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渗入语文课堂
—— 从美育角度探索于漪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

2014-09-01 02:58施蕾
文教资料 2014年14期
关键词:于漪美的阅读教学

施蕾

让“美”渗入语文课堂
—— 从美育角度探索于漪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

施蕾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符合创设审美情境、指导审美朗读、启迪审美创造、深化审美感悟这四个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于漪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将美育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

美育 语文阅读课堂 于漪老师

于漪老师在《在美的世界》一文中这样写道:“教育者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在于把美感,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变为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学校中的艺术课程如音乐、美术等,不言而喻,肩负着这方面的重任,而语文学科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悉心地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把美的种子撒播其间。”①在她看来,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应该渗透着美学教育。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追求。这是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在这种课堂教学中,除了努力使采用的方法充满美外,更要从观念上强调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它摆脱一切人为的束缚,改变一切程式,放飞情感、创设意境、鼓励自由创造,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

1.创设审美情境

这是从情感审美层面打造课堂的。它通常指教师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并予以加工,可以借助音乐、图画、实物等手段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受到心灵感染,在情境交融中进行教与学的活动②,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课不是音乐课,也不是美术课,但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适当运用音乐、图画,活跃课堂氛围,创设审美情境。

首先是图画,它的最大特点是形象逼真、色彩鲜明、重点突出、直观性强。运用得当,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审美功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如教《茶花赋》的时候,于漪老师利用两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整片文章,让学生领略作者托茶花表达歌颂祖国之意,抒发热爱祖国之情,真是笔笔写茶花,处处赞祖国。并在讲解结尾的时候,出示了一幅“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图,发问:“祖国前程怎样美呢?”让学生认真观看图片,进行联想。学生在于漪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顿悟:这哪里是写花?分明写的是少年儿童,这一朵朵“童子面茶花”,不正是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吗?如此深刻的寓意,学生在于老师含而不露的暗示中得到答案。这幅画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不仅被这幅美丽的图画所吸引,而且一想到这幅画的形象与色彩就燃起热爱祖国的感情。于漪老师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的共同参与,对《茶花赋》的情感有直观深入的感受,拓宽学生审美感知的渠道,丰富审美感知的内容。

再次,于漪老师还喜欢借助录音等辅助手段创设审美情境。在诗歌教学时,于漪老师借助录音的播放,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基础上理解诗中的含意,体会诗中的意蕴,培养朗读、讲述与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一听录音,正字音;二听录音的时候,合起课本仔细谛听,边听边展开想象,随着诗歌语言的琮琮琤琤,脑中展现出一幅幅不同的画景。如《敕勒歌》的教学,当听到“敕勒川,阴山下”的诗句,思想就要长上翅膀,脑中立即浮现绵亘起伏的阴山,阴山脚下一望无际的草原;听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眼前就要浮现无际的草原和天边连在一起,天空好像一顶巨大的圆帐笼罩在整个原野上的图景……这样一边听录音朗读,一边展开想象,把诗句和画面结合起来,初步领略诗中优美的意境。多美的音乐,多美的诵读,多美的画面,多美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在如此精心营造的美的氛围中,学生能不陶醉吗?

2.指导审美朗读

语文课堂是教授母语的课堂,因此给学生提供多种享受中华民族语言美的机会,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具有的独特艺术美感,是让审美教育渗透语文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

不仅教师上课时运用的有感情的、准确的讲述文章的语言,而且课堂里老师那种抑扬顿挫、激情饱满的课文朗读,都使作品潜在的各种审美意蕴通过声音的媒介,投射到学生心灵的最深处,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寄托于作品之中的爱恨情仇等,有力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而让学生模仿、尝试各种有感情的朗读,更能使朗读者情不自禁地步入一种难以言表的审美境界,达到以己之心体验作者和作品人物之心,以己之情表达作者和作品人物之情的审美效果,从而不仅大大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更通过这种以语言为载体而产生的心灵的撞击与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

