(1)红(2)2NaHCO3△Na2CO3+H2O+CO2↑分解反应(3)结晶(4)CO2

此外,物质的创造与转化往往相伴相随,物质的转化与推断常是压轴、热点试题。中考化学试题中此类试题所给信息逐渐变少,推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但最终答案的开放性有所下降,如例6。

例6(2013·宜昌)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①是中和反应,乙是一种红色粉末。“→”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是。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aO(2)Ca(OH)2+2HCl=CaCl2+2H2O(合理即可)(3)Fe2O3+3CO高温2Fe+3CO2

3.从“量”的视角认识物质

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处于起步阶段,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环,课标中对此也未提出过高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要求。而在我们现有教学中常存在死记硬背、套公式等粗暴的学习趋向,忽视从“量”的视角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忽视“量”的视角中的思想方法(如比例思想、守恒思想),认识不到从“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价值。但中考试题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1)从“量”的视角认识物质的组成

从纯净物体系的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组成是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必考试题。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与物质质量,化合价等都是此类试题中的常客,而2013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情境化试题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已成为一大热点。

例7(2013·梅州)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1)含磷洗涤剂因含有Na3P3O10造成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而导致水质恶化,因此我们提倡使用无磷洗涤剂。Na3P3O10中磷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2)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进行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除去硬水中过多的Mg2+和(填离子符号)就可得到软水。

(3)ClO2常用于饮用水消毒,制取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2+X=2ClO2↑+2NaCl,则X的化学式为,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答案:(1)93∶160(2)蒸馏Ca2+(3)Cl2+3

(2)从“量”的视角认识化学变化

针对变化体系中的“量”的视角,常以图表、实验的方式进行呈现,如溶液中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待定物质的定量计算、比例计算,引入函数建模描述不同的变化等。

例8(2013·烟台)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将锌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C.电解水

D.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

答案:BD

(3)从“量”的视角认识常态物质

针对常态物质“量”的认识是将混合物体系与纯净物体系有机结合,主要有溶液体系的溶质质量分数,产品的纯度,钢铁的冶炼,几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质量的分析等。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中常态物质的定量认识热点集中体现在实验过程流程化、图示化,实验分析表格化、图表化。此类试题不仅是对常态物质“量”的认识的考查,更是对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考验。

例9(2013·贵港)已知氯化钾(KCl)20℃时的溶解度是34g,50℃时的溶解度是42.6g。通过如图的实验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

20℃时100g水中加入20gKCl①加入20gKCl②升温至50℃③加入20gKCl④降温至20℃⑤

(1)所得溶液中:为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2)溶液④的质量为,该实验中把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答案:(1)①③②⑤④(2)142.6g加溶质

4.从STSE的视角认识物质

STSE是由英语单词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Environment(环境)的首字母缩写而成的词。此类试题通常是高起点、低落点,与生活、科技和环境相关。一般选择最新科技成果和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作为载体命题,知识源于教材,最终都是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类题常呈现题干时代性、地域性、生活性、新颖性等特点。

5.从真实情境的科学探究中认识物质

利用真实的情境设计科学探究试题是中考化学试题中的亮点和热点。利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可以熏陶学生美好的化学情感,让学生体会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条件性的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并进行变式运用。而针对科学探究的试题有如下热点:(1)重视课外小实验的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的考查小题化;(2)重视科学探究中各环节、要素和水平的考查;(3)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检验、鉴别等均有所涉及。

例10(2013·宜昌)下列“课外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AB课外

实验实验

结论说明蜡烛含有炭黑说明有些花的色素可做酸碱指示剂选项CD课外

实验实验

结论说明小苏打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说明组成蛋壳的物质里含有碳酸根答案:A

三、2014年中考化学命题趋势预测

1.关注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化学学习中要关注的基础的学科概念,这些基础的学科概念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原子、元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这些核心概念在化学的学习中有一个不断认识发展的过程,其对物质的认识水平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原子,从宏观到微观,注重各水平之间的差别和联系的考查将是命题的新趋势。从变化的视角考查对物质的认识将得到保持,并将进一步体现在变化中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继续关注化学变化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的基本符号表征——化学方程式。

