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09-08 02:18张社干
食管疾病 2014年2期
关键词:疝的疝囊修补术

张社干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

ClinicalAnalysisontheEfficacyofTwoDifferentSurgicalTreatmentsofInguinalHernia

张社干

目的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4月收治的12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VAS评分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发热率、切口感染率、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疼痛加剧的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术相比,创伤较小、痛苦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并且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理想的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腹股沟斜疝;普外科;临床疗效

腹股沟疝是指患者腹腔内的脏器通过缺损的腹股沟突出体表所形成的疝,修补法主要包括传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但没有业内公认的金标准术式[1]。为了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4月收治的12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4月收治的12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1~75岁,平均(42.5±1.8)岁;左侧斜疝12例,右侧斜疝38例,双侧斜疝10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20~73岁,平均(43.8±1.2)岁;左侧斜疝15例,右侧斜疝37例,双侧斜疝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相关的器质性病变,并在手术治疗前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2]观察组患者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主要步骤如下:患者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行腹股沟斜疝的常规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对周围组织进行分离,等探查到提睾肌后将其切开,探查到疝囊。如疝囊较小,可直接经内环口将患者疝囊翻入腹腔,再进行高位结扎;如疝囊较大,距离内环口4~5 cm处横断疝囊,在近端将疝囊关闭并止血,根据疝环的大小选择适当的网塞,通过疝环填充物对疝环缺损及薄弱处进行填补,然后再将网状补片缝合在腹股沟管的后壁,等精索放回后对患者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和皮肤逐层严密缝合。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2.3±6.7) min、住院时间(8.0±2.0) d及VAS评分(4.1±1.5)分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83.5±8.7) min、住院时间(8.0±2.0) d及VAS评分(6.8±1.7)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普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其复发率高,对患者生活工作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3]。传统疝修补术主要是把患者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解剖层次机械、有张力地缝合在一起,造成组织间张力过大,且不同组织间的相容性很差,暂时缝合的组织易撕裂,不容易愈合。本研究也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热率3.33%、切口感染率3.33%、术后尿潴留发生率1.67%、术后疼痛加剧的发生率3.33%及术后复发率1.67%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几乎没有张力性缝合,可以对患者整个腹股沟区修补,置入网片不仅组织相容性高,还有一定抗感染力,具有对患者损伤小、时间短、生理影响小且不需要作疝囊分离等优点[4]。本研究也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2.3±6.7) min、住院时间(8.0±2.0) d及VAS评分(4.1±1.5)分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83.5±8.7) min、住院时间(8.0±2.0) d及VAS评分(6.8±1.7)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术相比,创伤较小、痛苦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并且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理想的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1]李健文,郑民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0):602.

[2]胡晓春.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J].新医学,2009,40(10):665-667.

[3]韩光宏等.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比较[J].现代医学,2010,38(2):175-176.

[4]姜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1):209.

2013-03-15

宜阳县人民医院,河南宜阳 471600

张社干(1971-),男,河南宜阳人,主治医师,从事外科临床工作。

R656.2+1

B

1672-688X(2014)02-0123-02

猜你喜欢
疝的疝囊修补术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肝脏刀刺伤修补术后黄疸一例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闭孔疝的临床诊治探讨
3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