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系造假?

2014-09-22 10:02田夫
百家讲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贞观长安

田夫

《新唐书》这么描述贞观之治的成就:“至四年(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就是说,贞观四年时,社会生产力已得到最根本的恢复,社会治安已有最根本的改观,商业状况也得到了最根本的扭转。

其实,用“米斗四五钱”来强调政绩显然缺乏说服力。《汉书》就说:“籴甚贱,伤农……农伤则国贫。”意思是粮价过低会损害农民利益。所以说,粮价过低不但不能算是治道上的成功,反倒可能酿成普遍性的社会危机。

再说,唐代京畿地区根本不可能会有“米斗四五钱”的咄咄怪事。同样是《新唐书·食货志三》,开篇就说唐都长安昕处的关中地区,虽称沃野,然幅员有限,所出并不足供以京师消耗,所以常要靠东南漕米的接济。纵使漕米都是天下掉下来的,不要一文钱,“米斗四五钱”,也仅及洛阳至长安那段旱路运费的十分之一!

长安米贵,本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贞元初年(785年),关中地区确实有过一次谷贱的特例,宰相建议政府趁机以平价从民间购买,计在途所费,到太仓后每斗米要费“钱七十”。而建中元年(780年),“米一斗为钱二百”,经过政府的平抑,到元和十五年(820年),“米一斗为钱五十”。

贞观时的米价,仅为谷贱时米斗“钱七十”的十四分之一,是经过政府平抑之后“米一斗为钱五十”的十分之一,这可信吗?显然,这样的数字只是史官的伪饰。

一个国家的国力如何,还要看局外人的评价,当时的国际友人、高昌国的国王,便一直认为初唐时的国力根本比不上前朝。他在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入朝,这正是史臣最为称赞的一年,沿路所见却是“城邑萧条”,完全不同于《新唐书》里的说法。

所谓“人行数千里不赍粮”,也就是说外出无须自备干粮,这仅能说明商业的初步恢复。至于所谓的“外户不闭者数月”,只要参照高昌国王“非复有隋之比也”的感慨,便不难明白。

其实,“盛世”造假,早有人为之。所谓的贞观之治,不过是一帮御用史学家依葫芦画瓢罢了。晋人在《晋纪总论》中提到太康时的社会现状时,就有这样的溢美之词:“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其口吻与贞观之治的描述几乎一样。如此太平盛世,却没超过三代就消失了,这牛皮未免吹大了,难怪后人主修《晋书》时,要弃《晋纪》如敝屣了。

编辑/叶子

风物

四川隆昌县建有功德坊、德政坊、节孝坊、百寿坊等近七十座牌坊。由于同时获得旌表的人數过多,隆昌人创造出了“男女共坊”的特例。下图最右侧这座“节孝总坊”共旌表了164人,其中163人都是妇女,独列一孝子居于侧匾。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贞观长安
浅析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明器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西游新记 2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