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写作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2014-08-26 20:55鲁雪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鲁雪莉

内容摘要:基础写作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平台课,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氛围情境化、课程考核灵活化三个方面,展开对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基础写作 教学改革

基础写作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平台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应用写作能力。在目前的高校写作课程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模式是把写作教学作为一个封闭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把过程静态化,采用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常规的授课模式。就基础写作课的内容来说,往往是教师通过讲解某个具体文本,从主题、结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逐一分析,引导学生提高其写作能力。此种教学方式常规中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总的来说成效不大,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动,相对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限制了学生认知与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教育方针由传统单一知识传授转向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高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其具备更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往专业的细致化,被广博基础的‘通识课程、运用性的文化知识所替代。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的写作语境的产生,写作样式日益丰富,写作主体日趋多样。与此相应的,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写作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无疑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写作课程教学中,如何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广大写作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写作课的教学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转向动态,主张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倡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氛围情境化、课程考核灵活化等三个方面展开写作课程的开放化教学。经过近年来的写作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笔者发现此种开放化的教学改革模式无疑有助于学生认知与写作能力的切实提高。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了优化基础写作的教学体系,笔者曾对现有的多种写作教材进行了全面审视。发现目前的写作教材对于具体的教学而言各有优劣。比如以刘锡庆的《写作通论》为代表的写作教材,引用了文艺学体系中文学作品的分析模式,形成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文风、修改、文体的“八大块”理论体系。侧重文本分析,教师对此种写作理论的讲授的确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行为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其缺点是只讲文章构成与文体知识,忽视写作主体和写作过程,是一种对静止的、平面的、封闭的研究,无疑对学生真正理解写作行为、提升写作能力是有缺陷的。为了反拨写作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文章而应该是写作过程,之后出现了一批以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朱伯石《现代写作学》为代表的基础写作教材,从技术操作、心理操作、思维操作等不同层面对写作过程进行了多方面阐述。无疑有其价值,但其仍是封闭和静止的,并将写作过程理解得过于简单与肤浅,因此也并非理想的教材。还有的教材以技能技巧为研究中心,以写作过程的技术操作来建立写作学的基本理论,如李景隆的《作文法概要》、王志彬的《写作技法研究》、万奇的《技法与技巧》,将写作看作是纯技术的操作,注重对写作操作技术的研究,将写作过程抽象概括为一整套操作的程序与方法并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由于过于强调写作行为的操作性而轻视写作行为的人文性,若以之为教材,终究难以洞察写作行为的全部内涵。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来,四川师范大学的马正平教授提出了写作基础理论的动力论概念和文化论概论。动力论认为写作行为的发生与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技能技巧,对写作基础的研究应该注重对写作主体的写作动力包括动机、冲动、欲望等内在的研究;文化论主张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写作行为,关注的是写作行为的文化精神、文化机制,这种研究理论克服了共时性、抽象性、理想化的写作行为研究,强调的是一种具体化、即时性的写作行为研究。马教授主编的一系列教材体现了目前写作学界一定的理论深度。但动力与文化只是写作行为的属性之一,并不能囊括写作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的前提下,培养现代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写作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占据写作理论的至高点,把握目前所有的写作学思想,整合现有的各种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一类教材,而应该博采众家之所长。将写作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写作行为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把写作文本、写作过程、写作主体、写作文化纳入学科视野,将其作为一种有机的写作行为系统,对各种写作学思想进行整合。在授课中,教师可以把经过整合的教学内容模块化,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一般而言,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写作原理、文体与写作技巧、阅读与写作实践三块。写作原理包括写作行为的一般机制、规律、特点、本质、原则,也包括写作主体层面的动力论、创作论、主体论、写作文化等写作各个层面的规律与方法。此外还可借鉴写作学下面的各个分支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多维透视,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度研究与专题性研究。包括写作心理学、写作思维学、写作语言学、写作美学、写作哲学、写作社会学、写作批评等。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作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以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把握写作的实质。文体与写作技巧讲文章构成与文体知识,从~整套写作技巧与方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学习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精讲,也可以让学生以专题讲演形式通过事先的准备由学生讲授某一部分内容,使教学形式多样化。第三块内容为阅读与写作实践。这块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展开。阅读在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写作者必定是一个好的阅读者。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等,教师可以提供学生阅读书目,包含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相关方面的文本书籍。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这是在通过大量阅读,全面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的基础上而言的。“阅读,主要是阅读名家名作”,“历代大家留下的名篇是政治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瑰宝”,“名家名作中凝结着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对于写作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见无形的、深刻的、长远的效果,往往终身受用不尽”。2阅读名家名作,实际上就是接受语言范本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通过日积月累,培育写作的根基,修炼语言的内功,丰富语言的库存。既可以学到写作的科学方法,也可以领略到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力量。同时,还可借助各种形式展开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关优秀写作文本细读的对话。教师对学生电子读书笔记进行深入点评,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探讨,以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endprint

