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芬 沈爱爱
罗素说:“教育要使儿童过上美好生活。”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基本特征,也是我们政治课教材名称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实践,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一堂好课也绝不应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应“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源是最好的生活素材。笔者和其他两位年轻教师一起执教人教版《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我们三人都选取了乡土资源,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设置了生活化的探究,达到虽异曲但同工、虽殊途却同归的良好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本次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阐述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更有趣、更高效。
一、挖掘乡土资源,化解重组教材中的难题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根据教学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重组,打破现有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和逻辑组织教学,科学取舍,补充其他的课程资源整合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来处理教材。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如《市场配置资源》一框,内容偏多且又相对重要,既有课堂教学中的疑难点也有学生理解上的易混点。平常上课,教师大多分两课时完成,一课时学习市场调节的运行机制和优缺点,一课时学习市场秩序的规范。笔者等三人以这一框内容开设公开课时,为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参考教学指导意见,将原先的两课时调整为一课时。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内容,一节课时间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还要上出新意,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难度偏大。所以,要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科学取舍,适当补充。笔者等三人先将第三目“市场配置的局限性”提到第一目市场调节的优点之后,第二目市场秩序的规范放在最后。这样重组后既符合人的一般性逻辑思维,又能从局限性中的自发性这一弊端顺利过渡到要规范市场秩序,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还节省了不少时间。重组教材后,补充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教学效果更好呢?笔者三人又不约而同地选取了生活化且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本地的草莓、桔子、苹果等水果种植业的发展,通过市场对水果种植的调节来说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总体感觉教学效果良好,由于引用了乡土资源,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使得整堂课中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实现了师生间充分的互动。
二、分析生活实际,纠正学情定位中的偏差
如果说准确解读教材是有效组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么科学研究学情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关键。新课程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只有科学分析学情,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有效完成。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以及相关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只有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把握学生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才能有效确定教学起点。同一个课程标准、同一框教学内容、同样的教材重组整合、基本相同的情景对话,不一样的学情分析研究,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笔者在分析借班上课这所学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设置了“现场拍卖”、角色模拟等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良好,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依托生活话题,实现生活学科化的境界
华师大周彬教授提出“别让课堂止于‘学科生活化”,而要追求生活学科化。何为学科生活化和生活学科化?当你拥有知识时,你就希望用知识来解释生活,犹如你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就期待着用它来解释生活现象一样,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生活化。当你没有拥有知识时,你就希望从生活中发现知识,犹如你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时,最需要的就是尽快掌握支撑这些生活现象的事物本质,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生活学科化。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有知者的代表,学生是无知者的代表,所以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生活学科化的课堂。当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就应该是学生学科生活化的课堂,两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学科化—学科生活化—生活学科化的循环运动,这种运动过程应该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四、创设生活情景,凸显思想政治课的功能
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思维品质的锤炼和认知水平的提升都是以主体的参与和体验为前提的,回归生活的政治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走进世界体悟生活真谛搭建平台。熟悉的生活素材、真实的生活情境、有价值的生活话题、充分的课堂讨论,引导着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長,提高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首先要选择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积极启迪讨论的思维,使生活化课堂的讨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设计有讨论价值的话题,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否则,是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的。第三,要有追问的精神和习惯,我们的课堂和讨论,在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下来后,学生究竟能够得到什么,应该得到什么?
巧用乡土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生动、更高效。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将不断地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董敏.依标施教: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一条途径[J].教学月刊,2013(1):8.
[2]周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