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州女人》看黄梅戏舞台灯光设计的创新

2014-10-26 00:42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色光舞台灯光黄梅戏

倪 静

安庆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从《徽州女人》看黄梅戏舞台灯光设计的创新

倪 静

安庆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以黄梅戏《徽州女人》为例,分析了灯光艺术的创新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光、让灯光与黄梅戏表演结合及以光代景等方面,让灯光艺术成为创造舞台气氛、舞台意境、舞台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开创了黄梅戏舞台的新天地。期待黄梅戏舞台灯光设计者能够以此为契机,结合黄梅戏舞台表演其他艺术因素,探索出更多的舞台灯光的表现形式,推动黄梅戏的演出形式展现异彩纷呈的明天。

黄梅戏;灯光设计;表现性;艺术美感

西方舞台设计在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变革大潮,使再现性写实布景不再是戏曲舞台上的主导风格,开创了舞台设计多元化的新局面。在这场变革中,灯光开始发挥其特有的艺术功能,成为舞台艺术变革的主要动力之一;灯光也被提高到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高度,成为创造舞台气氛、舞台意境、舞台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这一影响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舞台艺术也产生了一股冲击波,灯光的运用使得舞台艺术的演出形式异彩纷呈。《徽州女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借鉴其他舞台剧艺术门类的灯光设计,开创了黄梅戏舞台的新天地。

众所周知,黄梅戏曾经是一个裹挟着泥土气息的地方小戏,长期在露天的戏台上演出,“大量是在白天靠自然光演出,灯光基本上以照亮舞台演出为目的,没有艺术功能上的追求”[1],所以在演出形式上忽略甚至排斥灯光的气氛和色彩的运用。直到黄梅戏从田间村头走进剧场,走向镜框式舞台,才对灯光的艺术效果有了更多的追求。今天的黄梅戏舞台艺术,正在逐步突破传统单一的演出形式,开创多元化风格探索的新局面,而舞台灯光设计是其改革的开路先锋。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主创的黄梅戏经典剧目,全剧由嫁、盼、吟、归四个部分构成,上演了上个世纪初发生在古老徽州的一个女人或一群女人的悲惨命运的故事。徽州女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守候、等待一个早已抛弃自己的丈夫,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美好的青春终日死一般的沉寂。《徽州女人》在全国各地的演出取得了空前成功,荣获了曹禺戏剧金奖等七项大奖。这部戏在剧本、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尤其是灯光的运用,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戏曲灯光就是照明这个误区,探索出了黄梅灯光设计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确立了灯光设计在黄梅戏舞台美术中的重要地位,在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徽州女人》的灯光设计师邢辛先生,在创作阶段除了认真阅读剧本、与导演和舞美沟通外,还深入排练场,体会每场戏的表演特色和核心环节,并用摄像机记录下走场和连排的全过程,反复研究后才制定灯光设计方案。他一改传统黄梅戏灯光“大白光”的滥用,在保证观众能够看清演员面部表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面光的使用,借鉴了话剧等其他舞台剧的灯光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光,使人们欣赏到色彩纷呈的黄梅戏舞台;他把灯光与唱腔和表演结合起来,深层次地烘托、渲染剧情,塑造黄梅戏人物的心理空间,使得该剧在表演的各个高光区及色光变化都与剧情呼应;以光代景,灵活生动地渲染出特定的舞台画面氛围,在欣赏剧目的同时又充分感受到舞台灯光的艺术魅力。

1 大量运用色光,增强艺术表现性

灯光设计师在《徽州女人》黄梅剧中大量运用浓烈的色光增强其表现性,在审美上引导观众向视觉焦点上集聚,让舞台形象和气氛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张力,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色彩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情感因素,为舞台表演奠定基调、烘托氛围,并与舞台各个场景以及演员服饰相协调,极大地增强了舞台的感染力。不同的色光给人的心理联想和视觉感受不同,如“红色会给人喜庆、热烈的心理感受,绿色有自然、亲切、希望等感受,而蓝色会给人宁静、深远、悲观等心理联想……”[2]灯光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光这种情感色彩会增强演员表演的感染力,增强舞台的艺术表现性。

