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9-11 06:39柯妍妍陈素云付姗姗王玉孝
关键词:内驱力免疫学研究性

柯妍妍,陈素云,付姗姗,王玉孝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基础部,福建厦门36100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明确地提出了“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1]。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接受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学校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实用型人才。

一、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倡导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的基础前沿学科,它具有基本理论抽象、知识更新迅速、理解掌握困难的特点。怎样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免疫学教学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获得新知识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为另外形式[3]。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资讯资料,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不是被动地从外界吸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学生以主题研究或者专案设计等为主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掌握知识。这一教学过程并不像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程序那样,由教师讲述各种知识,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然后通过临床应用来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地寻觅各种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信息,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由学生以独立学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团队协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的使命感。这种提倡研究性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改革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

二、免疫学教学改革实践

结合教学规律和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将2011—2012学年的任课班级分为试验班与对照班,二者的学生人数、生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尽可能选择无显著差异的班级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班的免疫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部分章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对照班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两种班级使用的教材完全一致。笔者以“免疫球蛋白与抗体”这一章节(2节课)为实例,阐述试验班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安排。

(一)问题式教学

课堂上先由教师事先讲授一部分知识内容,结合临床和生活实际,提出一些综合性的具体问题,让学生个人或团队协作,通过其研究性的学习实践,从教材、参考书、互联网、小组讨论等活动中探索知识,并对获取的知识消化和加工。如在临床上注射丙种球蛋白后能否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其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临床上给人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要先进行皮试?抗体是否能够直接杀死抗原?调理吞噬作用和ADCC作用有何异同点?结合本章知识解释顺产和母乳喂养有何好处?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有较全面的理解。教师随后给同学们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讨论话题。因为学习了免疫应答部分之后,学生已经对免疫系统、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免疫应答的组成及其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于是让学生思考:“请设计一套试验方案,检测中草药金线莲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上引导教学的时间占课时的30%。

(二)小组讨论与总结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的时间约占两节课的40%。这一环节主要让同学们独立思考。他们在微生物学课程和已有的免疫学课程知识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结合教材和参考书,以及从互联网上获取的知识,各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则随机参与他们的讨论,帮助较弱的小组,使每个小组的学习氛围都热烈展开,齐心协力,共同形成每一问题的具体答案。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专人总结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答题后教师再结合各组的回答情况做适当引导和点评,讲解那些存在争议的问题,这段时间占课时的30%。

三、教改效果分析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结束,按照学校统一部署举行期末课程结业考核。试验班与对照班都采用非任课教师制定的、内容相同的统一试卷,即考—教分离。考试题型分别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是非题、简答题、综合问答题,其中有记忆题、分析题和发挥题。将试验班与对照班的同一考试内容的所得成绩分别统计,并进行生物统计学处理,对学生考试成绩和试题分类的得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班不但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12.3分,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智能发挥也都高于对照班,差异显著。说明试验班教学改革成效优于对照班(表1)。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比较

学习免疫学的兴趣程度的调查显示,通过研究性学习,表示会“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数占总人数59.1%,明显高出常规授课的对照班,而后者班里表示能“积极主动”学习的仅有23.6%,“没有兴趣”的占40.0%。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能够大幅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改经验体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布鲁纳认为,学生拥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通过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认知结构学习论在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优点。

(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内驱力”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是医学专业中十分重要的主干课程。因为其理论知识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的确有较大的难度。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使上课认真听讲,学生课后也少有温故和预习知识的动力。而采用问题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法,结合临床和生活实际提出一系列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内驱力,使学生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主动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探讨抗体能否直接杀死抗原这个问题时,鼓励大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虽然学生意见不统一,得出的结论却印象深刻。又如,在探讨金线莲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试验设计时,学生可以通过免疫学系统的学习,从免疫细胞的角度考虑试验指标,提出通过某种方法检测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工作效率,因为淋巴细胞效率高了免疫水平自然就高了。但是也有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在免疫学概述中曾经提到,免疫防御功能并不是越高越好,反应过高可能预示着超敏反应,因此,淋巴细胞工作效率的指标应当是在一定值范围内的。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将书本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改变了以前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呆板的学习现状,提升了学生好奇内驱力。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之后,及时地进行综合评价符合布鲁纳教学观的强化原则,即学生知道结果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过早会阻碍其探究活动,过晚则使学生失去受帮助的机会[3]。

(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胜任内驱力”

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学生不是被动地从外界吸收知识,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并把获得的新知识和已经建立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讲到免疫学应用这一章节,结合之前《微生物学》课程所讲述的乙肝、破伤风、狂犬病的防治,让学生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免疫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的串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已受伤——打抗体,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用于治疗;未受伤——打抗原,属于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巩固了微生物学知识,还给免疫学应用的讲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此外,还要通过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将免疫学科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例如:为什么我们要提倡顺产和母乳喂养?为什么注射丙种球蛋白是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为什么破伤风抗毒素给人注射前要皮试?使学生体会到免疫学知识与自身健康密切相关。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让同学们设计试验研究的项目,如“金线莲对机体免疫影响的试验设计”。这些试验研究项目的设计有助于充分调动“胜任内驱力”,激励学生将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将来的试验设计中,对医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确实发挥了学生的“互惠内驱力”

课程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环节,是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主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认知结构学习论这种新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当今医学科学迅猛发展,许多新问题都需要靠大家紧密合作,探索解决。因此,在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所有环节都注重小组协作精神,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例如,为了探讨“为何体外注射免疫球蛋白能够提高抵抗力”,学生们积极地翻书本、找资料,发挥大家的智慧共同探讨、认识和总结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再如,为了探讨为什么给人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要先进行皮试的原因,安排学习小组分工了解破伤风抗毒素的来源和成分,再结合课堂上学习的重链恒定区的特性,以及先前做好铺垫的免疫的基本功能的基础知识,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单个同学在思考问题不够全面的局限,找出问题的完整正确的答案。这种基于认知结构的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了“互惠内驱力”,能够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今后的医护工作自然有很大的益处。

(四)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课堂中提出的研究性问题需要和内容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于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因此提出的问题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为了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随时应对教学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事先博览群书,积累宽厚的知识基础。例如学生在讨论“金线莲对机体免疫影响的试验设计”时,提出可以检测T、B淋巴细胞的工作效率,此时老师应该适时给学生简要介绍“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试验原理、大体操作方法。若是学生提出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便给学生介绍碳廓清试验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的试验原理、操作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话题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加了知识的交流,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运用认知结构学习论进行教学改革,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授为辅的新型师生关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自主能力和参与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 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N].中国教育报,2013-10-9(10).

[2]刘延东.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1):3-9.

[3]蒋长好.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43

[4]刘峰涛,都景芳. 研究生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755-756.

猜你喜欢
内驱力免疫学研究性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现代免疫学》稿约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