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俊
摘 要:“没有预习不上课”,这是许多教师从事教学多年获得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但也有不少教师认为,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上课连做作业都来不及,哪有时间预习呢?其实这些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就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预习;时间;方法;要求
从学习的心理看,学生预习后,他们就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希望来参与学习,思维也更加活跃。从学习的结构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因为学的需要而存在。教师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便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培养。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身认识矛盾的过程,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的做法是:
一、确定预习时间
一般来说,预习宜安排在课内进行。因为在课内,(1)有明确的目标;(2)有时间的保证;(3)有教师的指导。实践中发现,课内预习,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保证了教师的教符合學生学的要求。促使学生人人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普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独立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才执教,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教给预习方法
课外预习,优生认真,学困生放松,且无人指导,学生不易掌握
预习方法,难以形成自学能力。课内预习,教师虽可及时督促、辅导,防止了预习自流之弊,但却难以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因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尤为关键。就优生而言,他们在课内学得的预习方法,养成的自学习惯,还能自然而然地迁移到课外,有时不需要教师布置安排,也会主动预习,功效之大,自不待言。学困生由于知识的浅陋,能力的不足,容易在预习过程中变成“落伍者”。因此,我采取了“补预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效果明显。“补预习”指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指导他们完成预习作业,了解问题答案,掌握自学方法等。有了预习的基础,学困生听课质量提高了,课后作业速度加快了,也就有了时间、信心进行下一次的预习了,自学能力无形中得到培养。
三、规范预习要求
就高年级阅读课而言,一般可以规范下列预习要求:(1)弄清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划出经过自己努力而解决不了的疑词难句。(3)督促学生把生字查好,分好段落,写好段意,概括出中心思想,甚至把课后练习做完,未免要求过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可见,规范好预习要求,既容易操作又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