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醇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血清MDA及SOD活性的影响

2014-08-25 08:55刘建国于俊玲田玉来李鸿章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双环过氧化精神病

刘建国,高 辉,于俊玲,田玉来,李鸿章

(黄骅安定医院 精神科,河北 黄骅061100)

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于多种因素参与通过多条途径的复杂过程,不仅与年龄、性别、机体营养状态和遗传背景有关,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及药物的分子结构、合用药物和酒精等因素也有关联。研究表明[1],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在药物性肝损伤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双环醇用于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甘草酸二胺胶囊,且对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和γ-GT改善更明显,能够有效地减少肝损害,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2]。本研究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经过双环醇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的变化,探讨双环醇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黄骅安定医院门诊及病房的由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氮平等)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女性处于非妊娠期和哺乳期。 其中男性77例,女性43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8.22±12.11)岁。所有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入选病例按1∶1比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6.45±11.68)岁;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49.94±13.31)岁。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肝病协作组建议使用的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经医生诊断并确诊,且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均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抗精神药物治疗后出现急性肝损伤,血清ALT超过正常值上限2-10倍;②无肝功能衰竭表现;③无既往肝炎或其他肝脏疾病史;④患者知情同意;⑤无心、肺、肾、糖尿病等躯体疾病史,无药物及酒精滥用史;⑥体重均大于45 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等基线资料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平比较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支持治疗,如卧床休息、高蛋白(无肝性脑病先兆时)、高糖、丰富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补充维生素和氨基酸。患者合并有胆红素升高加服茵栀黄胶囊(0.33 g/粒,四川百利药业),2.97 mg/d(每次0.99 mg,tid)。对照组患者给予甘草酸二铵胶囊(50 mg/粒,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治疗,450 mg/d(每次150 mg,tid)。观察组患者给予双环醇片(25 mg/片,北京协和药厂)进行治疗,75 mg/d(每次25mg,tid)。患者治疗未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及未使用任何保肝药物。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MDA水平,观察记录患者在用药后是否出现恶心、腹泻、发热、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发生。

1.4 检测方法

患者血清SOD、MDA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均购自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测定吸光度值,计算血清中含量。

1.5 疗效评定

参照参考文献[4]对疗效进行判断。显效:肝功能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全部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1个及以上肝功能指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下降幅度超过50%;无效:未达到显效或者有效的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为52例、6例和2例,显效率为88.3%;对照组分别为42例、5例和13例,显效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MDA变化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SOD活性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SOD活性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DA水平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SOD、MDA改善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MDA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中通过肝肾B超、肾功能、血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和尿常规等检查。在60例观察组患者中,其中8例主诉恶心,2例轻微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在60例对照组患者中,出现4例食欲减退,3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7,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均为非特异性,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要停药即可基本缓解。

3 讨论

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时,由于用药时间长、药物剂量增加等因素,往往引发患者不同程度的肝损伤。有资料表明[4-5],各类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发患者肝功能异常,抗精神病药物导致患者肝损伤的发生率为18.64%-22.82%。有研究显示[6,7]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可能与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性自由基、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有关。因此,有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肝损伤是临床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

有研究表明[8-10],双环醇可通过多条途径起到保肝作用,如清除自由基、保护线粒体和肝细胞膜,以及减少肝细胞凋亡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机体通过酶系统与非酶系统产生氧自由基,后者能攻击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因此形成脂质过氧化物。脂质过氧化作用不仅把活性氧转化为活性化学剂,且通过链式或链式支链反应,放大活性氧的作用。氧自由基不但通过生物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引起细胞损伤,且能通过脂氢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引起细胞损伤,测定丙二醛(MDA)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地反映出细胞损伤程度。SOD活力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MDA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通过测定SOD和MDA的结果分析,有助于观察双环醇对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的肝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环醇可升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双环醇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到达保肝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双环醇片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升高患者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通过抗脂质过氧化途径到达保肝,双环醇是否可通过其他途径有效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收病例有限,仍需扩大样本数进行临床验证。

作者简介:刘建国(1978-),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精神卫生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祁文明,王 煌,刘 娅.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二醛水平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2):151.

[2]刘建国,高暋辉,于俊玲,等.双环醇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4):123.

[3]Xu B,He WP,Zhang AM,et al.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wo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230 case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2007,15(12):926.

[4]李小钧,刘 琳,王向群,等.双环醇片治疗氯丙嗪、氯氮平所致肝损害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14.

[5]张国富,王 娜,陈建生,等.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3(1):31.

[6]沈渔邮.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31-932.

[7]杨晓晖.甲硫哒嗪致大鼠肝组织的损伤与氧化应激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9:22-28.

[8]刘耕陶.双环醇的抗病毒与肝细胞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5):325.

[9]Gu Y,Zhao J,Yao XM,Li Y.Effects of bicyclol on immunological liver fibrosis in rats[J].J Asian Nat Prod Res,2010,12(5):388.

[10]Yao XM,Wang BL,Gu Y,et al.Effects of bicyclol on the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of CYP450 enzymes of rats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J].Yao Xue Xue Bao,2011,46(6):656.

猜你喜欢
双环过氧化精神病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脂质过氧化在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细胞癌中的作用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葵花籽及其熟制产品过氧化值变化的研究
都有精神病
西洋参防护X线辐射对小鼠肺的过氧化损伤
模仿到底
双环法结合双“V”形乳腺切除法在乳房肥大整形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