《木兰诗》是一首完整故事和完整人物情节的叙事诗,展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塑造木兰这个我国古代女子英勇矫健的形象。于漪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很注意这篇作品的朗读指导。如出征前的叹息,表示为父出征的愿望,在这里,要读出沉吟的感情;又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表现了木兰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读这段时就要充满缠绵悲凉的情调;“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用排比的句式表现全家高兴迎接木兰回家的情形,读起来就要有活泼欢快的感情。此文的故事性还是比较强的,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小故事,所以,此诗是富有不同感情的,在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诗的跌宕起伏。当然,在学生读的时候,于漪老师用生动精练的语言,对朗读全诗应该掌握的表情、节奏做出提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读的时候体会到诗歌中描绘的感情。

新课标规定的“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在于漪老师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变得具体而生动。由情入,再经情的起伏跌宕,最终升华情感,整个课堂教学始终涨满感情。

3.启迪审美创造

中国画布局很讲究留白,如果画得太满,往往给人窒息的感觉。上语文课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不要从头讲到尾,也不要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仔仔细细、不留余地,而是善于利用各种方法,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激起他们创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

如于漪老师教《春》,开篇就说:“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胡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齐声背诵:“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时,于漪老师便要求学生每周背诵古诗一首,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他们感受美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教学中学以致用。在《春》的教学中穿插描写春景的几首古诗,不仅使知识纵横延伸,而且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想象与联想,使他们将古今诗人作家关于春色的描写联系起来学习与欣赏、思考与评判,并使朱自清《春》的教学有参照物,对学生更好地感受《春》的审美意象有积极作用。最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这样,就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有效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的兴趣,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于漪说:“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制订的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于漪老师还十分大胆地采用放手的方法,让学生打开思想的闸门,在课堂内有所创新。如当学生对《珍珠赋》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有一定了解后,就让学生放开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结尾的‘每一颗珍珠’,‘每一颗珍珠’,是多余的,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学生的想法很多,可以让他们在这样开放的课堂环境中体悟文章的意义,不随意抹杀学生的想法,十分有利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4.深化审美感悟

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一般的感受,满足于对有限感性对象的知觉性理解,而要有一定的透视力,要深入探究、切入文章的深层领域,寻找字里行间的美的因素,并调动一切心理机能识别和体味这种美,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多重意境。这种“悟”,是阅读活动的一种理解方式,但却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它的实质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品味和体验基础上的美的思考,是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理性揭示。

《雪》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选自《野草》。于漪老师是这样教这篇课文的。先由复习旧知导入,介绍《雪》这篇散文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有初步的情感积淀。再向学生讲解江南的雪这一段,突出江南的雪的滋润明艳,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文章笔锋一转,又写朔方的雪,明确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却有奋飞升腾的意向。老师发问:“朔方的雪有怎样的壮美雄姿?哪些词用得恰当、形象,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一系列问题,慢慢启发学生将雪这样的景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借景抒情。借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抒发自己的情感,即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绘,表达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体现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样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切用意,加深学生的审美感悟。

于漪老师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就是说,文章的真正内涵意蕴是藏在作者文字的最深层的,这就需要老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深挖作者埋藏在文字低下的情感,进一步深化感悟。于漪以教材课本里一员的身份介乎其间,交流真切的感受,叩击心弦,传情激情,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心灵塑造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美丽的画面和那或激越雄壮、或嘹亮悦耳的音乐及那感人的朗读,最后将深深的审美感悟和谐统一在一起,编织出一幅“诗、画、乐、声、感”有机交融的立体画卷。如此美不胜收的优美意境,必将对强化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起到一种妙不可言的作用。不得不说,于漪老师的课将美渗透其中。

注释:

①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6.

②徐林祥,张中原.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5,66.

[1]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徐林祥,张中原.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董怀启,迟令秋,高兴满.记叙文教学与美育[J].临沂师专学报,1999,第21卷(1).

[4]陶继新.让学生感受各种形态的美——试谈特级教师于漪教学中的美育[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5]张玉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于漪美的阅读教学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好美的雾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