二、教学氛围情境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的激发他们的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3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前提。良好的情感体验往往推动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正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往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使得影像资料越来越普遍地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与传统的纸质资料相比,影像资料更生动多彩,更能吸引人的注意。由此,在基础写作课中,教师适时适度地穿插影像资料,作为辅助基础写作教学内容的一个有效手段,无疑有利于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调动多种多媒体资源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氛围,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等感觉系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刺激,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生动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和丰富化,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将影像视频资料应用于基础写作课堂中,首先可以和基础写作课程内容相结合。比如讲到“作者的素养与责任”时,教师可联系时事,给同学们播放2013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关于“陈永洲事件”的情况报道视频,即陈永洲作为记者收受他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的犯罪事实,使同学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新闻写作中作者的责任。在讲到诗歌写作时,可以将一些古典名诗名词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醉花阴》、苏轼的《江城子》等,这些诗歌朗诵或豪放慷慨,或沉郁顿挫,或温婉细腻,或深情悠远,在传递给学生审美享受的同时,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文字感悟力。教师还可以把歌词纳人到诗歌的讲授范畴中,在讲授诗歌和歌词在中国文艺发展的渊源关系基础上,比较二者创作手法的异同。从当代歌词的赏析中指引学生发现当代歌词对古典诗歌语言、音韵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借鉴。在讲到电影评论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电影片断,结合影片讲授电影评论的写作要点。理论讲解结束后,可以给学生放映一部电影,要求学生观后写电影评论。

在基础写作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动手练笔的课堂训练也是基础写作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笔者在每学期的课时中会化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安排学生课堂练笔。练笔的内容可以是视频中的一幅静止的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联想力,运用发散性思维,在描述中能体现创新性。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画面,要求学生把动态的画面转化为语言文字。既训练了学生文笔运用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察能力。以及创造性地发掘多个事物之间地相互关联性,以及把此种观察视角转化成文章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衔接的技巧。相比较于话题作文,影像资料由于可视、可听、可感,学生对于训练内容的写作感觉往往会更好。而且,这种训练内容相应地会训练到学生的观察与感受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以及文字能力,通过不断地练笔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得到综合性、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

除了练笔这种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演讲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

在全班组建学习团队,各学习团队每学期完成某写作专题讲座一次:各组成员集体协商确定专题内容和基本思路后,每人各有分工,或寻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或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或进行文字润色,最后由一位或几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成讲解,教师和其他组成员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PPT质量、讲解效果等进行现场点评。还比如可以采用学生每课一讲,相当于微型口头作文课和微型作文构思课,在每周基础写作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讲述每周的新发现,作相应的定点思考。一学期下来基本每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最终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启迪文思,练就文辞。

教学氛围情境化,并不仅局限于在课堂中追求情境化效果,还指的是充分开展第二课堂,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外实践,通过走访工矿企业和参观名胜古迹,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创作欲望,有目的的提炼主题。以笔者所在的城市绍兴为例,可以以古越龙山黄酒集团、轻纺城等为实践基地,也可以把课堂设置鲁迅故里、大禹陵、青藤书屋、沈园等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使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考核方式灵活化

考核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最终效果。笔者认为,主张开放化的教学方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首先在观念上,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的视野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更新评价观念,需要摒弃以往作文评价中用应试教育的统一标准,而更应注重对写作主体的思想与情感个性、独特感受与体验、写作风格等的评价,引导学生在立意、构思、表达、语言等方面的推陈出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由灵性。其次,考核的内容完全可以去除客观知识题,而只是以“作文”题的形式出现。因为客观知识点的考核无非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论应用于实践,写作课中对作文题的考核完全可以衡量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比较推崇的一种考核方式是,出三道作文题。一道是看图作文,给出学生一张影像资料中截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构思作文。第二道给出一首诗歌,让学生改编成300字左右的描述文字,考察学生的文风感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第三道题出大作文题,尝试一种文体写作,小说、诗歌、散文、歌词、电影评论等,考察写作的综合能力。三道写作题几乎可以囊括写作课程需要学生达到的所有能力,因此此种考核方式值得推崇。

总之,在基础写作课程中开放思维,实行开放式教学,既能使教学体现出当前写作基础课程的理论深度,又有效培养与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