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中遗留的古代语法、语音

2014-09-01 02:58喻述君
文教资料 2014年14期
关键词:韵尾同义遗留

喻述君

客家语中遗留的古代语法、语音

喻述君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客家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方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遗留了较多古汉语现象。本文简单分析客家语中遗留的古汉语语法语音现象及其成因,提出研究客家语古汉语现象是探究古代中原汉语的重要途径,对繁荣发展客家文化及树立母语文化情怀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客家语 语法 语音 古汉语

一、客家语语音中古音的保留

在蒙古族统治的元代,蒙古语为当时的官方语言,汉语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可以看出:中古入声趋于消失,被分别归在平、上、去三声中;闭口韵尾减至三个;翘舌音“知、蚩、诗、日”始有。现在的客家语却保留如下特点:基本没有全浊声母;完整地保留了入声和闭口韵尾;没有翘舌音“知、蚩、诗、日”;四呼不全,如宁都老派客家话就没有撮口呼韵母[1]。

下面从声母、韵母两个方面论述客家语中遗留的古音。

1.声母

(1)保留了疑母字音

疑母[ng-]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而客家语保留了疑母字音。以“鱼”字为例,普通话读作[yú],其他方言如粤语读作鱼[jyu4],客家语读作[ng2]。

疑母的其他字,在客家语中也保留了古音,例如:我[ngai2]、五[ng3]、吾[ng2]、牙[nga2]、外[ngoi4]、眼[ngan3]、卧[ngo4]、误[ngu4]、悟[ngu4]、鹅[ngo2]、偶[ngiu3]、额[ngiak5]、硬[ngang4]、昂[ngong2]、岳[ngok6]、疑[ngi2]、义[ngi4]、毅[ngi4]、严[ngiam2]、谊[ngi4]、验[ngiam4]、语[ngi1]、娱[ngu2]、业[ngiap6]、屹[ngiet5]、银[ngiun2]、迎[ngiang2]、吟[ngim2]、玉[ngiuk6]、元[ngien2]、研[ngan2]、仰[ngiong1]等,由此可见,客家语对疑母保留得较为完整。

(2)保留了“古无轻唇音”的特点

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指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或[p-]或[m-]。“客家话于‘非敷奉’的字也保留着双唇的痕迹,例如‘肺’‘肥’‘缝’‘符’等字念[p'-],‘粪’‘复’等字念[p-]”。 另外,还有粪[bun4]、斧[bu3]、吠[poi4]等例。

2.韵母

(1)舒声鼻音韵尾[-m]的遗留

现代客家语中,仍保留了大量带鼻音韵尾[-m]的字音。

例如“参[cam1]、蚕[cam2]、担[dam1]、凡[fam2]、甘[gam1]、函 [ham2]、含 [ham2]、堪 [kam1]、南 [lam2]、蓝[lam2]、婪 [lam2]、岩 [ngam2]、衫 [sam1]、禅 [sam2]、贪[tam1]、谈[tam2]、谭[tam2]、沾[zam1]、詹[zam1]”等字发音均含[-m]韵尾。

(2)入声塞音韵尾[-p]、[-t]、[-k]的遗留

例如“压[ap5]、鸭[ap5]、杂[cap6]、插[cap5]、答[dap5]、法[fap5]、甲[gap5]、鸽[gap5]、合[hap6]、恰[kap5]、狭[kiap6]、纳[lap6]、蜡[lap6]、涉[siap6]、塔[tap5]、踏[tap6]、札[zap5]”等字发音均含[-p]韵尾。

“八[bat5]、察[cat5]、撤[ciet5]、发[fat5]、伐[fat6]、活[fat6]、结[giet5]、瞎[hat5]、辣[lat6]、袜[mat5]、末[mat6]、泼[pat5]、拔[pat6]、设[siet5]、舌[siet6]、达[tat6]、挖[vat5]、滑[vat6]、折[ziet5]”等字发音均含[-t]韵尾。

“扼[ak5]、百[bak5]、尺[cak5]、客[hak5]、剧[kiak5]、沥[lak5]、历 [lak6]、脉 [mak5]、麦 [mak6]、额 [ngiak5]、逆[ngiak6]、魄 [pak5]、白 [pak6]、石 [sak6]、鹊 [siak5]、笛[tak6]、划[vak6]、摘[zak5]、迹[ziak5]”等字发音均含[-k]韵尾。

以上例字反映客家语保留了至迟在北宋鼎盛以前的中原汉语的入声韵特点,而且对应比较严整。

二、客家语语法中的古汉语现象遗留

1.同义复词的保留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在古代汉语里不乏其例,如《后汉书·孟尝传》中“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一句,“行”和“旅”都是“来往的旅客”的意思;又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一句,“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

客家语继承了古汉语同义词复全使用的规律,保存了一些同义复词。如客家语有“行嫁”一词,意为女子出嫁。“行”、“嫁”在古汉语中是同义词。《仪礼·丧服》有云:“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人曰适人。”《高唐赋》亦有:“赤帝女瑶姬,未行而亡”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行”和“嫁”都是同义的,可见“行嫁”是一个同义复词。又如“箸梜”一词,意思是筷子。古时“箸”和“梜”同义,如《礼记·曲礼》中写道:“羹之有菜者,用梜。”唐代李白《行路难》中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至今广东兴宁梅县地区的客家人,仍沿用这个同义复词,将筷子叫做“箸梜”。

2.保存了动词重叠的构词方式

动词重叠是古代汉语构词的一大特色,在古代诗文中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公刘》“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中的“言言”、“语语”;又如《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行行”等。

客家语中不乏其例,如“走走走走,袋里个东西都漏净呃(走着走着,口袋里的东西全漏光了);“话话话,两个人打起来黎(说着说着,两个人打起来了)。

3.词缀保留了某些古语词的用法并加以发展

如“侪”,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说文》:侪,等辈也,从人齐,春秋传曰:吾侪小人。又如《左传·成公二年》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

客家语中,“侪”,在口语中大量保留下来。大致相当于一个量词或词缀。既可以放在数词后面:如一侪,二侪,等于说一个人,两个人。

又可以放在动词语素后面,构成一个名词[2]。如看侪,买侪,卖侪,听侪,做侪,读侪,讲侪,意义等于看的人,买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听众,做事的人,读者,讲话的人。

还可以放在形容词后面,如大侪,细侪,肥侪,高侪,矮侪,相当于个头大或年龄大的人,个头小或年龄小的人,胖的人,瘦的人,高个子,矮个子。

更可以放在形容词或动词词组后面,如耕田侪,有钱侪,相当于耕田的人(农民),有钱的人(富人)。

[1]李国敏,万海燕,邓明.普通话对赣南客家话的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2):65.

[2]黄雪贞.客家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J].方言,1994(04):107.

猜你喜欢
韵尾同义遗留
Dale Carnegie
许林涛作品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小孩遗留小汽车内智能安全装置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天龙,遗留六百年的传奇
闽南语入声韵尾的分布现状及原因推测
粤东闽语n尾韵文白异读及其与ŋ尾韵和鼻化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