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野中的《边城》教学

2014-10-24 12:28杨金珠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边城中学语文美育

杨金珠

摘 要:《边城》教学中,应借助凸显中心形象、激发“情绪记忆”“想象作文”等方式,充分发挥文学的美育功能,顺应学生爱美的天性,使其在美中悟真、在美中求善,培育具有健全个性的人,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育;《边城》

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读者、研究者,影响深远。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借助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通过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作品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美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表现了人性之美。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边城》中,作者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判断,表现了湘西独特的“人生形式”,极为优美而流畅地描绘了湘西边城的自然景物和浓郁的风土民情,再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湘西民众的喜怒哀乐。淡淡的远山、隐约的白塔、古老的渡口以及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淳朴的民情风俗和纯情的人物交织在一起,呈现为一种恬淡、和谐、优美的乡村生命形式。可以说,作品以清新流动的语言、从容舒缓的抒情幻想和浓厚的文化意蕴营造了一种恬静和谐的美学风范。

沈从文试图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年轻的恋人之间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也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他们的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这种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地说明”。

处于朦胧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爱情有懵懂而单纯的渴望,让他们接受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而言,《边城》首先是一篇爱情小说。美丽、清纯的女主人公翠翠喜欢当地船总的儿子傩送,但傩送和他的哥哥天保都对翠翠情有独钟。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凸显中心形象——翠翠,使学生对翠翠的外在及内在美有一定程度的感知。《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自出生之后,她便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的娇美纯真、乖巧伶俐、勤劳淳朴完全是大自然的赐予,她与傩送的爱情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她对于傩送的感情,始终坚定执著,在天保溺水而亡,爷爷猝死,傩送去了远方后,翠翠从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选择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傩送是否回来?这是许多学生读完作品首先想到的问题。沈从文对于这一问题的空白处理,留给作品无限阐释的空间,更添作品美的韵致。老师可激活学生类似的“情绪记忆”,诉诸审美想象,通过“想象作文”等方式,让学生想象翠翠的心上人傩送能否回来。这样,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除主人公翠翠外,部分艺术感受力强的学生也能渐渐靠近那忠于感情,不受门第、钱财等世俗观念的侵蚀,为了爱情,宁愿要破渡船而不要“新碾坊”的“二老”傩送,以及绝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大老”天保。执著的兄弟二人,为了爱情,毅然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翠翠、傩送、天保等人在爱情上所表现的自主自为意识及为实现理想的执著努力,彰显了湘西那醇厚朴实、悠久自然的传统古风。同时,也隐含着主人公爱情和人生的悲剧。

对于其中的悲剧因素,学生往往只能模糊感觉,不能清楚表述。因此,教师要通过沈从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引导学生了解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边城》爱情故事及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无不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内心情绪,这种情怀与沈从文独特的生活经历、民族身份及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放在心坎的那一股沉郁隐痛,翠翠似显示了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可以说,《边城》通过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也寄托了一种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在了解作家经历、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作品的“美”以及其后的悲剧情调,学生才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语文教育才有可能会完善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实现塑造丰富的具有美的人性的个体的终极目标。虽然,作为语文教育大前提下的文学篇目的教学,其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文学篇目的教学也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质,即审美性,充分发挥文学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要把握住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教材中的文学篇目,突破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分析课文段落结构,归纳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教参预先规定好的,这种精确化、标准化的要求与文学美育往往背道而驰)等既定讲述模式,顺应人类爱美的天性,在美中悟真、在美中求善,培育具有健全个性的人,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1.

[2]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06.

[3]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花城,1980(05).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Border Town”Teaching

Yang Jinzhu

Abstract:“Border town”in the teaching,we should highlight the central image,inspired by“emotion memory”,“imagine writing”,give full play to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literature,students adapt to the beauty of nature,the beauty,tru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oodness,cultivate a sound personality,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teaching.

Key words: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aesthetic education;“border town”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边城中学语文美育
边城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