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乐园化的课堂中学习语文

2014-10-24 12:27孙爱宏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文情境思维

孙爱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课堂的情趣与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本期选取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创造快乐教学的有效环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欣赏一副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的现状拍摄成录像,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让学生齐唱《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结束新课。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充分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效果。

二、引入“活水”,延伸生活领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缩短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于与亲”的境地。这堂课的设计,使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于是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活了学生思维,又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三、发挥主体,指导合作探究

钱梦龙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知为归宿的特殊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这一教育思想。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有位教师把课堂变成舞台,将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组,引导学生围绕“你向往闰土的生活吗?”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而在这堂课上,教师转换了角色,充当导演,却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光彩,使学生投身其中,乐在其中。

四、训练朗读,渲染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调动自身情绪,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角色之中。

例如,在进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的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创设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大自然的情景。这样才能入情入境地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