开场由多重叠合的徽州民居版画布景构成,运用较暗的冷色光照射,单纯洗练,抛弃了华丽的装饰,写意地交待戏剧环境,以一种诗意、大器的风格,奠定了主人公沉重的苍凉感和命运的悲戚感。序幕“嫁”一场戏,在一束白色顶光的照射下,一顶花轿显得格外鲜红夺目,装饰着欢快喜庆的场景。伴着像是要吹破天的唢呐声,红色这一象征喜庆的色光铺满舞台的每一个角落,顿时寂静山村沸腾起来,每一个人都洋溢在喜庆的氛围中(图1)。这种大面积的暖色灯光的使用,不仅让人快速地感染到欢快热烈的氛围,又与主人公后来凄惨的命运产生对比,使艺术的外在形式与内涵达到和谐与统一。

在最后一幕“归”的场景中,色光的运用富有极强的内涵。在一片昏黄的灯光的映照下,层层叠叠的徽州古民居显得破败斑驳。徽州女人终于盼到了丈夫回来的那一刻,夕阳西下,同时也暗示着男女主人公都走到了人生的暮年。面对一生都在期盼和守候的丈夫,等到的却是“你到底是谁”[3]一句漠然冰冷的问话。女人全身一颤,踉踉跄跄几欲跌倒,随即定了定神,缓慢地走下石板路。此时,在正后上方布光,照射的女主人公的轮廓鲜明,显得端庄典雅,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灯光伴随徽州女人拾级而下,后由一束象征希望的绿色顶光照射,寓意女人最终会放弃这种依附于男人的被动、痛苦的生活方式,从此走向新的人生之路,引导观众流连、遐想。

再如,剧中曾两次出现井台,同一处景物,因为徽州女人前后的心境不同,由憧憬期盼转为心如死灰,所以安排灯光也由希望的绿色转为绝望的深蓝色,恰到好处地暗示人物的心理世界。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色光的变化与整体艺术表演相互映衬,让人们感受到光线的力量与黄梅戏艺术结合之后舞台效果产生的巨大变化。

2 灯光参与舞台表演,塑造和开拓戏曲人物的心理空间

黄梅戏《徽州女人》中的人物情思是经历沉潜、积淀、回味、反省后的激情迸发,包含了对身处在那个时代的徽州女人的人生命运冷静而深沉的感悟和观照。舞台灯光经过设计和安排,能够奠定感情,塑造和延伸人物的心理空间,达到意境的诗化和创作意念的升华。

第二幕“盼”,场景选择在由一注顶光照射出的古老的井台边,女人每天借着打水的机会来到村口等待着自己的丈夫。此时女人的心里还对自己的爱情和命运存有希望,所以灯光师采用了一束淡绿色追光,笼罩住同样身着淡绿色衣服的女人,发髻上点缀着一朵橘色的花。女人在井台边打水时,被一只从井口跃出的小青蛙吸引住了,便对小青蛙问起话来,问小青蛙是不是要“出去”……突然联想到自己,同样是被困住,被有名无实的婚姻枷锁束缚住的自己,是不是也想到外面去看一看呢?

图2 《徽州女人》剧照 第二幕“盼”

剧中“吟”的一场戏发生在山村内室,背景布置尤为洗练:空旷的舞台前端,悬挂着一张暗色的古梁柱,“被灯光刻画得怪异、奇妙,泛出绿色”[4],下方是一张白色空床,空旷而简陋的房间映衬了徽州女人悲凉、孤苦的心境(图2)。女人一身素缟,平躺在白色的大床上,望着“天天笑我苦,夜夜羞我孤”[4]的古梁柱,开始激烈而痛苦的内心独白。公婆已经撒手人寰,无需照料;小叔娶妻生子,烟火兴旺;夫君更是音信全无,这一个个折磨人的白天,一个个撕裂人的黑夜呀,何时是个尽头?灯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安排透明的大床即是光源,近距离地照射出白色的冷光,产生一种锋利、冷峻的切割感、透射感,直白而夸张地展示了封建传统戒律下一个女人对自由生命的渴望。在漆黑的暗夜中,由这样的光束把人照射得通体透明,毫无藏躲之处,深刻地体现了被现实折磨得几近扭曲的徽州女人的悲惨处境。