2.关注核心观念

除了继续关注核心观念外,思维方式也将成为关注的重点方面,如宏观和微观,元素和原子,组成和构成,性质和变化,守恒和比例,分类与递进的多角度联想,现象、反应、操作与推理,不同层面的符号表征。这些核心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将会在2014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成为一种趋势。

例11(2013·张掖)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C.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答案:B

3.关注核心认识

化学学科的认识对象是物质,我们需要从组成、性质、变化、应用等方面认识物质,从物质、元素、微粒、反应、转化、探究、实验和生活实际等多个角度认识物质。针对物质的认识,我们有不同的任务,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释、选择、评价、设计、发现,分离、检验、转化、制备、推断、探究及反应规律的研究,会写出物质(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能分析现象、实验装置和步骤,评价实验。我们的认识水平主要有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孤立和整体、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简单和复杂,针对不同的认识水平设计试题将成为一种趋势,如例12是关于科学探究中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查,其取材于课标中明确要求的八大学生活动,这种深挖课标和教材的取材以及对细节的考查将在2014年得到延续。

例12(2013·佛山)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的可燃物是指,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控制不燃烧。

(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三次使用玻璃棒,其中第二次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提纯后的食盐还含有少量的CaCl2和MgCl2等可溶性杂质。将该食盐溶解后,依次放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量的(填化学式,下同)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调节至pH=7,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即可得到更纯的氯化钠。

答案:(1)可燃物酒精棉花(2)引流(转移液体)Na2CO3HCl

4.关注STSE的视角

STSE视角将使化学试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试题的情境素材将带有更加显著的地域特征,化学试题将成为一种新的时代名片和地域标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保、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新材料等,新的新闻事件,新的科技进展,将继续在我们的中考试题中上演,而且会越来越精彩。让学生享受精彩,体会到化学原来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不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服务。

5.关注科学探究中真实情境素材的创设

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考查是中考化学命题的永恒主题,但只有创设真实的、贴近实际的情境,才能产生有效和高效的学习。因此,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素材将成为新一年中考命题的必然趋势。真实的情境素材从哪里来呢?我们要关注新闻、关注杂志和新媒体;关注科技的新发展、新创造;关注地域内、学校中的素材;关注挖掘新教材、新课标;关注课堂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素材;关注化学史料和生产、生活过程;要走出化学学科,关注与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

6.关注初、高中的衔接

初、高中新课标、新教材陆续实施和使用,初、高中的课堂教学都在“高效课堂”的目标下不断改革前行,作为初中化学这样一门初中的短线程学科,为什么不少学生到高中会面临如此多的学习困难?值得我们不断反思初、高中的化学教学,加强初、高中的衔接研究。在中考化学的命题中适度加强初、高中衔接命题,特别是思想方法的衔接,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关注核心观念

除了继续关注核心观念外,思维方式也将成为关注的重点方面,如宏观和微观,元素和原子,组成和构成,性质和变化,守恒和比例,分类与递进的多角度联想,现象、反应、操作与推理,不同层面的符号表征。这些核心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将会在2014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成为一种趋势。

例11(2013·张掖)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C.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答案:B

3.关注核心认识

化学学科的认识对象是物质,我们需要从组成、性质、变化、应用等方面认识物质,从物质、元素、微粒、反应、转化、探究、实验和生活实际等多个角度认识物质。针对物质的认识,我们有不同的任务,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释、选择、评价、设计、发现,分离、检验、转化、制备、推断、探究及反应规律的研究,会写出物质(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能分析现象、实验装置和步骤,评价实验。我们的认识水平主要有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孤立和整体、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简单和复杂,针对不同的认识水平设计试题将成为一种趋势,如例12是关于科学探究中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查,其取材于课标中明确要求的八大学生活动,这种深挖课标和教材的取材以及对细节的考查将在2014年得到延续。

例12(2013·佛山)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的可燃物是指,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控制不燃烧。

(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三次使用玻璃棒,其中第二次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提纯后的食盐还含有少量的CaCl2和MgCl2等可溶性杂质。将该食盐溶解后,依次放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量的(填化学式,下同)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调节至pH=7,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即可得到更纯的氯化钠。