传统黄梅戏中表现戏曲人物性格命运时只是依靠唱腔和身段的表演,在现代五彩斑斓的舞台艺术中视觉效果显得单薄,观众参与感不足,把灯光设计与黄梅戏表演结合,在拓展人物心理空间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这在传统黄梅戏中从未涉及,因而《徽州女人》让观众的视听感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仅全身心地参与到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中来,而且领略了现代灯光效果给传统黄梅戏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3 以光代景,渲染细节和整体的艺术形象

舞台演出有其虚拟性,特定的场景和情节的发生需要舞台美术、演员表演及与观众的交流共同完成。巧妙地运用舞台灯光手段,描写特定的场景空间和人物情节,结合生动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是塑造细腻生动的戏剧舞台画面的关键。

在首幕“嫁”中,当唢呐声震彻了山谷,整个舞台都被吉庆的红色顶排光渲染得热闹非凡;随后,迎亲的队伍渐渐靠近石桥,红色顶排光减弱,由一束淡绿色天桥光配合荷塘的幕布展开,女人缓缓走过天桥,引出了第二个舞台空间即自己在轿中的一段情思。伴随着一束追光,女人走下天桥,道出自己曾对未来相公的背影有过美好的一瞥,便是这一瞥,就认定了这个远近闻名的读书郎就是自己的如意郎君,从此怀着美好的憧憬等待着夫君前来迎娶自己。此段旋律优美,配合淡绿色的灯光,不禁让人联想到江南雨雾的美景,烘托出少女朦胧遐想,给观众以多重戏曲空间交错的美的享受。

在徽州女人出嫁的当晚,公婆对女人交代了“忤逆之子”的劣迹后,大红的婚房中只留下女人和丈夫的一根辫子,女人不但没有灰心丧气,反而鼓励自己要做一个爱护小叔、侍奉公婆的好儿媳,等待丈夫归来。等公婆都离开婚房,她推开窗棂看明月,意在整理和平复自己的情绪,这里的窗户并没有实景,而是通过灯光师由耳边加入了一束蓝色的光线模拟月光投射到室内的情景,观众并不会觉得突兀,而是共同参与了戏曲灯光的创造性运用,感受到灯光的独特艺术美感。

“吟”的后半场,女人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场景由室内转到户外,这里户外是一个中性景,蓝色的冷光暗示了冰冷、孤寂的天地,女人在这冰冷孤寂的天地中徘徊。伴随着音乐演奏到高潮之时,舞台上方飘落下大片的雪花,结合交叉灯光的照射,演员在灯光下快速地旋转,表现了女人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下已无处可逃,只求速死不求生。最终,当她决定看破红尘投井自尽的时候,舞台上方灯光渐起,泛出银色的异彩。由井底投射出一束光线,照亮了女人的脸庞,也照明了女人的心境:“井底之蛙看到了天,天大大无边,地大大无沿。月亮,月亮,你静静地挂在天边,不叹无奈,不知冷清,不避云雾,不怕雷霆,忽圆忽缺,时阴时晴,你总是那样安静。”[4](图3)

图3 《徽州女人》剧照 第三幕“吟”

《徽州女人》中灯光的大胆尝试,使得黄梅戏艺术舞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也为其他传统戏曲舞台艺术效果的创新做出了示范。灯光设计是舞台艺术中最有创造性的工作之一,不同角度、不同颜色的光投在同一物体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灯光作为舞台因素之一,也是很有难度的一门艺术,只有与演员的舞台动作、情绪起伏、戏剧节奏结合,才能更好地增强舞台表演的艺术表现力。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灯光设计师不断地学习、尝试新的舞台灯光表现手段,从多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创造黄梅戏舞台意蕴丰富的新世界。

[1]赵英勉.戏剧空间美的创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200

[2]冯德仲.舞台灯光设计概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30

[3]黄梅戏《徽州女人》剧本赏析(第四幕 归).[2013-09-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501b60100xr9s.html

[4]黄梅戏《徽州女人》剧本赏析(第三幕 吟).[2013-09-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501b60100xr9s.html

2013-10-1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SK2013B276)。

倪静(1981-),女,安徽桐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1.021

I236.54

A

1673-2006(2014)01-0073-03

(责任编辑李力)

猜你喜欢
色光舞台灯光黄梅戏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怎样将舞台灯光的情感色彩融入剧情之中
舞台表演中舞台灯光艺术效果的作用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浅析舞台灯光艺术中的情绪色彩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