答案:(1)可燃物酒精棉花(2)引流(转移液体)Na2CO3HCl

4.关注STSE的视角

STSE视角将使化学试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试题的情境素材将带有更加显著的地域特征,化学试题将成为一种新的时代名片和地域标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保、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新材料等,新的新闻事件,新的科技进展,将继续在我们的中考试题中上演,而且会越来越精彩。让学生享受精彩,体会到化学原来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不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服务。

5.关注科学探究中真实情境素材的创设

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考查是中考化学命题的永恒主题,但只有创设真实的、贴近实际的情境,才能产生有效和高效的学习。因此,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素材将成为新一年中考命题的必然趋势。真实的情境素材从哪里来呢?我们要关注新闻、关注杂志和新媒体;关注科技的新发展、新创造;关注地域内、学校中的素材;关注挖掘新教材、新课标;关注课堂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素材;关注化学史料和生产、生活过程;要走出化学学科,关注与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

6.关注初、高中的衔接

初、高中新课标、新教材陆续实施和使用,初、高中的课堂教学都在“高效课堂”的目标下不断改革前行,作为初中化学这样一门初中的短线程学科,为什么不少学生到高中会面临如此多的学习困难?值得我们不断反思初、高中的化学教学,加强初、高中的衔接研究。在中考化学的命题中适度加强初、高中衔接命题,特别是思想方法的衔接,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关注核心观念

除了继续关注核心观念外,思维方式也将成为关注的重点方面,如宏观和微观,元素和原子,组成和构成,性质和变化,守恒和比例,分类与递进的多角度联想,现象、反应、操作与推理,不同层面的符号表征。这些核心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将会在2014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成为一种趋势。

例11(2013·张掖)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C.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答案:B

3.关注核心认识

化学学科的认识对象是物质,我们需要从组成、性质、变化、应用等方面认识物质,从物质、元素、微粒、反应、转化、探究、实验和生活实际等多个角度认识物质。针对物质的认识,我们有不同的任务,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释、选择、评价、设计、发现,分离、检验、转化、制备、推断、探究及反应规律的研究,会写出物质(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能分析现象、实验装置和步骤,评价实验。我们的认识水平主要有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孤立和整体、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简单和复杂,针对不同的认识水平设计试题将成为一种趋势,如例12是关于科学探究中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查,其取材于课标中明确要求的八大学生活动,这种深挖课标和教材的取材以及对细节的考查将在2014年得到延续。

例12(2013·佛山)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的可燃物是指,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控制不燃烧。

(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三次使用玻璃棒,其中第二次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提纯后的食盐还含有少量的CaCl2和MgCl2等可溶性杂质。将该食盐溶解后,依次放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量的(填化学式,下同)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调节至pH=7,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即可得到更纯的氯化钠。

答案:(1)可燃物酒精棉花(2)引流(转移液体)Na2CO3HCl

4.关注STSE的视角

STSE视角将使化学试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试题的情境素材将带有更加显著的地域特征,化学试题将成为一种新的时代名片和地域标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保、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新材料等,新的新闻事件,新的科技进展,将继续在我们的中考试题中上演,而且会越来越精彩。让学生享受精彩,体会到化学原来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不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服务。

5.关注科学探究中真实情境素材的创设

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考查是中考化学命题的永恒主题,但只有创设真实的、贴近实际的情境,才能产生有效和高效的学习。因此,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素材将成为新一年中考命题的必然趋势。真实的情境素材从哪里来呢?我们要关注新闻、关注杂志和新媒体;关注科技的新发展、新创造;关注地域内、学校中的素材;关注挖掘新教材、新课标;关注课堂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素材;关注化学史料和生产、生活过程;要走出化学学科,关注与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

6.关注初、高中的衔接

初、高中新课标、新教材陆续实施和使用,初、高中的课堂教学都在“高效课堂”的目标下不断改革前行,作为初中化学这样一门初中的短线程学科,为什么不少学生到高中会面临如此多的学习困难?值得我们不断反思初、高中的化学教学,加强初、高中的衔接研究。在中考化学的命题中适度加强初、高中衔接命题,特别是思想方法的衔接,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猜你喜欢
化学试题溶液物质
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化学试题对学习的启示
“素养立意”的化学试题命制探索与实践——以高三质检有机化学选考试题的命制为例
理解和把握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2019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化学试题分析
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化学试题对学习的启示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